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砥礪奮進40年!
光榮與夢想,困境與突圍。恐怕再沒有誰,比鐵西更能體會轉型之痛、改革之利。
從為中國工業史鐫刻下無數榮光的「共和國裝備部」,淪為深陷「東北現象」的「工人度假村」,再以壯士斷腕、石破天驚的勇氣改革攻堅、轉型求變,以東北第一強區、中國百強區之姿「王者歸來」,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領跑者。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鐵西,以自身實踐一次又一次印證: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改革沒有一勞永逸,只有永不停息。
擔起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使命、新任務,鐵西再出發!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大幹實幹推動高質量增長
鐵西區將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貫穿於產業發展始終,區域產業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
2018年,鐵西區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30億元,同比增長4%。重點發展智能裝備、高端裝備、汽車製造、工業服務、戰略性新興五大產業,明晰的產業定位帶來項目和規模的大幅增長。
汽車零部件產業、醫藥化工產業分別增長13.5%和15.6%,其中寶馬鐵西工廠增長13.8%,東藥和三生製藥分別增長45%和67.4%。
裝備製造業規模繼續壯大,瀋陽工具機、沈鼓集團分別增長5.6%和26.8%。
高技術產業增長33%,高於產值增幅29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產值同比增長326%。鐵西成為全國14個「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建設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市(區)之一。
2018年,鐵西區服務業增加值332.3億元,增長8.6%。
以1905文創園、奉天記憶為代表的文創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陌貝網、脈搏智造等8家重點電商企業網上交易額達到3.4億元。
總部經濟和稅源經濟持續發展,地利生鮮遼寧總部、北京恆豐保險經紀等11家稅源企業入駐鐵西。
項目為王跑出鐵西加速度
牢牢牽住項目這個「牛鼻子」,鐵西區項目建設全面提質提速。全年開復工市重點億元以上項目163個,開復工率100%。市級重點項目數量、開復工數量和完成投資等指標均列全市之首。
新興產業項目數量及佔比均大幅提升,安川電機第三工廠、德國DB物流園等一批項目實現竣工;北方生物醫藥科技谷、米其林2.5工廠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總投資達200億元的華晨寶馬鐵西新廠落戶中德園,120億元的軍民融合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奠基;微控儲能、SC35碳纖維等一批戰略性新興項目籤約落地;中瑞福寧機器人、中化新材料、國信優易裝備製造業大數據中心等56個新動能項目開工,同比增長60%,大大提高了區域內生發展動力;中德園企業服務中心(東方機器人谷)、國際公館、中德公館、中德科技大廈、中德應用技術學院、寶馬培訓中心等配套項目進展順利。
改革創新直面難點與堵點
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中德園率先在全國實行「承諾制審批」「無費區」政策作為創新改革經驗得到國家發改委認可;把華晨寶馬鐵西新廠項目作為瀋陽綜合配套服務典型案例,實行定製化審批,提供定製服務。
「服務企業怎麼都不為過」,鐵西區在全市率先啟動「審核合一、一人通辦」登記制度,加快推進營業執照「全程電子化」網上審批,完成「最多跑一次」審批111項、「容缺受理」審批45項,「辦事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東方機器人谷、國際公館等項目3天拿到施工許可證。
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全區206家事業單位精簡189家、保留17家,精簡比例為91.7%。順利完成環衛市場化改革,中環潔、玉禾田兩家市場化環衛公司正式運營。
紮實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沈鼓集團往復事業部完成新公司註冊,通風公司已確定混改方案,北方重工和鑄鍛公司成功召開第一次債權人大會;46戶殭屍企業、38戶廠辦大集體改革任務已經完成。
同時,鐵西區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融入「一帶一路」,開放能力不斷提升。預計全年進出口總額200億元,同比增長6.9%,外貿出口總量穩居全市各區縣首位。「沈滿歐」國際班列抵達寶馬新工廠,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東歐16國國家館正式落戶金谷,16國籤證服務中心即將設立,將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節點。外貿審批服務舉措不斷創新,實現外貿經營權辦理不出區,鐵西被評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之一。
久久為功持續補民生短板
鐵西區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持續優化的區域環境,回應市民期待,提升幸福指數。
鐵西區是瀋陽市人口最多,也是離退休職工最集中的區域。目前,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23.2萬人,佔全區人口的22%,老年人口數量全市第一。積極破解養老難題,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鐵西區與華潤置地達成戰略合作,76處中心(站)實體站點建設完成,線上智慧平臺服務網絡同步優化,努力建設瀋陽市養老及健康產業示範區。
把「三城聯創」工作當作「1號民生工程」來抓,鐵西區綜合排名連續三個月全市第一。「五長制」城市治理模式有效實行,居民訴求第一時間有人傾聽;「清根行動」「晨檢夜查」「抗霾攻堅」深入開展,違法建築、露天燒烤等頑疾有效整治。
2018年,鐵西各項社會事業紮實推進,勳望燕塞湖校區、建農校區即將投入使用,光明二校、大潘中心校等校園建設工程穩步實施,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轄區內棚戶區全部納入改造計劃,啟動光明新村、凌空一小區等老舊住宅區改造提質工程,街鎮應急專項救助資金兜底作用充分發揮,困難群眾生活有效保障。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社區自治日趨規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完善。
新中國成立
共和國工業史上的100多個「第一」在鐵西區誕生:變壓器、空氣壓縮機、自動化電器開關、大型破碎機、鑿巖機、蓄電池、飛機輪胎……瀋陽第一工具機廠於1951年生產的直徑為2米的大型國徽,至今依然懸掛在天安門城樓,見證著「共和國裝備部」曾經的輝煌。
上世紀90年代初
隨著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集中的老工業區體制弊端日益凸顯,鐵西區步履維艱,陷入典型的「東北現象」,絕大多數企業出現虧損和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3萬產業工人下崗失業。
2002年
鐵西區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正式拉開「東搬西建」序幕,將位於城區的200多家工業企業搬遷至開發區,推進企業戰略重組和產業升級。搬遷後的空間用於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宜居宜業城區,打開全新的發展格局,老鐵西走上了涅槃重生之路。
2008年
本世紀第一個十年,鐵西區迎來「黃金十年」,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入選「改革開放30年全國18個重大典型地區」;被聯合國人居署授予「2008聯合國全球宜居城區示範獎」,成為我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區,變身模範生態區、最佳宜居區、繁華商貿區和都市不夜城。
2009年
先後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區」「國家首批智慧財產權強區」「全國義務教育均衡化示範區」等國家級稱號,併入選「新中國60大地標」。
2010年
鐵西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37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之一。享受國家先行先試優惠政策,提升瀋陽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製造業核心生產能力,為國家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上提供典型示範經驗。
2011年
鐵西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成為全省乃至東北三省率先突破「千百億」大關的縣區,綜合實力躍升東北第一經濟強區。
2015年
經國務院批覆,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開工建設,成為全國第一個以中德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合作為主題的戰略平臺。承載國家戰略,重點發展智能製造、高端裝備、汽車製造、工業服務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產業組團,成為瀋陽拉動全面振興的新引擎。
2016年
以全面創新改革為根本動力,鐵西區再度打開發展新格局,以中德裝備園、中法生態城、金谷產業園「一園一城一谷」開發建設為依託引領,三箭勁發,全面加快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復興振興的步伐。
2018年
作為我國標誌性利用外資項目,在中德兩國的高度關注下,華晨寶馬鐵西新廠項目落戶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八個重大項目之首。鐵西區兩千億汽車產業集群加速聚集。
2025年
2019年創新改革任務清單
堅持改革統領,激發發展活力、增強內生動力,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努力把鐵西建設成為創新之區。
優化營商環境
●全面推行承諾制審批
●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
●全面推進「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
●開通網上辦事大廳和實體大廳「線上線下、虛實一體」的政務服務平臺
●在銀行網點、政務服務中心和社區便民服務點設立「企業註冊登記電子申報自助區」
●持續深化「百人進千企」,幫助企業解決好各類實際問題
深化國企改革
●強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完善沈鼓集團綜改方案
●加快沈鼓創新改革和上市融資
●加快推進北重集團和鑄鍛公司改革改制
●完善殭屍企業退出機制
激活民營經濟
●制定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三年發展實施規劃
●實施「大做強」「小升規」「個轉企」工程
強化科技創新
●搭建平臺,加快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孵化器等創新機構
●鼓勵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
●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
●實施「鐵西人才」戰略,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強化金融創新
●引進3家股權投資機構
●力爭20家企業在遼股交掛牌
●推進遼寧股權交易中心鐵西分中心運作
●探索設立國有擔保平臺,採用政府擔保貼息方式支持創新創業
大力招商引資
●把「一園一城一谷」作為招商「三駕馬車」
●深耕日、韓、德、法等國家和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
●深化京瀋對口合作
●實施企業化招商,打好「3+X」招商「組合拳」
●招大引強,盯住世界500強、國內百強企業和寶馬配套商
推進項目建設
●加快推進米其林2.5工廠、SC35碳纖維產業園、北方生物醫藥科技谷等重大項目建設
●實現開復工億元以上項目170個,50億元以上項目達到10個
●推進華晨寶馬新工廠配套設施等項目的建設,為寶馬新工廠2020年正式開工奠定堅實基礎
融入「一帶一路」
力爭到2025年把鐵西裝備製造業聚集區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為把瀋陽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貢獻鐵西智慧和鐵西力量!
●鼓勵特變沈變、沈鼓集團、遠大集團、工具機集團等重點企業參與境外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搶佔海外市場份額
●加快形成一批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的外向型企業
發展「飛地經濟」
●推進聯東U谷汽車產業園項目儘快落地
●加快中關村亦莊產業園鐵西園、普洛斯沈西工業物流園建設
●加快鐵信物流保稅區建設,整合涵蓋44個國家和地區的475家外企資源
●繼續擴大對外貿易,全年完成出口創匯110億元。
做改革路上勇往直前的『鐵軍』中共鐵西區委副書記
回顧鐵西改革開放4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加堅定了我們改革開放振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40年來,鐵西在廠長負責制、租賃經營、資產經營承包、破產倒閉和股份制改造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國家探索國有企業改革道路;東搬西建、壯二活三,基本完成老工業區調整改造任務;從頂住壓力、保持定力,有效遏止住經濟下滑趨勢,到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全省114個區縣(市)前列……改革開放讓我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使命、新要求,鐵西提出了「改革統領、完善功能,提高效率、優化環境,整合資源、雙節雙增,崇尚法治、政治清明,項目為本、永恆民生,創業創新、復興振興」48字發展思路,其中,改革統領位居48字發展思路之首,振興謀改革、抓改革、促改革早已成為全區上下的廣泛共識。
我們鮮明提出,鐵西無處不改革,改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將堅持把改革開放貫穿鐵西振興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
我們堅持產業立區戰略,把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貫穿於產業發展始終,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使區域產業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
我們牢牢把握「項目為王」總基調,始終把項目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創新招商體系,把握市場導向,力促項目開工,以有效投資拉動了經濟平穩增長;
我們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舉措破解振興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問題,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區域營商環境日益優化;
我們藉助「三城聯創」的有利契機,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市面貌,全力營造優美的發展環境與生活環境;
我們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社會保障、提升公共服務、維護公平正義,使振興發展成果惠及全區人民;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不斷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黨風廉政建設取得紮實成效。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鐵西復興振興又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期,一系列政策舉措出臺落地、釋放紅利,一大批利好因素多重疊加、裂變放大,進一步堅定了鐵西振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機遇抓住了才是良機,錯失了就是危機。面對時不我待、稍縱即逝的機遇窗口,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攻堅關頭,鐵西全區上下將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危機感、緊迫感,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聚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全面把握引領老工業基地轉型創新發展的目標定位,不斷強化「瀋陽振興捨我其誰」的擔當和作為、「勇立潮頭勇爭一流」的氣魄和追求,乘勢而上、大幹實幹。
做改革路上勇往直前的「鐵軍」,始終在瀋陽「率先引領東北振興」中當先鋒、打頭陣。
策劃:中共鐵西區委宣傳部
撰稿:葉青
攝影:張文魁
製圖:陳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