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參加薈供應該持有清淨的意樂和發心,在發菩提心的前提下,具足歡喜心與信心來參與共修,另外還應具足五種圓滿、三輪體空、六波羅蜜、三殊勝等支分。
五種圓滿
一、處圓滿,觀想薈供的道場為清淨剎土;
二、上師圓滿,明了薈供時上師與佛無二無別,身相是上師,本體為佛陀,並且上師與十方三世諸佛是同體的;
三、眷屬圓滿,觀想參加薈供的一切金剛道友為男女本尊、空行空行母、勇士勇母、佛父佛母;
四、法圓滿,觀想此次修習薈供法門為依鄔金蓮花生大士的自宗來修行生起和圓滿的甚深瑜伽;
五、時圓滿,就是本來常有相續輪。此一刻正是一切的上師、本尊、空行和護法薈聚的時刻。
修行薈供時,觀想今天所供之豐盛供品、所要供養之諸佛與供養者自己,三樣皆悉本空,不存於心,入於實相正觀。
六度修行薈供的同時,也具足六種波羅蜜多。
布施度在薈供過程中放下身心世界,不懷有求得名聞利養的奢望,而且在法界本來清淨的平等法性當中,了無貪執地修行薈供;
持戒度在薈供前中後都沒有對他眾不屑一顧、輕視、冷漠,不以自相分別而起貪嗔損惱他人、自心寂靜;
忍辱度在薈供當中與金剛道友從始至終了無爭議、不嗔不惱、不掛懷是非人我、於自性智慧中無有任何汙垢染著、心行謙卑;
精進度在修行薈供時,無論是事先布置壇城、事後清掃道場還是薈供過程,都從始至終不厭其煩、不辭辛苦勞累;
禪定度在修行薈供中,不隨妄想馳逐,專注於修行觀想,一心一意為眾生積聚成佛資糧、安住於自己的本來面目之中、如如不動;
智慧度修行薈供中不為他歧所惑、心專注於當下、以中觀的究竟見解攝持、不執著一切、自心與智慧了無分別。
具足三殊勝。
前行
前行初發菩提心,願為一切如母有情都能於此生之中成就無上菩提而行持此正法;
正行
正行當中不持分別與造作之心以無緣攝持、專心住於禪觀之中;
結行
最後結行回向,把一切隨喜與修行的善根和福德,乃至於薈供當中一切有漏和無漏的資糧攝集一處,回向所有沉溺在恐怖輪迴中的眾生,願他們獲得永樂之佛果。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持任何的善法,比如聞思、持咒、放生、跳金剛舞等,我們都應該這樣以三殊勝攝持而了無貪執地圓滿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