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維港漂來一隻「大灰仔」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3月22日電(記者 朱宇軒)22日的午後,香港多雲悶熱。維港畔金鐘添馬公園觀景臺上,遊人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對準海面,人群中時時冒出詢問:「它怎麼還沒來?」

  3月22日,在香港金鐘,巨型玩偶「COMPANION」躺臥在維港海面上。新華社發

  他們正在急切等待巨型玩偶「COMPANION」的亮相。氣溫持續升高,觀景臺上遊客越聚越多。「它來啦!」一個孩子興奮的呼喊聲將眾人眼光帶向不遠處的海面:一隻灰白色的巨型玩偶躺臥在維港海面上,在數艘船的牽引下,向遊客方向漂來。「它看起來真像一隻『大灰仔』!」孩子看著巨型玩偶感嘆道。

  這隻名叫「COMPANION」的巨型充氣玩偶是美國藝術家布賴恩·唐納利設計的藝術作品。繼在首爾和臺灣展出後,這隻「大灰仔」漂來了香港。

  3月22日,在香港金鐘,巨型玩偶「COMPANION」躺臥在維港海面上。新華社發

  唐納利設計的這隻巨型玩偶全長37米,由卡通人物腦袋拼接米老鼠的身體而成,仿佛一個小朋友靜靜地「睡」在維港海面上。「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希望『COMPANION』能讓遊客有放鬆的感覺。」唐納利說道。

  巨型玩偶到達添馬公園前的海面後,香港消防處派出一號滅火輪「精英號」,為遊客助興。只見滅火輪向天空噴灑出六支水柱,水柱劃出弧線,再落入海面,水花四濺,好似花瓣灑落在巨型玩偶周圍的海面上。

  巨型玩偶在海面停穩後,不少遊客離開觀景臺,站在維港岸邊欄杆前,近距離觀賞它。眾多遊客中,手拿一隻巨型玩偶造型氣球的徐女士吸引多人拍照。

  3月22日,在香港金鐘,巨型玩偶「COMPANION」躺臥在維港海面上。新華社發

  徐女士是一名氣球設計師,一直關注唐納利的作品,聽聞唐納利此次攜巨型玩偶來香港展出,特意扭出一個玩偶模樣的氣球。「玩偶特別的造型十分吸引我,親眼目睹後,果然很震撼!」徐女士對玩偶讚不絕口。

  巨型玩偶將在香港維港海面漂浮10天,22日至31日期間遊客可前來維港兩岸觀賞。來自杭州的周小姐曾來維港觀賞過著名的「大黃鴨」,她說:「這只在海面上漂浮的巨型玩偶,與維港景色很貼合,我真好奇它接下來會漂向哪裡。」

相關焦點

  • 科大校長「跪了」,港漂「逃難」?!未來一周,這些地方港漂別去!
    不僅如此,在港的科大內地生已經陷入了「不安」,紛紛撤離科大。這4個月以來,香港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在港的港漂也越發的不安。小職君特意為大家提前mark好了接下來幾天的高危地區,請各位提前安排好行程,能不去這些地方就不去,以保障自己及身邊親朋好友的人身安全。
  •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2020-12-0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個新年,來維港一起跨年吧?
    也許是被其名字賦予了獨特的靈魂,亞洲第一大海港的維港在跨年、農曆正月初二晚,回歸紀念日晚及國慶日晚,維多利亞港也會有大型的煙火匯演。想要更好欣賞維港,可以選擇乘坐觀光船和帆船。// 太平山頂 //香港最高點、拍攝維港最佳機位
  • 港漂:口罩背後的生活真相?
    大部分港漂還得乖乖上班,才能為家庭荷包充值。不少港漂家長在討論中表達出對內地家長的羨慕,特別是羨慕那些被要求在家辦公的內地家長。因為「在家上班」在很多港漂看來,仍然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福利。 夫妻一方全職在家帶小孩又如何?這是一個很挑戰的問題。
  • 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香港的教育優勢,一直是吸引內地移民赴港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已回歸23年的香港,仍然沒有一間內地中小學在香港辦學,廣大內地「港漂」希望可在香港引入與自身教育理念和目標更為契合的辦學機構的願望仍難實現。鑑於此,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和「港漂」最大網上社區「港漂圈」1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九成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在港學校。
  • 「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她們都是內地來港的「港漂」,一同面臨著去留選擇的「七年之癢」。  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居住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港漂」們戲稱為「七年之癢」。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有約16.6萬人。  哪裡更有上升空間,內地還是香港?
  • 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5月12日電 題: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記者 盧哲  「職場菜鳥,港漂一枚。」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的文旭在自己的微博介紹裡寫道。不知何時,一群從內地來、在港讀書工作的年輕人開始給自己貼上標籤,在網絡共享「漂泊香港」的生活。  「這個詞演化自『北漂』,指年輕人到大城市去追求夢想。
  • 「港漂」逐夢香港:讓心靈不再漂泊(圖)
    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
  • 最近,港大學生會發布了一個令港漂憤怒的視頻.
    (圖源:Facebook)港大學生會校園電視是港大學生會唯一的影音傳媒,立場跟學生會保持高度一致。這則視頻經該組織「惡搞」後,包含大量仇恨言論,處處都是對港大和來港讀書的內地生的諷刺。不信?港大學生會卻認為這位歷史成績只獲得B+的內地學生不配來港大。
  • 「港漂」心聲:我為何留在香港
    港漂青年曾舉辦單身聯誼活動。(資料照片)  2005年,香港高校從內地招收的本科生、碩博生總人數為4112人。2014年,經過「港校熱潮」、「報考降溫」、「止跌回升」等階段,就讀香港高校的內地學生達19606人,其中約1600人為本科生。
  • 港漂家宿舍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高房價下的蝸居陰影 「港漂」女孩棲身10平米劏房
    第1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2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3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4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5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6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7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8
  • 從香港到臺灣的臺漂周華健,從臺灣到香港的港漂任賢齊
    【港漂任賢齊,臺漂周華健】2018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連央視也加入戰團,然後各有勝負。看到周華健唱了幾首歌,聲音還是那麼醇厚感性,活力四射,不過也能看到身形已發福,細細一算,華健大哥58了。然而,周華健是個地道的香港人,他在臺灣讀大學,然後就一直在臺灣發展,還在臺灣結婚生子,以致很多人以為他是臺灣人,其實他是臺漂,並且是現在最著名的一位臺漂。 【周華健】1960年生於香港西營盤(周記米店),畢業於臺灣大學。
  • 港漂家宿舍簡介及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港漂五年,被焦慮支配的日與夜
    我還沒來得及笑出聲來。「我受不了這個破地方了!」他像是發洩一樣,惡狠狠地說完這句話,便收了線。我看了一眼我那三面夾牆的一米二小床,想起幾個月前一個尷尬的清晨。大概在九月,我在gay pride上認識了一個女生小C,遊行結束後,相約在維港一起喝酒。
  •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嘉程  2020-08-27 訪問期間,幾位受訪「港漂」不約而同地對香港推出健康碼表示期待,希望儘早實現與內地,甚至澳門的互通。
  • <媽媽的牽掛>港漂學霸堪比papi醬 教你創業秘訣
    "港漂"學霸童玉婷  搜狐娛樂訊 本期《媽媽的牽掛》主人公是來自湖南的辣妹「港漂」學霸童玉婷。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攻讀碩士。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條件優越的經濟體系,成功吸引大量內地的學生來港升學。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狹窄的居住環境、語言文化難融入社交圈子及高得可怕的生活成本,讓許多人畢業後告別香港。但仍有相當大一部分抱著對香港心甘情願將最亮麗的年華留在香港,本周日19:30湖南衛視《媽媽的牽掛》首次聚焦那些獨自在香港為夢想打拼的年輕人。
  • 聽說香港立法會要選舉,港漂的我該選誰?
    香港至今有港漂30多萬人,能投票的怎麼說也有好幾萬,這香港的未來我們也有力貢獻一份!  既然與港漂息息相關,我們還能通過選票發揮自己的小小作用,那圈君就得好好分析,看參選議員們是不是真的都合格! 此外,鄧家彪政綱裡的「跨越矛盾紛爭,兩地居民良性互動,加強溝通與互相了解」也正是我們港漂期望看到的!
  • 「港漂」眼中別樣的農曆春節
    大年三十,青年「港漂」小傑輾轉從香港回到老家。在幾天短暫的假期結束後,又匆匆踏上回港的旅途。  「一來一回要花費兩天的時間,來回機票費用為3000多元人民幣。」小傑說,儘管路途辛勞,耗時費力,但再沒有什麼能比回家更讓人感到暖心和幸福。  香港春節假期由正月初一至初四共4天,小傑向公司請了假,提前1天回去。
  • 港漂媽媽阿汝娜:當內蒙草原女漢子愛上香港紳士……
    港漂,代表著一群:在內地出生,長期在香港工作生活的人群,及其在港出生的子女。現在的他們往往頂著精英的光環,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這裡面的痛點又無人所知。今天我們邀請來自內蒙古的港漂媽媽阿汝娜來分享她的港漂故事和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