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我國南方的洪災一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其一是牽掛南方災區的民眾的基本生活是否可以得到保障;其二是牽掛前往我國南方抗洪救災的前線戰士;其三是牽掛在南方的耕地裡的糧食是否受到了影響。
我國雖擁有著廣袤的國土面積,自古以來就以糧食大國著稱,但是我國又因為人口數量龐大,對糧食的需求量仍然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尤其近代以來,我國在糧食需求上很多也依賴於進口。
據2002年變更調查得知,我國的耕地可用總面積為12593萬公頃,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卻只有0.10公頃,耕地總面積不小,人均耕地面積不大一直是我國所面臨的問題。
但是從宏觀上講,我國卻是用了7%的土地養育了全球20%的人口,從這一點上講,這是一個奇蹟更是我國對世界的貢獻,但是常年的耕作也導致了我國土地的「疲勞」。
土壤變硬,養分減少,可耕層變淺等等使土地的基礎能力大量下降,人為化肥的使用也使土地中的有害物質增多,不利於土地對農作物的孕育,土地硬化以及板結現象的出現使土壤保水育水的能力也大幅下降。
從自然上原因上講,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的水土流失近幾年極其嚴重;北方風沙肆虐嚴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有幾十萬平方公裡的耕地淪為了沙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我國的耕地總面積每年都在減少,鹽鹼化以及北方水量不足,也使很多耕地的效力受到影響。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還將會有很多農村變為城市,耕地面積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仍會繼續減少,隨之伴隨而來的就是糧食產量了,這也必將是我們以後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
在這裡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關於糧食的電影叫《一九四二》,由張國立和陳道明主演,在這部劇中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當時我國中原河南因旱災爆發的一場大饑荒。
很多人因為沒有食物而背井離鄉,逃荒的路上不斷有人被活生生的餓死,逃荒道路上哀鴻遍野,不容直視,在劇中很多人為了一口食物去犯罪,為了一口食物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為了一口食物不惜將自己的孩子賣給別人,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有東西吃,自己的孩子也不用挨餓。
看完這部電影後頗有感觸,「糧食」在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資源,東漢末年,三國紛爭,官渡之戰,曹操正是截取了袁紹的糧草大營才大敗袁紹,一戰定乾坤,在那個時候,糧草就是穩定軍心,穩定士氣的基礎,沒有糧草,不戰自敗。
而和平年代,糧食就是我們發展各個方面的基礎,畢竟吃不飽的人類又談何發展?因此我們不光要有「糧食危機」的意識,更應該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的標準。
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我們很多的物資資源都不夠國民使用,尤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在糧食發放上都是按計劃、按量供給,每人每個月只有幾斤糧食,幾兩油,幾兩肉,那時候的我們並不是用錢去買糧食,而是用糧票去換糧食。
後來隨著國家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繁榮,還有先進的耕作技術以及高產的糧食種子的研製,使我國的糧食在漸漸滿足了人民的需求,逐漸從吃飽肚子到追求吃好肚子,食品的營養與美觀以及多樣性逐步成為了我們當代所追求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肆意揮霍糧食。
過去我們去餐館吃飯點餐的時候可能常常會幾個人點幾個菜,最後往往就是差那麼一點兒吃不完,如今我們更應該倡導「N-1」的點餐模式,也就是說如果你們一行是N個人,那麼你們在點菜的時候只需要點N-1道的數量就足夠了,這不但是一種節約糧食的品質,更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意識。
在餐館也應當大力倡導「半份」售賣的方式,很多人一份根本吃不完,在這一點上,很多學校的餐廳就做的很好,很多菜品可以按份購買也可以按量購買,你吃多少,食堂阿姨就給你盛多少,收你多少錢,以此,利己利比。
光碟行動不只是說說而已,它需要我們共同去實施,共同去遵守,共同去監督,與其說這是一種品質,我更想稱它是一種價值觀,與其說它是一種道德,我更想說它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