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也之局,是白也的生死劫嗎?是也不是。白也確實很危險,但周密不惜一切代價,用三座大陣封鎖扶搖州(吐槽一下,由陳平安引出屈原,才有了二十四節氣大陣,可周密一下子拿出差不多的三座!說妖族戰損大,到底大到什麼程度?妖族的資源不能是黑洞),組織六個王座大妖突襲,妖族的老祖,人族的至聖先師,也在隔空較量,絕不只是為了「白也」一個人的生死,此局牽連的更多、更廣。自劍氣長城開始,周密一直在打「攻心戰」,或者說是為妖族造「勢」。在周密的計劃裡,戰爭就如「登山」,分成「上山」和「下山」兩個階段。「上山」是突破劍氣長城,「下山」是與浩然天下決戰,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策略。
劍修的戰力高、殺傷大,強攻會造成妖族高端戰力的損失,所以「上山」打的是消耗戰。畢竟劍氣長城是在蠻荒天下,「天時」在妖族這邊,有充足的戰略縱深,用無窮無盡的螞蟻堆城。「劍修」守城則需要三教的聖人,人為地營造出局部的「天時」,這需要消耗大量的靈氣,而等到靈氣消耗殆盡,就是劍氣長城崩潰時刻。妖族打劍氣長城戰損很大,但「上山」的過程越吃力,妖族積蓄的「勢能」就越大。先強後弱,讓妖族的氣勢更勝。
妖族突破劍氣長城,戰爭就進入第二階段。因為戰爭發生在浩然天下,「天時」到了人族這邊,時間拖得越久,人族就越能找到辦法,也就對妖族越不利。此時妖族的「勢」最大,「下山」是釋放勢能的過程。就像山頂滾落的巨石,要以碾壓一切的姿態,推平浩然天下的阻擋。周密在兵源不斷地情況下,最大限度使用高端力量,要保持「誰敢出頭誰就得死」的效果,徹底壓垮人族的反抗意願。
妖族拿下「桐葉洲」和「扶搖洲」,殺了敢出劍的「周神芝」,這些都在周密算計之內,但妖族的攻勢也遇到兩個障礙,分別是寶瓶洲和「白也」。國師崔巉秉持事功學問,將寶瓶洲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戰爭意志堅若磐石,諸子百家也在不斷加注,完全是一幅死磕的樣子。「寶瓶洲」代表著儒教事功學說引導的集體,不區分目的和品行,為名也好,為利也罷,只要大家的利益一致,就可以並肩作戰。
白也在扶搖洲出劍,一人問劍整洲妖族。白也既然知道會被針對,為什麼不採取遊擊戰,躲在人群後面出冷劍,有機會就殺個王座大妖,不是能更大程度震懾妖族?首先,扶搖州的王座大妖,差不多是被文聖陰死的,周密沒有預料白也出劍,現在既然白也已經出劍,就已經被擺在桌上,下次再想佔便宜殺王座,同樣也會是陷阱,否則一個十四境就決定了成敗,戰爭豈不成了兒戲,既然如此,就不如堂堂正正戰一場。
最重要的是,偷襲的想法是從「利益」角度考量的,儘管這個利益,是人族的整體利益,其實像商家、墨家早就加入了戰爭,這樣的力量可以歸結到「寶瓶洲」裡。「白也」淡然出劍,視身死為歸鄉,這是「君子」發出自己的聲音,浩然天下有為了世道欣然赴死之人。君子不附加任何條件,只問內心,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小看白也出劍的意義,這是儒教「仁」的教化之果。於玄、陸芝、左右,至聖先師都在出手,這極具象徵意義。
儒教文化的兩個分支,「仁」和「事功」就這樣相互呼應,成為兩棵參天「大樹」,準備硬接從山頂滾落的「巨石」。如果周密不拔掉其中一顆,就算「巨石」最後能壓垮大樹,不可阻擋之「勢」也會損失殆盡,此消彼長,後面的戰爭就會更加艱難。寶瓶洲的戰爭處於膠著狀態,妖族雖然有優勢,短時間內絕不可能結束。周密別無選擇,只有集中所有可用力量,包括妖族的妖祖在內,不惜代價也要把「白也」斬落在扶搖洲。
白也之局,牽扯太大,甚至決定了戰爭的走向。妖族必殺白也的理由,也是人族要救白也的原因。妖族不斷加碼,人族這邊也相應增加籌碼。
目前對峙力量的對比。妖族明面上是六個王座,背後是妖祖,暗中可能還有兩個「十四境」。人族這邊明面是白也和於玄,背後是至聖先師。陸芝尾隨劉叉,左右要擺脫蕭愗,力量相互抵消,看是誰先加入戰局。單就「白也」一局來看,禮聖要在天外阻擋神靈,亞聖去了佛國,文聖是個不會打仗的,人族這邊缺少十四境,這可是決定性力量,看上去白也確實很危險。
妖族布局應該不止於此。於玄猜測有第七王座,果然就有劉叉做殺手鐧,如果妖族還希望藉此局除掉陳淳安,兩位妖族的十四境可能已經在潛伏,但人族這邊並不是全無懸念,「道老二」要出手,「龍虎山大天師」也在準備,寧姚的仙劍也在提示機會,四大仙劍要聚首。四把仙劍仿造同一把劍,誅仙劍陣啊,妖族的十四王座要倒黴了,這會是一場驚天之戰。
都不希望白也死,其實何止白也,左右、陳淳安,於玄,乃至已經犧牲的老劍仙,人們都希望他們能活著,但戰爭總要有犧牲。老秀才說君子可以死,但要死得其所。不會有」大團圓「,人族是這樣,妖族同樣如此。劍氣長城的劍仙風流雲散,那後續的戰爭,人類和妖族的頂尖戰力,也難逃這個結局,也唯有他們逝去,晚輩陳平安、寧姚等人才能通天,才會有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