佛教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南嶽慧思,樹立一心三觀,學問頂天立地

2020-12-22 禪說國學

天台宗也稱法華宗,是以《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名,得於實際創始人智顗(公元531-597年)常住浙江天台山。

天宗臺以印度高僧龍樹為祖師,在中土的流傳法系則是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合稱「天台九祖」。今天先為大家介紹佛教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南嶽慧思,樹立一心三觀,學問頂天立地。

01慧文

慧文是北齊人,又稱慧聞,生卒不詳。唐慧仁健康報恩寺一文中記載他是渤海人,「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

成年之後,他在研習大智度論、中論等佛學著作時大受啟發,樹立了「一心三觀」的思想,開啟了天台宗的源頭,受到一時學者的尊敬,認為他的學問頂天立地,不知道有多高:「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如果以印度龍樹為初祖,慧文即為二祖,但也有人不計龍樹,以慧文為天台宗初祖。慧文在北齊已享盛名,「東魏、北齊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

但是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齊地禁佛,慧文只好率領徒眾南下,乘船來到南京,「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健康」。關於他到建康的過程,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在路上,他們遇到了風浪,船都沉了,「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

正在危急之時,水中突然出現了一隻巨大的鳥龜背負他們出水,遊向建康,一會兒就到了(「忽現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陳宣帝聽說了這件事,非常高興,下令為慧文建了一座報恩寺,「香火祀之」。

這個報恩寺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報恩寺的前身南北朝時,南方以義學為尚,北方以禪觀為尚。慧文出於北朝,也擅長禪觀,但他的禪法取之諸家,綜合了當時北朝六家禪師明、最、嵩、就、鑑、慧的方法,是對北方禪法的一個總結。

也因為禪法來源不一,顯得慧文的師承不明。所以天台宗建立以後,智顗門人灌頂就提出了「金口所記」的說法,將慧文的學說直接上溯於龍樹,認為天台的宗法是從釋迦牟尼傳給一祖大迦葉,傳到第十三祖龍樹,龍樹之說再為慧文所傳承。

02慧思

慧思,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生於公元515年,寂於公元577年。他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

因為仰慕慧文的名聲,他前往歸依慧文,「從受正法」,在歸依慧文的第二年就獲慧思對慧文的思想繼續進行了拓展。他喜歡法華經,少年時常常讀誦,據說數年之間便滿千遍。

他又刻苦修習禪觀,跟隨慧文學習禪法時,白天隨眾僧事,夜間還專心修禪。他認為法華經的教義比般若更進一步,正如蓮花,一花而具眾果,花果同時,法華經所傳達的大乘頓覺法門,可以快速成道,具備智慧的利根菩薩,可以一時具足,完整而迅速地達到覺悟,也就是「圓頓」,而不用按次第逐步修行。

他將他對法華經的心得與禪觀結合起來,悟得了「法華三昧」,奠定了天台宗的法華信仰。他後來南下至陳朝時,也因此心得而提倡「教禪並重」、「定慧雙開」,白天談義理,夜間修禪行,將北方的禪觀與南方的義理追求合一,改變了南方只重視義理的傳統。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注意修持,奉持大戒,非常儉樸,據說「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慧思原來遊化於北方兗州、信州、郢州、光州等地。他在光州時間較長,有十四年,智顗也是在光州時期來拜他為師的。

到陳代陳伯宗光大二年,慧思才又帶了徒眾四十餘人前往湖南,住在南嶽衡山,後人也因此稱他南嶽慧思。南朝陳地的信眾都來歸附他,陳主尊他為大禪師,迎接慧思到陳都建業,住棲玄寺。慧思後來又回到南嶽居住。

慧思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智顫。智顫後來將慧文慧思的思想成果進一步發展,創立了天台宗。此外還有新羅人玄光,將天台思想傳入新羅,成為天台宗在朝鮮的先驅。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三諦說的思想依據
    二、師承依據在天台智者提出「三諦」思想之前,北齊慧文與南嶽慧思禪師就已經有了「三諦一心」的理解。因此,應該說,智者三諦思想的提出與其師承也有很大關係。1.慧文北齊慧文禪師是天台宗的第二代祖師。相傳慧文禪師是無師自悟的,在《佛祖統紀》中詳細地記述了慧文禪師證悟「一心三觀」與「一心三諦」的過程。師夙稟圓乘,天真獨悟,因閱《大智度論》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
  • 佛教宗派
    八大宗派概述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三論宗, 隋吉藏創立。
  • 「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五天:學習天台思想 掌握翻譯技巧
    學員們除了進一步深入學習天台思想,還掌握了一些中譯英翻譯的技巧,以「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思想莊嚴自己,傳承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上午,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廣興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天台宗講座》一課,廣興教授主要從事早期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和佛教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 一心三觀
    這是一心三觀之理,觀一切法當下即假即空即中,不偏不倚之實相也。正當此時之際,假中有空中,空中有假中,中中有假空,即假即空即中,一心三觀實證自如,無有障礙,本體不偏不倚之中道實相義圓滿具足,正所謂再學佛三年,看山又是山,此時已登上崇高圓滿之境地也!  開悟聖僧云:「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為眾生被業系,四聖六凡油然生。」
  • 闡釋經典|傳印長老:天台六即佛義(建議收藏)
    | 內容提要 |天台宗基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圓理和《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凡聖五十二位次,建立六即佛義,既能使修行者樹立充足的信心,又不致妄濫位次誤入歧途。說明六即佛義深符佛家圓旨。所以,這「六即佛」義,起自天台一家,而深符圓旨,能夠普遍應用於佛教諸家,而永無眾過。又,圓教觀心,須明六即。如《宗鏡錄》卷三十七問云:但了一心能成深觀者,若無位次,皂白何分?須合教乘以祛訛濫;教觀雙辨,方契佛心。答曰:誠如所言,缺一不可。圓教觀心,須明六即。以三觀故,免數他寶;以六即故,無增上心。
  • 向世山:慧思心、觀、實相的遞進之奧義
    他認為在天台教獨享天台宗美名時,作為先驅者的慧思實際上在天台宗的發展過程中佔據重要地位,這個進階體系在他那裡已經萌芽成長,為以後智者創造完滿圓融的體系開闢了方向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今日提出並光大南嶽教,顯明慧思的思想特色與歷史成就,是當下急需做的工作。論文全文內容如下: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文/本性法師佛法西來,震旦流光,漢傳佛教自其誕生之始起,就與佛教國際化的歷程密切相關。中國漢傳佛教的產生,可以說就是印度佛教國際化的產物;而中國漢傳佛教的發展與繁榮,也伴隨著中國佛教國際化的浪潮。近代以來,隨著東西方文明間展開更加廣泛的交流,佛教國際化也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形成中國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學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證的方法,「禪定」的原名為「禪那」,又有中文的翻譯為「靜慮」,後來取用「禪」的梵文原音,加上一個譯意的「定」字,便成為中國佛學慣用的「禪定」。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法寶流通天下,學教之人多皆習讀,天台宗之門人竟視而不見,真是咄咄怪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中「理持」與「事持」,「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非用法華三昧融攝念佛法門,又作何解?!不通天台止觀而能正解《彌陀要解》,誰能相信?!天台宗的三種觀法,即託事、附法、從行這三種觀法來堪察,四明知禮尊者判定說,念佛法門正屬從行觀法。
  • 成建華: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巫白慧學問人生雜談
    圖:巫白慧先生近影(成建華圖)  巫白慧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梵文學家和佛教因明學家。他出生於香港,留學印度,畢業於印度國際大學,榮獲「印度總統獎」。他以自身的著作成就,為中印學術文化交流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他的學術特點不單僅限於精通印度古典語言文字上,更體現在他以梵文為武器對印度哲學和佛教文化作科學的研究。《〈梨俱吠陀〉神曲選》(二○一○年,商務印書館)是他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學術著作,榮獲第五屆(二○一三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偉光院長親自為其頒發榮譽證書。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天台的三諦說,一方面以為三諦皆是實相,且差別宛然地存在於法性理體中,另一方面強調三諦是相即圓融的,不僅諸法實相一一皆圓具三諦,而且三諦相攝相入,即一而三,三而一(見下文)。與三諦對應的三止三觀構成天台止觀法門的基礎。天台的觀法要求觀一切法的當體當相都是三諦圓融,且應於一念心中圓修此三諦觀,稱為一心三觀。在天台教法中,三諦與三觀是一個統一整體。
  • 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少分支?
    佛教尤其對東亞文化圈影響巨大,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引擎將佛教文化與中華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等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國經過積澱和革新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有許多的分支,大體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類,大乘佛教分為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法華宗)、淨土宗、律宗、禪宗、法相唯識宗(慈恩宗)、華嚴宗(賢首宗)、密宗(真言宗)等十一個派別,小乘佛教分為俱舍宗和成實宗兩大派別
  • 為什麼花那麼大力氣一再重複說明二祖見達摩這故事呢?
    第二,《宗鏡錄》卷第43的原文:「夫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二祖求緣慮不安之心不得。」為什麼花那麼大力氣一再重複說明二祖見達摩這故事呢?這裡有一個點題,點出這個題目來,也就是大家一般人學禪宗、學佛法搞錯了的。我們現在能夠思想、能夠感覺的心,佛稱之為緣慮心。這個心裡,一個思想接著一個思想,永遠連續不斷的。
  • 慧證法師介紹
    現任:高雄美濃般若學舍住持            大陸福州佛學班教師            屏東正心佛學班教師            嘉義高工教師佛學班教師經歷:◆ 專任佛學院教師 ◆ 圓光佛學院教師◆ 元亨佛研所教師◆ 中華佛教學院教師
  • 佛教之佛經《卍續藏經》
    其實佛教有三大分支: 部派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其實唐朝唐僧玄奘法師取經文,就是我們所謂的北傳佛教。今天我們就講講這部《卍續藏經》。這套經書包括大小乘釋經。
  • 南哲思享丨楊維中:「宗派」分野與「專業分工」——關於隋唐佛教...
    1961年冬,湯用彤撰寫《論中國佛教無「十宗」》一文;1963年6月間,再撰《中國佛教宗派問題補論》一文,專門就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問題作了精闢論說。湯氏運用歷史考證的方法,證明在《續高僧傳》等史傳部以及南北朝隋唐的註疏中,「並有『地論師』、『攝論師』或『攝大乘師』等名稱。但『地論宗』、『攝論宗』、『俱舍宗』,則亦甚罕見」[3](P360)。
  •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佛教協會會長大悲禪院方丈寶菡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佛教協會會長大悲禪院方丈寶菡法師寶菡法師,祖籍遼寧,於1946年出家為僧。寶菡法師畢業於瀋陽市的慈恩寺佛學院,在省僧法師座下薰習佛法。法師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傳佛心燈,續佛慧命,不辭辛勞地奔波著。寶菡法師傳法幾十年,教化弟子徒孫成千上萬,他的弘法事業喚起了人們對佛法的虔誠之心,為天津的佛教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敬仰和愛戴。2010年11月5日,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佛教協會會長、德高望重的大悲禪寺方丈寶菡法師迎來了寶菡長老的九十壽誕。
  • 佛教常說的「慧」有哪些含義
    釋迦牟尼佛(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慧是包括知識範圍的「認識心」和「檢擇力」,知識不能涵蓋慧的內容,從知識可以升華到慧的領域,佛教不是知識的宗教,卻是使知識升華為智慧的宗教,那是因為除了肯定世間的知識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識的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1、法華宗發源地──浙江國清寺法華宗又稱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稱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國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並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天台宗學統自稱有九祖: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章安大師)、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禪師為初祖,或以智顗大師為初祖。智顗大師為慧思禪師之徒,承繼中國南方的禪觀,與北方三論宗的中觀見,尊奉《妙法蓮華經》,因此也被稱為法華宗。
  • 佛教:為求佛法不惜斷臂的禪宗二祖神光法師
    而佛門求道的虔誠心只會更高,因為學佛最終是為了解決生死解脫的大問題,為了這個大利益那些真正的修行者都是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什麼世間的黃金白銀根本不值一提,像是我們中國的禪宗二祖神光大師(也名慧可),為了讓達摩祖師同意收他為徒,竟然不惜自斷一臂。然而就這樣一位高僧,年老了反而混跡於市井之間的各種風月場所,別人勸他還被他反駁道——「我自調心,與汝何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