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好好地了解一下藥枕這個極具中醫特色的東西。在民間,相信有很多的人都用用過藥枕,有不少人也從中獲益過。
一 中醫藥枕的應用歷史
可以說,中醫很多的治療方法都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中醫藥枕也不例外。
早在唐代,當時的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就曾在其 《千金要方》 中記載到: 「治頭項不得四顧方蒸好大豆一鬥,令變色,內囊中真之。」
明朝乃至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也曾在其 《本草綱目》中記載到: 「綠豆甘寒無毒,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且同時期的劉灝也在其 《廣群芳譜》一書中記載到: 「決明子作枕,治頭風明目勝黑豆。」
由此可見,中藥藥枕治療方法還是具有一定的的治療效果的,並且在民間的防病治病與保健養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 中藥藥枕如何發揮治療作用
從本質上說,中藥藥枕是充分利用中藥藥物的揮發性特點與其形成的藥理環境對使用者形成一個良性的刺激,從而激發使用者的經氣,疏通其經絡、調整其氣血促進其陰陽平衡,最終發揮出防病治病與保健益壽的效果。
中藥藥枕功效的充分發揮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途徑完成的:
( 1) 呼吸道吸收,即中藥藥枕中的相關揮發物質通過使用者的呼吸道得到一定的吸收。由於人體鼻腔黏膜下層的毛細血管比較豐富,且經過鼻腔與鼻黏膜反射作用下可刺激人體相關部位,從而使得中藥藥物可通過血液與組織逐漸滲透到人體內循環中,最終發揮出其生理與治療的效果;
( 2) 皮膚直接吸收,即中藥藥物通過滲透的方式直接被使用者皮膚吸收。一般來說,中藥藥枕的枕芯與枕套包覆層均是由棉、紗製成的,具有較好的透氣性,而藥枕所接觸的部位為人體後腦勺以下到大椎穴的位置,故枕芯裡面的中藥藥物就可直接刺激到人體該部位的皮膚,在人入睡之後,其皮膚毛孔處於擴張狀態,而這時藥枕內的部分藥物就能在頭溫作用下慢慢地溢出並被皮膚吸收,進而加入到人體內循環中;
( 3) 作用於人體的穴位與經絡,以使藥枕發揮出更大功效。後腦勺和頸椎屬於督脈必經的地方,且督脈和任脈兩者相表裡,經氣相通,互相影響。而中藥藥枕則通過刺激滲透作用直接進入到人體的經絡中,並循行其經脈,使之氣血有序運行,大大改善了人體的臟腑功能; 同時,發揮出了其歸經功效,從而使得藥物能夠直接到達靶組織,最終使得人體的內部生理功能逐漸趨於正常。
此外,大椎穴、風池穴與百勞穴以及天柱等穴位也是藥枕直接接觸的穴位,有利於藥物分子的直接吸收,並發揮出放大穴位、生物全息與泛控性整合作用。
所以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會發現,一般用來做藥枕的大部分是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藥材
三 黃芪可以做藥枕嗎?
黃芪是一味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藥材,具有補中益氣,利水消腫等的功效,是民間應用非常廣泛的一味藥材。
中國最早的《神農本草經》把黃芪列為「上品」。《藥性歌訣》云:「黃芪入藥,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表虛自汗、氣虛內傷、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脾虛洩瀉、體虛多汗、氣虛脫肛、子官脫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
一般黃芪以入湯劑煎服為主,筆者極少見到有人用來做藥枕應用,查閱中國知網、萬方等中國資料庫,發現還是有相關的關於黃芪做藥枕的報導。
比如《通竅活血湯加減口服聯合藥枕治療腦梗死臨床觀察》中就報導了採用通竅活血湯聯合含有麝香 、桃仁 、紅花 、赤芍 、川芎 、乾薑 、大棗 、黃芪的藥枕進行治療的臨床觀察研究。最後研究結果發現,通竅活血湯加減口服聯合藥枕治療腦梗死較單純採用西醫治療措施的療效更為顯著,可降低纖維蛋白原,延長凝血酶原時間,降低血液黏度,減少神經功能損傷。但該臨床研究並沒有在設置單純的藥枕組進行對照,並不能明確地區分出該研究結果與藥枕的關聯性有多大。
此外,也有相關文獻記載對於血虛失眠,伴有頭暈眼花、心機多夢等症狀的患者,採用酸棗仁、丹參、黃芪,1:1:2的比例粉碎後納入布袋裝入枕頭中用法,但並沒有相關的臨床研究報導。
更多中醫藥知識,請關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