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每天只顧著換衣服的國王,穿上了兩個騙子製作的神奇衣服。這件衣服,只有聰明人才能看見。
官員們都看不見這件衣服,但為了掩蓋自己的「愚昧」,他們都說自己看得見,國王也一樣。
當國王穿著這件看不見的「衣服」上街遊行時,一個娃娃說出了真相:
「他什麼也沒穿啊!」
每次讀《皇帝的新裝》,我朋友老六都要感慨一遍:
世上多的是自欺欺人。
但更令老六驚嘆的是,地產界也有很多「皇帝的新裝」。
現實中的「新裝」,往往比童話裡的更荒誕。
1
好慘一房企
7月15日,深圳住建局發布《深建字(2020)137號》,簡稱715購房新政。
這個號稱「深圳史上最嚴」的政策一出臺,立馬驚起了一批炒房客,哀嘆之聲籠罩鵬城。
就在同一天,在港掛牌首秀的港龍中國地產(下稱「港龍」)也發出了一聲哀嘆。
作為今年在港上市的第二家內地房企、同時也是黑天鵝事件後第一家上市的房企,港龍肩負提振房地產市場信心的重任。
遺憾的是,這個「頭炮」啞火了。
上市當天,港龍地產股價遭遇破發。截至收盤,其每股報價3.92港元,跌幅0.25%,跌破3.93港元發行價,截至7月20日收盤,股價3.9港元,跌幅0.51%,仍然破發。
用行話來說,這叫:
「開門黑」。
就在前一天,7月14日,公告顯示,港龍中國地產計劃全球發售4億股股份,其中香港發售4000萬股。只成功認購1111.3萬股股份,相當於香港發售量的28%。
認購不足還連續破發,港龍第一次感受到了資本的冰冷與絕情。
混跡地產圈多年的老六聽聞十分感慨:
見過慘的,但很少見這麼慘的。
話說回來,港龍搞得這麼慘也不是沒有原因。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港龍地產預售所得款項分別約為17.62億元、27.98億元及46.36億元。
預售款規模還不到50億,典型的中小型房企。
再看募資用途,60%用於潛在開發項目的土地成本提供資金,30%支付項目開發的建築成本,10%為一般營運資金。
擴規模意圖明顯。
就在7月17日上午,自然資源部發布了第二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監測報告:
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中央和地方出臺的政策延續不變。
高層「房住不炒」的決心依舊堅定。
冒險逆行、盤子不大的港龍遭遇「破發」不足為奇。真正令人好奇的是:
明知山有虎,為何偏向虎山行?
2
「窮」不是問題,「虛」才是
細看招股書,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港龍確實挺「窮」。
首先來看現金流。招股書顯示,2017年港龍現金淨流入7588萬,2018年就變成淨流出6.26億,2019年更誇張,淨流出67.56億,比上一年的流出額度增加了10倍多!
節節敗退。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港龍的非控股權益近兩年也是成倍增長。
所謂的非控股權益,也就是少數股東權益,在財務會計上,非控股權益是不計入表內的。也就是說,通過少數股東來融資,只要大家都不說,就沒人知道。
招股書顯示,港龍中國的少數股東權益從2017年開始就成倍攀升。2017年,這一數據為311.2萬,而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就變成1.26億,足足翻了40倍!再到2019年,這一數字再度翻番,增至4.1億。
正如深度財經觀點所說:
連自家股東的錢都不放過,看來港龍中國不是缺錢,而是「窮」。
「窮」不是問題,關鍵是港龍還比較「虛」。
從招股書來看,截至2019年12月31日,港龍的物業開發及銷售收益複合年增長率為113.5%,淨利潤複合年增長率為278.6%。還算不錯。
但一看負債率,就有點誇張了:
過去三年,港龍的資產負債率節節攀升,從2017年的98.8%,2018年的122.1%,漲到了2019年的172.6%。
要知道,同期百強房企的資產負債率平均才在80%左右。
更嚇人的是,2020年一季度末,港龍的資產負債比率,一下子飆升到了287.0%!
在2016年,港龍的負債總額為20.28億元,其中流動負債只有19.81億元,非流動負債只有4800萬。到了2019年,港龍的負債總額已經突破了200億,達到212.39億元。其中流動負債較去年同比增加了113.09億元,達到194.32億,非流動負債同比增加11.92億元,達到18.08億元。
背負高債的同時,招股書顯示,港龍當前所有短期流動負債中,1年內到期的負債總額為11.4億元,1-2年內到期的負債總額約為15.3億元,但同期港龍中國的帳面現金只有10.52億元,短期負債根本無法覆蓋。
高負債不打緊,短期債是真要命!
除此之外,港龍的平均融資成本也是相當之高。
2017年,港龍的平均融資成本為6.3%,勉強跟行業平均水平持平。但到了2019年,港龍的平均融資成本升至8.8%,非銀融資成本來到了10.8%。
更令人擔憂的是,據深度財經觀點梳理,在反映房產銷售變現速度的存貨周轉率數據上,2019年的港龍只有0.1,而同期的行業平均存貨周轉率是20.8。簡直是天淵之別!
見多識廣的老六說:
這是在玩火呀。
3
「化妝」上市
2019年10月,港龍將總部遷入上海灘。
在地產界,房企將總部遷往上海往往意味著全國化布局。在上海灘,人多錢多,上市也會快一點。
此時的港龍,急需抓住上市這根救命稻草。
為了上市,港龍也做出了充分的努力。第一個,就是借錢瘋狂拿地。
2018年、2019年港龍曾一口氣收購16幅地塊。2020年4月,港龍還在安徽蕪湖以1.2億元代價競得一幅土地使用權。
舊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港龍地產土地儲備為471.54萬平方米。而新版招股書則顯示,截至估值日,公司總土地儲備已經達到544.44萬平方米。
土儲是房企的未來、是命根子。要上市,土儲不能少,港龍心裡門清。
另一方面,招股書中港龍的毛利、淨利堪稱優秀。
2017年-2019年,港龍營收4.34億元、16.60億元、19.7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過100%。毛利率分別為21.89%、30.76%及42.70%,長勢喜人。
但正如槓桿地產所言:
一個企業上市前,財務美容通常必不可少。
留給諸位細品。
糧倉加滿,數據好看,還缺什麼?
別問,問就是排名。
在招股書中,最提振投資人信心的資訊恐怕是下面這句:
根據行業報告,我們於中國物業開發商中排行83名。
我沒找到這是哪家行業報告給的排名。但在其他幾個行業榜單裡,似乎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據壹地產梳理,招股書中說,去年港龍中國的合約銷售額是234億。克爾瑞給出的數據是299億,把他們排到了87名,前幾天剛出爐的上半年銷售額排行榜,又讓這個名次提升了一名。但很奇怪,另一份榜單,中指研究院的排名裡:
沒有港龍中國。
一家排行榜裡的百強房企,竟然在另外一份排行中消失了,有點意思。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穿上「皇帝的新衣」去上市的港龍怎麼也沒有想到:竟然破發了。
資本市場也太不給面子了。
4
尾聲
翻看港龍的招股書,更像是一本回憶錄。
2007年8月,來自香港的「呂氏家族」在江蘇常州創辦了港龍地產。
天眼查資料顯示,港龍地產是港資企業港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法人代表和董事長均為呂永懷。
從招股書展示的管理架構上來看,港龍地產是一個家族色彩頗為濃烈的企業。
如今,呂永懷及其子呂文偉、呂永南及子呂志聰、呂永茂及其子呂進亮分別通過華興、華聯、華隆三家公司持有港龍地產42%、32%、25%的股份。其中,呂永茂、呂永南、呂永懷三人關係為親兄弟。
二代接班明顯之外,港龍地產董事會和各個職能部門,也多由家族成員擔任要職。
家族企業固然有自己獨到的優勢,例如穩定性強、決策效率高等。但缺點也極為鮮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容易「小富即安」,喪失全國化拓展的勇氣。
截至2020年3月底,港龍地產在國內22個城市擁有的64個項目中,62個位於長三角區域,佔總土地儲備逾93%。
儘管港龍一直在追求全國化,但從實效來看,其還是沒能甩掉區域房企的形象。
對一家房企來說,業務集中度畸高的後果,不言而喻。
在地產界,中小房企擁有上市野心不是壞事,逆襲成為黑馬的也大有人在。
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中小房企走的每一步都應該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盲目地加槓桿和高周轉,並不是萬能的神藥,反而容易被反噬,墜入深淵。
畢竟,在關鍵時刻,大而不強的「紙老虎」,遠遠比不上小而美的「真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