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3月份開始,截至目前,我們一共開啟了十一季論文打卡,每季持續兩周,約10-14篇論文,累計帶讀論文達100餘篇。共涉及的專題包括:娛樂化新聞、新宣傳、網絡治理、新技術、亞文化、粉絲文化、網絡輿論、媒介倫理、網絡環境與經典傳播理論等。在此,公號將對以上專題做持續性回顧,幫助大家進一步複習,看完可在評論區回復「打卡」,有關於論文的問題也可在下方留言。
1、八卦新聞的概念及相關研究辨析
所謂八卦為香港社會的方言,有說法稱,早年香港黃色書刊發行時,會在封面清涼照片的重點部位加貼八卦圖,類似今日的馬賽克效果。
與八卦概念相近且經常被論及的概念很多,其中引用較多影響較廣的幾個概念是小報、小報化、新聞娛樂化、新新聞、輕新聞、軟新聞。
上述概念的共通之處在於通俗新聞基底,而差異之處則在於基於不同媒介的新聞表現形式。
在這個新聞娛樂化或曰新聞發展的脈絡中,尤以小報及小報化的影響最為深遠,在某種程度上小報被視為通俗新聞的代名詞,小報化也成為新聞娛樂化、通俗化的一個代稱。這也使得從其發源地的英美到全球各國均在相關研究中引用了小報化理論。
綜合上述概念和八卦一詞的本土語境來看,對八卦新聞可以作狹義和廣義的兩重理解,狹義層面,八卦新聞僅涉及醜聞、聞、隱私等信息,廣義層面,八卦新聞在涵蓋了上述概念的本質意蘊之餘又有所區分。本文取其廣義,認為八卦新聞既具備「小報」、"娛樂化信息」、「軟新聞」等的本質特徵,即小報具有感官主義、個人化及專注於私人領域的事務的特徵,而上述特徵又堪稱是八卦新聞的本質所在。
在媒介環境發生變化時,繼續沿用「小報」概念有類比表達之效,如果將源自報紙媒體的概念直接套用於電子媒體乃至數字媒體,不利於概念的廓清和分析的深入。可以說,較之於「小報」,八卦新聞去除了相對限定的媒介特徵,內涵和外延更為廣泛,在傳播流通中並不拘於單一媒介;而較之於「軟新聞」,「信息娛樂」等雖則產生於特定媒介環境下,但用以概括泛義上的新聞娛樂化發展類別及態勢的概念,八卦新聞的涵蓋面較窄,其整體特徵為以私人生活和娛樂內容為關注對象,在表達形式上趨於個人化、趣味化,在風格上突出口語化和閒聊語調,更契合當代媒介環境下的社交媒體傳播特質。
2、當代媒介環境下的八卦新聞發展新態勢
結合對微博內容的分析來看,社交媒體對既有新聞格局的衝擊主要發生在兩個面向,一方面是公民新聞的大發展,這也是目前學界和業界關注較多之所在,緣於自媒體的傳播特性。微博能迅即形成輿論熱點,彰顯公民新聞應有之意;另一方面則是八卦新聞的蓬勃,而這一層面也是當前對社交媒體的諸多論述中較少論及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社交媒體的發展也開啟了八卦新聞的新階段。
(1)八卦新聞發展的幾個新態勢
A.社交媒體正在成為八卦新聞的滋生地,八卦新聞整體呈現出總量增多、發布頻度增高、話題變更速度增快的態勢。
普通民眾可以在任何時候將自己捕捉到的名人蹤跡和自己的娛樂觀點發布在社交媒體尤其是微博上,每個社會個體都成為了潛在的八卦新聞的採集和發布者。
B.以公共領域的私生活為八卦新聞的內容主體
社交媒體突破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限模糊的臨界點,使得公共領域的私生活成為當代媒介環境下八卦新聞的內容主體,而名人和隱私是這一公共領域私生活的兩個主要關鍵詞,其中既包括名人隱私,又包括普通人的隱私。
名人隱私作為話題的娛樂功能得以實現,在於一是以隱私話題解構名人,為普通人提供還原之後的類比和認同,以此緩解焦慮獲取娛樂;二是以後臺形象需求拉近距離,在即興的親暱感中獲得虛擬的親密。
從名人視角來看,對自己作品、觀點、日常活動乃至個人隱私的有選擇曝光,也是吸聚人氣的有效手段。社交媒體中的隱私話題是自曝和他曝的結合,而在自爆中又可以分為由於對新技術傳播特性的無知而導致的自我爆料,如開房門等,從某種程度來看,郭美美微博炫富引發的中國紅十字會信任危機也屬此類,以及表演性自爆。
C.建構閒話式新聞傳播模式
以口語化的,個人化的,連續的生活展示實現與人交往。
D.在八卦新聞的產制流通上形成了爆料螺旋
當代媒介環境下,在傳統媒體和不同社交媒體的共同作用下,八卦新聞產制流通中形成一個爆料螺旋:處於第一層基座的為微博爆料及轉發、評論,然後並行的三個流程為社交網絡擴散評論,傳統媒體綜合報導並加以評論,論壇「人肉」發掘。
(2)八卦新聞發展的社會因素分析
A.技術因素分析
社交媒體的核心在於從傳播轉向交往,首先是以人為核心。人作為社會交往主體的角色得以確認,每個個體都可以作為傳播者出現,同時又作為受者、用戶出現,傳受一體化,可以發起話題貢獻內容,也可以積極參與和反饋,更可以自主聚合各種內容,充分發揮了人的自發自主性;
其次,就交往內容而言,用戶生成內容廣泛形態多元。
其三,就交往方式而言,實時互動與延時互動結合,互動即時便捷,堪稱是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的融合體,可以進行如同傳統媒體的點面傳播,可以在自主成立的社區中分享共同議題,也可以在個體之間進行類人際傳播;
其四以開放式平臺建立多重聯繫,包括用戶間的聯繫以及與其他媒體或資源相互之間的聯繫等。
B.社會心理因素分析
自戀心理強調的是一種以進入虛幻世界為目的的心理宣洩。通過將內心的焦慮投射到外在對象身上,將外物變成心理鏡像,從而緩解沉重的心理壓力,這就是自戀心理所追求的心理滿足。
當代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和消費主義傾向加速了自戀型人格的發展,當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狀態無從把握的時候,通常會出現兩個方向的膨脹,其一是自我暴露和傾訴的欲望,希求在自我暴露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其二是將對周圍人的過度關注,以此感知自我的存在。
這種自戀人格的集體表現直接體現在公眾生活與私人生活的模糊。社交媒體實現了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關係的一次革命,在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融合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八卦迅即突破了其長期以來的生產和擴散瓶頸,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這一公共領域的私生活展示範圍更廣,藉助碎片化、快速更新的文字、圖片或視頻,從名人到普通人都在展示自己的私人生活並熱情關注他人的私人生活。
在這種自戀人格的集體表現中,不僅以他人的生活作為娛樂,更將自己的生活作為娛樂。其最大憂慮不是被人窺視,而是無人窺視。此外,對權力結構的想像和對既有權力結構的破局願望也是八卦新聞發展的心理因素,在熱門八卦事件追蹤中都隱含著對社會權力分配真相的渴求。
C.當代中國語境分析
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改革深化的同時社會矛盾凸現,公眾心理動蕩。這些都催化了在某些特定問題上通過八卦的形式尋求答案,通過八卦迂迴參與政治討論。八卦作為參與公共領域的一個獨特方式,也是當前中國語境下八卦新聞發展與當年英國小報發展的區別所在。
此外,社會文化環境的民主與寬容、技術發展造就的媒介權力的分散和平均化,以及20年網際網路發展培育出的年輕受眾群體的接受和審美習慣的轉向及尋求自身話語權等多方面的因素。
3、當代八卦新聞在公共空間和政治面向的影響
A.八卦新聞對另類公共空間的建構
現實證明,八卦新聞的私人生活的關注範疇、個人化趣味化的表現手法乃至世俗化的口語表達,都蘊含著對既有新聞、文化慣例的顛覆,尤其對於新一代的媒介受眾/用戶而言,八卦中體現的遊戲精神和戲謔狂歡是對權威經典的挑戰,八卦的自由和解脫之意也由此而生,同時因其在娛樂的外衣下出現,堪稱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無傷大雅的叛離,在各類由八卦而引發的事件和討論中,在一定程度上為既有體制中的特定群體建構了非主流的另類公共話語空間。
在這個另類空間中,一方面,八卦展示了關於日常生活經驗的戲劇化美學視角,成為情緒宣洩、建構認同等方面有效管道。另一方面,八卦新聞在公共議題上也有所介入。在日常傳播中,政治、經濟、社會新聞與八卦新聞的生產流通混雜一體,而且在嚴肅新聞和八卦新聞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轉化。一是從八卦而引發出重大新聞事件,進而引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道德層面的思考,可謂是由八卦始而以正劇終;二是對公共事件採用八卦化的表達方式,堪稱是以嚴肅新聞始而以八卦終。
郭美美的炫富蝴蝶效應,由此引爆的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無縫對接,娛樂話題與社會話題、政治話題的水乳交融,隱私與公共、娛樂與政治、精英與粗鄙前所未有地在同一個舞臺公開亮相,其間隱含的一個脈絡就是對真實、真相的追逐以及對主流媒體及官方報導渠道的質疑,希翼通過八卦獲知隱藏在權力背後的真相,進而解構既有的政治、名人權力。
B.從娛樂八卦中接近政治和八卦對政治的疏離與異化
從娛樂八卦中獲知政治資訊是八卦和政治關係中建設性的一面,受眾也可以從軟新聞中學習政治,尤其是對於平日忽視政治新聞的受眾而言。這一從軟新聞、從娛樂八卦中接近新聞的現象已經獲得證明:在一項美國人如何避免談論政治的研究中,有學者指出政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禁忌話題,談話終結者而非開啟者,而在人們討論政治時,某些被認可的觀點來自於電視娛樂。調查也顯示,美國青年群體越來越多地是從娛樂談話節目中獲知政治新聞。
常識並不會引來對知識的反動,但不嚴謹的常識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知識的整體架構,加劇對事物認知的零散化、碎片化,並引發受眾心理疲勞,進而對該知識體系產生抗拒心理。從八卦中接近政治也存在著這樣的風險,八卦領域的政治話題往往很少包括系統嚴謹的政治信息,因此不必然能提升受眾對政治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反而可能在似是而非的政治觀點、插渾打科的政治八卦中異化政治並產生疏離感,甚至被某些具有特定目的的機構或個人對政治議題在八卦名義的傳播中所迷惑。
在八卦新聞的產制流通中,需警惕過度分享、過度發掘隱私引發的道德失序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威脅。
——殷樂.「八卦新聞」之流變及傳播解析.新聞與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