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年來的傳播與推廣,批判性思維逐漸成為基礎教育界的熱詞。
我認為,中小學的語文閱讀和寫作課,可以作為批判性思維教育改革的入口。教師可以將相關課程改造成培育探究和論證能力的課程,訓練學生基於問題閱讀研究、收集信息、鑑別真假、提出觀點等能力。
閱讀教學「問題多」
對於當下的大多數閱讀教學,我認為主要存在量少、質次、結構不合理、效率低下等問題。
首先是量的問題。閱讀量不夠是一個方面,而且有限的內容其質也不能讓人信服。文章的優劣,自然不能以長短來論。但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不管怎樣「花團錦簇」,承載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隨著學生認知水平與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他們熱愛新知,渴望挑戰,渴求突破。但遺憾的是,在許多閱讀課上,低水平重複多,老生常談多,內容膚淺多,課文多是一些一眼即可洞穿的文章。在語文學習中,有些重複和反覆是有必要、有價值的,但低水平重複只能加重學生對閱讀的厭倦。
不同的文章,閱讀的心境不同,對閱讀素養的要求也不同。若讀物的容量小,思想淺薄,時間久了學生自然心生居高臨下之感。這種「君臨式」閱讀,容易使人養成隨意、散漫和浮躁的閱讀心理,也即常說的「淺閱讀」。當然,讀物內容大幅度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又會挫傷他們的閱讀熱情和興趣。但是,目前的主要問題還是來自「淺閱讀」。
若教材選文的容量和難度不能激發學生細讀與探究的欲望,必然會助長這種「淺閱讀」的風氣。相反,如果讀物的內容保持適當的新鮮感和挑戰性,保持略高於學生水準的長度和容量,那麼學生就需要精神集中、思維清晰、思路明晰、前後關聯、摒除雜念、排除幹擾,且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體驗、背景知識和邏輯素養。這一點恰恰是目前閱讀教學中最稀缺的。
人們一般在習慣上對教材的理解就是一本書。短文的教學價值有限,若選長文,又與教材的容量產生了矛盾。作為一種變通辦法,「節選」便應運而生。沈從文的《邊城》、卡夫卡的《變形記》、梭羅的《瓦爾登湖》、魯迅的《阿Q正傳》等,都以節選的面目出現在教材中。這當然不失為一種走近名典的捷徑,但名著的價值也離不開整體性。讀片段多多少少破壞了這種完整性,總有遺珠之憾。
除此之外,結構比例也往往不太合理。其實,長文與短文、節選與全本,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而是一個比例是否得當的問題。高品質的短文當然要讀,那麼多經典都讀全本也不現實,片段式瀏覽自然有其不可替代之用。
高中階段是價值觀、思維方式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從人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特點看,高中階段是理性精神與批判性思維、抽象思維與邏輯判斷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我看來,閱讀教學在這方面的強調還遠遠不夠。單從目前的課文構成看,思辨性、批判性、論理性的文章數量偏少,編排上也缺乏合理設計。
而且,當前我們所謂的「閱讀教學法」,大多停留在感覺層面、經驗層面、個體層面,缺乏理性的系統化和思辨性的學科化。
基於上述判斷,我一直以教材為基礎,探索閱讀教學的改進之道,既要拓展又要深化,彌補閱讀在量、質和結構上的遺憾。在實踐中,我傾向於指導學生以批判的態度閱讀理性的文本,我稱之為「思辨性閱讀」,即在讀寫中思辨,在思辨中讀寫。
「思辨性閱讀」實踐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內容選擇上偏向理性化閱讀,閱讀態度上強調批判性閱讀,閱讀過程要具有思辨性。
內容選擇上偏向理性化閱讀
近10年來,我一直在學校開展雜文閱讀與「萬字時文」閱讀,主要的考慮是內容的理性化與思辨性。
現代雜文的特點在於獨立自由的精神姿態及批判性思維方式,若缺乏這兩點,雜文就不能自成一「體」。如果想養成獨立自主的思想習慣和多元理性的思維方式,讀雜文算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我的雜文閱讀教學立足於態度與觀點的衝擊,多以主題為單元展開。此前引導學生讀過的主題包括: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識,理性精神,質疑能力,悲憫情懷,回歸常識,堅守良知,拒絕遺忘,審美人生,等等。我希望帶給學生雜文所承載的一些基本價值觀念與思想意識。
另一個較有成效的探索是「萬字時文」閱讀,也稱「極限式閱讀」。「萬字」這個詞,主要強調讀物在長度、容量和難度上的挑戰性,同時也暗示其在內容建構上的理性化與思辨性。一般說來,長文閱讀的展開憑藉的是知識與視野,依靠的是邏輯與思辨,總體上傾向於理性化和思辨性。
多年實踐下來,我在選文上秉持三個標準:一是思想理念上,要略高於學生;二是文化視野上,要略寬於學生;三是寫作藝術上,既要優於學生,能給他們便於吸收的營養,同時又要具有一定的可讀性。簡單概括,就是要接近學生閱讀水準的「極限」。
比如《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錢理群)、《司馬遷,關於生與死的話題》(駱玉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周國平)、《白修德與40年代中原大饑荒》(雷頤)……這些文章就比較符合上面的三個標準。那些華而不實、空洞無物的文章,不選;晦澀、玄虛的文章,不選;與學生認知水平距離太遠的文章,不選;偽抒情、偽情調、偽崇高的文章,不選。
作為一個每天都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得出以上的判斷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十多年堅持下來我發現,學生較感興趣的多是以文化眼光觀照人物、歷史、思想、典籍等內容的思辨性文章。
我認為,語文教師需要做的是改變那種低水平的簡單重複的閱讀現狀,逼迫學生不得不以「仰望」的姿態閱讀,以探究的心態閱讀,逼迫學生「動腦筋」而非曖昧的「動感情」,「有心思」而非簡單的「有感覺」,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提升知識層次、閱讀素養與思維能力,培養邏輯思辨力和文化思辨力。
閱讀態度上強調批判性閱讀
當前,大多數閱讀教學缺少批判精神,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獨學生缺乏,其實教師也缺乏。結果,教古詩文就是為了繼承傳統文化,教名著就是為了仰視經典。有人主張「不跪著教書」,其實同樣也有「不跪著讀書」的問題。閱讀之前先將自己定位於繼承者與仰視者,尚未開卷,先已低頭。
讀《過秦論》,大都服膺於賈誼的滔滔氣象和仁政思想,卻少有人思考「仁政」與民主的區別,也少有人質疑這篇以帝王為讀者、被歷代君王反覆誦讀的華美之文,傳達的政治理念與現代民主政治究竟有何差異。這樣的閱讀,不是「跪著」讀,又是什麼呢?
批判,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被嚴重「汙名化」了。所謂批判性閱讀,不過是邊閱讀邊評斷,邊接受邊質疑,邊沉浸邊反省。說到底,就是一種獨立的閱讀姿態。批判性閱讀,強調的是閱讀者獨立的姿態、批判的眼光和思辨的流程。
讀古人的書,歸根到底是為了當代人更好地活。一旦進入教育視野,閱讀的最高價值就在於有益於當下的生活,有益於鮮活的生命,有益於學生的文化成長和人格發育。這樣的閱讀,必然是以「我」為主,是站著讀,是對話,而非「跪著」讀。
當前的文學名著教學是閱讀教學的軟肋,泛泛號召的多,精心耕耘的少,有限的教學也多停留在作家介紹、創作背景、人物分析、藝術特點這種「八股」流程上。
我一直試圖引導學生讀名著,並將名著的閱讀教學定位在「人生智慧的理性反思」上。好的經典一定是人生的教科書,它所呈現的生命形式與人生內容,正是我們體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鏡子」。讀《紅與黑》,在於作品揭示了生命中「野心與尊嚴」的衝突問題;讀《三國演義》,在於作品揭示了人生中的「功名與道義」選擇問題;讀《悲慘世界》,在於作品揭示了我們都可能面臨的「苦難與罪惡」問題……當學生在作品中找到了「代入感」,找到了對話的空間,找到了共鳴,找到了思考的契機,名著的價值才會真正實現。顯然,這樣的閱讀必須以讀者為主體,必須加入自我的人生體驗與思考,只有批判性閱讀才能促成這一目的的達成。
閱讀過程要具有思辨性
閱讀教學與一般閱讀的區別,在於閱讀內容與閱讀過程的組織性。沒有對閱讀過程的指導、調控、反饋與評估,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教學。「萬字時文」閱讀,除了在選文上用心,更注重閱讀過程的反饋與指導。首先,寫好一篇「萬字時文」的摘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寫讀後感,寫自己的感想與感悟,寫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再後來,鼓勵有想法的學生就文章展開爭鳴或商榷,或就某個問題開展切入角度較小的體驗式研究。這樣的過程很艱苦,但循序漸進後,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
在「萬字時文」閱讀中,我最得意的一個做法,是引導學生在較為輕鬆的寒暑假,就一個學期所讀過的20多篇長文,寫一篇5000字左右的「時文綜述」。「綜述」要求對20多篇長文進行分類與分析、抽象與綜合、整合與表達,必然導向邏輯與思辨。這個過程既是一個文化整合過程,也是一個思想整合過程;既是一個文字整合過程,也是一個思維整合過程。這對於習慣於淺閱讀和信息篩選式閱讀的學生來說,確實是一次難得的閱讀體驗和表達體驗。
在名著閱讀中,我更注重在讀與寫的結合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與整合。比如《俄狄浦斯王》教學,需要用半個學期完成,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自學與教學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讀寫結合」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為了讀的寫」。「寫」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寫《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梗概,以不同的敘述角度講故事,比如分別以俄狄浦斯、王后的口吻敘述這個故事,或者從戲劇觀眾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這個過程就是為了讓學生細讀文本,釐清人物關係和故事線索,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容與內涵。
第二個階段是「為了寫的讀」。這個階段,「讀」是為了更好地「寫」。《俄狄浦斯王》關注的是「命運」問題,又涉及真相、擔當、選擇、懺悔、悲劇等命題,它的思考穿越古今,是討論和思考「命運」問題的最佳資源。基於這樣的理解,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與命運、真相、責任相關的作文命題,讓他們以《俄狄浦斯王》為「資源」寫作文。這個過程既是對原著的反芻與整合,又是對文化的理解與思辨,以及對自我的反思和創造。
我所理解的「思辨性閱讀」,是理性的閱讀,是對話式閱讀,是批判性閱讀。當然,它也是一種建構性閱讀,幫助學生的精神建構、文化建構、語言建構等。
問題主要來自實踐者自身
當下,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發展,我認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精神缺乏問題。態度決定一切,如果有「講理」的態度,即使講得不好,也有提高的希望。但我們的學生從小就缺乏分析、推理、判斷能力的培育。
基礎教育越來越意識到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當然,推廣中也面臨各種問題,但主要問題還是來自實踐者自身。
在語文教育中有兩種聲音值得關注。一種是「二元對立」的看法,有些人擔心強調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會妨礙學生情感、想像力和悟性的發育;另一種聲音也不可小覷,那就是有些人鼓吹我國早就有了批判性思維,於是列舉一大堆古人關於質疑、理性、審慎的名言名句佐證自己的結論。在我看來,各民族的思維方式中都包含了批判性思維的因子。但將其發展成一套以分析論證為核心的思維技能,這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其實,從教育實踐看,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思維訓練經驗,而且有些經驗切合了批判性思維的內涵與規律。但不管怎麼說,以往的批判性思維教學尚處在不自覺、不明確的狀態。如果我們認識到了批判性思維的價值,就應該自覺地、明確地、合乎思維規律地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而不是躲躲閃閃、朦朦朧朧、似是而非地做。
(作者單位系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7年12月1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