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眼中別樣的農曆春節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2月27日電(記者丁梓懿)不論身在何處,「回家過年」都是中國人心中的執念。大年三十,青年「港漂」小傑輾轉從香港回到老家。在幾天短暫的假期結束後,又匆匆踏上回港的旅途。

  「一來一回要花費兩天的時間,來回機票費用為3000多元人民幣。」小傑說,儘管路途辛勞,耗時費力,但再沒有什麼能比回家更讓人感到暖心和幸福。

  香港春節假期由正月初一至初四共4天,小傑向公司請了假,提前1天回去。而早在歸家前的一個星期,歸心似箭的小傑就已經開始為家人準備禮物、置辦年貨。在他滿滿當當的行李箱中,有帶給爺爺奶奶的藥品、爸爸的甜食點心、媽媽的化妝品、侄子的進口零食和玩具、還有其他親戚的手信。

  「這些禮物在香港隨處都可買到,但在家鄉卻不常見,家人們一定會喜歡。」小傑說。

  除夕當天,小傑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旅途顛簸,到家已是傍晚。小傑第一時間便把這些「飛行」了近2000公裡的禮物送給家人,家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小傑告訴記者,除夕夜會和家人們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而在香港,人們喜歡在除夕夜逛花市、買年花,感受年味。不少香港人在吃完年夜飯後,還會到黃大仙廟搶上頭炷香,為新的一年祈福。

  「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按照家鄉習俗,如果你已經參加工作,便不會再收到壓歲錢。」小傑說,而在香港,只要你沒有結婚,無論年齡多大都會收到開工利是,已經成家的同事還會給未婚的同事派發紅包,祝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假期中,小傑格外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時間,陪父母買菜、做飯、散步、訪親戚。而不少「港漂」由於假期時間短,回家路途遙遠,便不會選擇在春節期間回家,而是會到香港周邊的城市或附近的國家旅遊。也有人喜歡約朋友一起吃吃喝喝,逛逛玩玩。

  與親人相處的快樂時光總是短暫的,春節假期很快就過去了。小傑又背起行囊出發了,他的行李箱和背包裡裝滿了媽媽的愛:炸牛肉丸、花饅頭、麻花……「有一種愛叫做打開行李箱,這裡滿載著媽媽對我沉甸甸的愛。」小傑甜蜜地說。

  正月初四一大早,當其他人還在睡夢中時,小傑已經坐上了前往機場的客車。在漂泊者的旅程表中,故鄉似乎成了暫時的落腳點,他們很快便又踏上異鄉的返途。

  「在內地工作的小夥伴們正月初七上班,比我晚兩天。他們中很多人都在省城或者市區工作,回家很方便。」小傑的話語中流露出一絲羨慕之情。但是他又說,在香港生活方便快捷,身邊有很多寶貴機會,能擁有開放的國際視野。

相關焦點

  • 港漂:口罩背後的生活真相?
    一些年輕港漂說,往年春節之後是跳槽的高峰季節,但今年,大家都不敢動。過往有不少年輕港漂願意去中小金融企業應聘,以獲得晉升加薪,但今年,大家都老老實實呆在大公司裡,畢竟「大船」更安全些。
  • 春節第2次變革:全國不能過農曆春節,有人違反規定,要接受處罰
    春節面臨的第一次變革春節在中國意義非凡,它流傳五千年的文化承載著別樣古韻,標誌著泱泱大國的傳統文明,但是春節卻在民國之時有了危機。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擺脫了封建社會的束縛,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在當時的中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思想也逐漸轉變。
  •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2020-12-0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香港的教育優勢,一直是吸引內地移民赴港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已回歸23年的香港,仍然沒有一間內地中小學在香港辦學,廣大內地「港漂」希望可在香港引入與自身教育理念和目標更為契合的辦學機構的願望仍難實現。鑑於此,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和「港漂」最大網上社區「港漂圈」1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九成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在港學校。
  • 「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她們都是內地來港的「港漂」,一同面臨著去留選擇的「七年之癢」。  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居住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港漂」們戲稱為「七年之癢」。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有約16.6萬人。  哪裡更有上升空間,內地還是香港?
  • 港漂家宿舍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港漂」逐夢香港:讓心靈不再漂泊(圖)
    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
  • 「港漂」心聲:我為何留在香港
    港漂青年曾舉辦單身聯誼活動。(資料照片)  2005年,香港高校從內地招收的本科生、碩博生總人數為4112人。2014年,經過「港校熱潮」、「報考降溫」、「止跌回升」等階段,就讀香港高校的內地學生達19606人,其中約1600人為本科生。
  • 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5月12日電 題: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記者 盧哲  「職場菜鳥,港漂一枚。」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的文旭在自己的微博介紹裡寫道。不知何時,一群從內地來、在港讀書工作的年輕人開始給自己貼上標籤,在網絡共享「漂泊香港」的生活。  「這個詞演化自『北漂』,指年輕人到大城市去追求夢想。
  • 港漂家宿舍簡介及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最近,港大學生會發布了一個令港漂憤怒的視頻.
    四十萬港漂都在這兒進入9月,香港各大高校都陸陸續續開啟了新學期,然而就在這兩天,香港大學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京港春節習俗大不同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京港兩地春節傳統習俗的異同。餃子取義更歲交子,年三十兒晚上北京人家裡這頓熱騰騰的餃子絕對是過年的重頭戲;接下來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初五,便是百姓送窮、商人開市的日子,北京人俗稱「破五」,也是講究要吃餃子的;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賞完花燈,北京人的春節才算是過完。
  • 高房價下的蝸居陰影 「港漂」女孩棲身10平米劏房
    第1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2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3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4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5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6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7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8
  • 特寫:維港漂來一隻「大灰仔」
    維港畔金鐘添馬公園觀景臺上,遊人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對準海面,人群中時時冒出詢問:「它怎麼還沒來?」一個孩子興奮的呼喊聲將眾人眼光帶向不遠處的海面:一隻灰白色的巨型玩偶躺臥在維港海面上,在數艘船的牽引下,向遊客方向漂來。「它看起來真像一隻『大灰仔』!」孩子看著巨型玩偶感嘆道。  這隻名叫「COMPANION」的巨型充氣玩偶是美國藝術家布賴恩·唐納利設計的藝術作品。繼在首爾和臺灣展出後,這隻「大灰仔」漂來了香港。
  • 香港如今的生活環境和成本,多少人還願意做港漂?
    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月薪過萬港元已經是份不錯的工作。可是在香港這個生活成本頗高的都市,1萬港元生活費也是令人捉襟見肘的狀態。  港漂Candy去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找到一份月薪11000港元的文職工作,還未來得及與家人分享喜悅,便已經要面對衣食住行各項開支。
  • 從香港到臺灣的臺漂周華健,從臺灣到香港的港漂任賢齊
    【港漂任賢齊,臺漂周華健】2018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連央視也加入戰團,然後各有勝負。看到周華健唱了幾首歌,聲音還是那麼醇厚感性,活力四射,不過也能看到身形已發福,細細一算,華健大哥58了。然而,周華健是個地道的香港人,他在臺灣讀大學,然後就一直在臺灣發展,還在臺灣結婚生子,以致很多人以為他是臺灣人,其實他是臺漂,並且是現在最著名的一位臺漂。 【周華健】1960年生於香港西營盤(周記米店),畢業於臺灣大學。
  • 科大校長「跪了」,港漂「逃難」?!未來一周,這些地方港漂別去!
    不僅如此,在港的科大內地生已經陷入了「不安」,紛紛撤離科大。這4個月以來,香港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在港的港漂也越發的不安。小職君特意為大家提前mark好了接下來幾天的高危地區,請各位提前安排好行程,能不去這些地方就不去,以保障自己及身邊親朋好友的人身安全。
  • 一帶一路」上的別樣春節 沙特項目建設者是最美的「敬業福」
    一帶一路」上的別樣春節 沙特項目建設者是最美的「敬業福」 2019參與互動    新春走基層:「一帶一路」上的別樣春節
  • 聽說香港立法會要選舉,港漂的我該選誰?
    香港至今有港漂30多萬人,能投票的怎麼說也有好幾萬,這香港的未來我們也有力貢獻一份!  既然與港漂息息相關,我們還能通過選票發揮自己的小小作用,那圈君就得好好分析,看參選議員們是不是真的都合格! 此外,鄧家彪政綱裡的「跨越矛盾紛爭,兩地居民良性互動,加強溝通與互相了解」也正是我們港漂期望看到的!
  •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嘉程  2020-08-27 訪問期間,幾位受訪「港漂」不約而同地對香港推出健康碼表示期待,希望儘早實現與內地,甚至澳門的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