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個尋常周六,陪著哥哥遊泳考試拔牙,傍晚回到家抱起弟弟,除了甜蜜的擁抱,他最喜歡就是我給他讀繪本了。
養老二真的要擠時間啟蒙,所以善用資源是二胎老母親的必備素質。
黛西生活在德國,之前我轉過幾篇她的文章,內容硬核,但讀著一點都不累,風格幽默接地氣,文筆暢快淋漓,如同教育焦慮時代裡的一股清流。
我很喜歡讀她寫的「德國幼兒園老師才是育兒大V本人」系列,徹底顛覆了我對德國孩子「佛系傻玩」的刻板認知,讓我在養育老二上,有了心態和方式上的轉變。
黛西是慕尼黑工大經濟學碩士,曾在投行做分析師,科班出身的媽媽寫「給孩子的財商啟蒙」,視角也會帶給我帶來啟發和思考。
黛西的公號名字很特別,叫「天賦一餅」,是不是已經感受她的獨特之處了?
她的公號名字靈感來源於女兒餅餅,寫公號兩年間,憑藉「文風沙雕而內容硬核」的兩把刷子,成了幾十萬讀者心中「不捨得與人分享的寶藏女孩」。
我強烈推薦大家掃碼關注她,很多文章都值得深夜慢慢反覆細讀。
對了,她的公號後臺還藏著彩蛋。
在「天賦一餅」公眾號後臺對話框回復「數學」,可獲得鍛鍊邏輯思維的迷宮進階列印資源。
文章來自:天賦一餅
好久不見,別來無恙?
在公號寫自己的那些往事,我的心理包袱其實很重,總覺得拿不出手。
習慣了拋乾貨,上硬菜,總怕辜負你點開我文章時的期待,雖然知道你讀完文章可能只用5分鐘,但也還是想儘可能在這5分鐘裡,塞進去更多價值,讓你能帶走一些東西。
今天這篇硬菜,是關於童書閱讀的,當別人都想讓你儘量多買書的時候,我想跟你聊聊,堆成山的書,怎麼跟孩子讀,更加值回票價。
我最捨得花錢的地方就是買書,基本每月都從國內郵幾十公斤童書過來,加上運費,也比在國外硬擼划算多了。
跟餅餅共讀過上千冊童書,經手測評的童書也有大幾千冊,你們經常說,想看我家的書架,一定很壯觀。
我家書房不大,沒有整面的書牆,餅餅沒有自己的小書架,讀書角也不過是沙發拐角改造的。
▼ 沙發改造的讀書角,小書架的錢都省了
為了給娃的童書騰地兒,我已經被迫放棄讀紙質書了,但書架撐破天也只能同時擺下600-700冊。
我的收納方法很樸素,書架上只放餅餅現在喜歡讀的,以及半年內我計劃給她讀的,換句話說,上書架的充要條件是,年齡合適且雙方都喜歡。
那些超齡囤的書,小月齡時愛看的書,都暫時打進冷宮——兩個無敵大紙箱。
她不愛讀的和我買後悔的,連冷宮都沒資格進,全部毫不留情出二手。
之前寫過很多童書共讀心得,你們說太散了,翻著累,今天整理出了一篇全的,說不定你有一天能用上。
文章有點長,我做了個目錄,你可以直接跳到需要的部分看。
目 錄
一、0-3歲低幼共讀互動
1.1 互動一:認知提問
1.2 互動二:演技自由
1.3 互動三:關注細節
二、3-6歲高級共讀技巧
2.1 技巧一:文字外的情節
2.2 技巧二:讓孩子接下聯
2.3 技巧三:邏輯推理練習
2.4 技巧四:預測故事走向
2.5 技巧五:揣摩人物情感
三、不限齡童書拓展思路
3.1 思路一:童書場景的再現
3.2 思路二:抽象概念具象化
3.3 思路三:科學實驗的延展
1歲半之前讀繪本,基本都是量子波動速讀式的,譁譁地往後翻,別說讀了,不撕就謝天謝地了。
這個階段的共讀目的很單純,培養對書的好感,養成翻書的習慣,足夠了。
小娃專注力短,沒聽完你念完一句就跑開了,這說明娃腦子正常,行為正常,沒毛病。
如果想在讀繪本時抓住小娃的心,讓他們稍微多看一會再跑開,互動提問是個很好用的招。
例如《我的鄰居鱷魚巴魯波》的這頁,跟1歲以下的小娃讀,不需要念情節,只是指給ta們說,「這是鞦韆」,「這是小鱷魚」,「這是樹」,「這是柵欄」,幫助ta們積累詞彙。
這個過程可以持續到1歲多,就可以做最基礎的互動提問。
還是這頁繪本,你可以問娃,「大鱷魚在哪?」,「樹在哪?」,「房子在哪?」,請娃指出來。
如果我問樹在哪,而餅餅指了草地,我儘量忍住脫口而出「不對不對這不是樹」,而是直接告訴她,你指的這個是草地,樹在那,然後用手指一下樹。
低幼互動提問不僅局限於「xxx在哪」,但名詞通常是娃最先學會也是最容易入手的提問對象。
除了名詞以外,1歲半開始,我加入了動詞提問。當然前提也是先「輸入」。
比如maisy的機關書,拿其中一頁舉例,當我娃拉扯機關,兩個小車碰在一起時,我說「車碰在一起了!」,並強調動詞「碰」。
幾次後,碰的動詞就刻在她的印象裡,並且跟「兩個物體撞到一起」的場景關聯了起來。
方位是最基礎的數學概念,對娃來說比數12345更容易上手。
任何繪本的場景,只要有兩個物體同時存在,就會存在方位關係,有些繪本會特別強調方位,花了很多心機,把方位講得非常有趣。
比如《我的後面是誰呢》的這冊,問到「小魚的上面是誰」,而上面的東西只露了個腳丫,可以跟娃互動猜一猜。
如果娃還不會說太多詞,你可以提供幾個選項,問ta們是不是雞鴨鵝啊?
謎底就在下一頁,原來是海鷗啊,然後繼續問方位,海鷗的下面是誰?
2歲多的孩子,除了名詞動詞方位詞以外,可以加入顏色,形狀,大小,數字的認知。
形狀繪本挺多的,比如《創意大師拉拉翻翻》,把形狀認知特別巧妙地融合到「怪獸吃東西」的場景中,深得我心。
「怪獸是什麼形狀的?」,「盤裡的什麼也是圓形的?」,「圓形的怪獸吃了圓形的食物」,雞娃雞得很自然。
我曾經把讀繪本跟「安靜」聯繫在一起,後來證明我想多了。
比如下面這種常見的洞洞書,我頂多按照繪本的思路,跟餅餅玩猜動物。
我隊友會把書舉到臉前,只露出個鼻子,然後動動鼻子說,猜猜這是誰?
餅餅說是爸爸!他猛地拿下書說,對啦!就是豬!!!(沒毛病)
對於小娃來說,首先覺得讀繪本是個好玩的事兒,才能激發ta對繪本和閱讀的興趣,然後才是吸收內容。
比如下面這本,小熊給鱷魚搓澡,一片歲月靜好的和諧。
我隊友讀這頁,會說哎呀小熊被鱷魚咬了一口!啊啊啊好疼啊!!!接著他把自己手指伸進鱷魚嘴裡,拉一下機關,又啊啊啊地喊疼。
我隊友問,要不讓Lula試試?(Lula是我娃抱著睡覺的娃娃)
如果幹巴巴地提問「你覺得小熊什麼感覺?」,娃也許會回答你一兩次,但可能很快就覺得無聊了。
我看到粉絲互誇群有麻麻說,有家長帶了本《神奇校車》去幼兒園,一群兩三歲小孩看得津津有味。
《神奇校車》可以吸引小娃的神奇之處,肯定不是情節,更不可能是知識,畫風嘛也就那樣,最有可能的就是細節。
比如這一頁,講校車開進了海洋,海浪如何形成,潮汐是怎麼回事,而小娃可能只是盯著一隻海星入神。
這就是低幼愛上繪本的另一個理由:對細節的著迷,而這個細節不一定跟故事的主線有關聯。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小娃幾乎都會喜歡德國特產Wimmelbuch,大人看著眼花繚亂,抓不到重點,而小娃完全不會被這種「亂」困擾。
ta們眼睛看到哪裡,哪裡就是重點。
我特別喜歡買故事書,看我的書單就知道了,故事書一般佔1/3以上。
2歲半到3歲開始 ,娃的語言能力爆發,認知能力升級,如果再局限於提問名詞動詞顏色方位詞,怕是娃都會覺得你水平不行了。
這個階段,我有五個共讀技巧跟你分享。
書上的文字當然照著讀一遍,但如果這本書已經是第四五六遍讀了,就可以再關注下「文字之外」的畫面細節。
舉個例子,《我們去找彩蛋啦!》的這一頁,如果你只關注文字部分和故事主線,可能只會看到兔子們在往家裡跑(為了躲狼)。
但如果你關注文字之外的細節,就可以分別對這四幅圖提問,誰的彩蛋掉出來啦?
原諒圖片右上角的背景,你沒看錯,那真的是瓜子皮,我也懶得截掉了。
經常被人批評「圖片拍得已經放棄治療了」,我痛定思痛後,決定破罐子破摔。
很多優秀繪本,都會暗藏彩蛋和馬腳,跟娃刻意尋找畫面細節的過程,就有機會發現。
舉個🌰,《千萬別帶鱷魚去學校》這冊,餅餅一眼就發現右下角的小鱷魚摺紙,我川字紋都擠出來了才看清。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可以把一本書反覆讀30遍不膩,而我們第三遍就覺得百無聊賴,ta們的眼睛,可以發現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重複閱讀 | 每周有七天,我再也不想見到某些繪本
原諒我這個沒文採的小標題,我實在想不出什麼工整對仗的詞來描述這個方法,請你們領會精神。
對於讀過幾遍的繪本,或是一直在重複相同情節的故事書,我會只講前半句,讓餅餅補充出後半句。
比如讀小庫的《大樹搖一搖》,故事講的是一隻小老鼠想吃樹上的果實,它搖啊搖,結果搖下來一隻狐狸,小老鼠嚇得爬上了樹,狐狸繼續搖樹,結果搖下來一隻野豬,於是狐狸嚇得爬上了樹,然後野豬繼續搖樹... ...
這種相似情節反覆出現的小故事,特別適合給3歲娃做入門級的複述材料,你說上聯,讓ta們看圖對下聯。
再比如我書單裡提到的繪本《食蟻獸吃什麼》,呆萌食蟻獸在陌生的環境中覓食,遇見誰都是一句話:食蟻獸吃神馬?
動物們或是一問三不知,或是按照自己的口味給了食蟻獸建議。
這類情節明了對話簡單的故事,讀得多了,基本只需要翻頁和問「然後呢」,讓娃儘量用自己的話複述情節。
再弱雞的故事書,前後頁也會存在因果關聯或先後順序,也就是邏輯關係。
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娃通過畫面推測原因或結果,或是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還是《我們去找彩蛋啦!》這冊,如果不做互動提問,前面大半部分其實就是各種翻彩蛋。
小娃還可以糊弄糊弄,但2歲半和3歲+的娃,翻幾次就覺得沒意思了。
於是,她每翻開一個彩蛋,我就會指著問她,你覺得誰拿到這個彩蛋?
這個推理對我們來說很弱雞,肯定是離得最近的那隻兔子啊。
但2歲的餅餅面對這個問題,使勁想了想,才指著一個離得遠的兔子說,它!
我沒有糾正她,下次又問,她還是說那隻兔子,斬釘截鐵。
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才知道,她看到彩蛋跟那隻兔子筐裡其它的蛋顏色一樣,所以她認為應該給那隻兔子... ...
同樣是這一冊,也可以問出高級的推理題:樹上的彩蛋,怎麼拿到呢?
我們當然知道是扛著網兜的兔子把彩蛋擼了下來,但2歲半的娃能想到這一步,還是需要努力結合生活常識,再加上一點點的推理能力。
答案不是唯一的,儘管餅餅經常給我一個無釐頭的答案,這時候我更願意追問一句為什麼,說不定比我預想的答案更有道理呢?
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老師讓小朋友們選值日班長。
儘管我覺得自己哪哪都好,不選我的人都是瞎了,但嘴上卻說不出一個理由。
通過讀繪本的互動,讓娃學會為自己的結論提供論據,說出自己的思路,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是比「正確答案」更重要的事。
對於情節簡單、相似情節反覆出現的故事書,我經常不著急翻頁,讓餅餅猜猜下一步會怎樣。
比如《換換吧!鼠小弟的小背心》這冊,鼠小弟想拿咬了一口的蘋果跟獅子換吉他。
(竟然換了,果然是哄小孩的書,你看鼠小弟那個雞賊的眼神)
對於那些讀過很多遍的繪本,你還可以考察下娃的記憶和專注,問ta們人物出場順序,比如翻頁前就問娃,然後鼠小弟又遇見了誰?
繪本裡的人物面部表情經常很誇張,「看臉色」對2歲半的孩子來說也不會很難。
比如《媽媽害怕去上學》裡,媽媽的表情這麼drama,特別適合用來「體會情緒」。
我是這麼跟餅餅聊天的:
我:你看媽媽怎麼了?
娃:哭了。
我:她為啥哭呢?
娃:她傷心了。
我:她因為什麼傷心呢?
娃:她不想去幼兒園。
我:那你怎麼安慰下媽媽呢?
娃:幼兒園有好吃的... ...
我:嗯... ...
人物表情無非喜怒哀樂等等幾個,餅餅能表達的高級情感詞彙也非常有限,我更願意看她模仿人物表情。
餅餅看到一個畫面裡有好幾個人,經常會主動表達下自己的喜好,我喜歡xxx,我不喜歡xxx。
但是她目前的喜好標準相當膚淺,經常判斷標準是ta穿了什麼衣服。
所以她現在不是在表達對角色的喜好,而是在... … 挑衣服。
3歲多的孩子,你就可以提問ta們,喜歡哪個角色的行為。
比如《不吃肉的霸王龍》裡,吃素的霸王龍顯得格格不入,總是被群嘲,但它是只兼具勇氣和愛心的恐龍。
這時你就可以問問娃,你喜歡這個恐龍嗎?你喜歡其它恐龍的做法嗎?為什麼?
為了防止你們對我產生「很勤快」的誤解,我得先聲明一點,繪本拓展我也不很經常做,這個活動項目對我最大的意義是:殺時間。
疫情幼兒園關門那段時間,我們做過大量繪本拓展遊戲,主要是一天實在太難熬,家裡玩具和書再多,也扛不住7天x24小時在家蹲三個月。
與其大眼瞪小眼,兩相生厭,不如做做繪本拓展,陶冶情操。
簡單來說,就是把繪本裡的場景,用開放式玩具搭建出來,能用上的都用上。
最好用的搭場景玩具就是那老一套,磁力片啊,積木啊,樂高啊,然後拿著玩偶或動物模型,演繪本裡的角色,把繪本裡的故事重現。
重現的過程其實很隨意,你可以添油加醋,也可以簡化,需要根據娃的認知能力發揮調整。
▼ 拓展《晚安大猩猩》
搭建本身就是個慢活,搭出一個場景更是20分鐘起跳,上不封頂,搭完還得演故事,演完一遍再來一遍,1小時過去了。
哇塞,我都被自己的這個小標題嚇到了,能起出這麼高嗶格的名字,為自己啪啪啪。(做文明讀者,請文明聯想👏)
繪本傳遞的是二維靜態信息。
我們成年人讀繪本,覺得畫得挺生動了,輪子周圍還有一道道弧線,一看就在轉,葉子都飛到天上去了,一看就在颳風。
但小娃憑藉ta們的生活經驗和對抽象符號的理解,很可能看幾遍還是蒙圈的。
就算ta們可以嘴上重複「轉啊轉」,但不見得理解了它的意思。
這種情況下,我就會圍繞這些抽象關鍵詞,做個迷你場景,以加深娃的理解和記憶。
什麼是轉啊轉,一句廢話都不需要多講!
拓展的繪本還是少數,我通常會選擇那些動態的和抽象的概念做拓展,因為這些信息不太容易通過畫面傳達給娃。
不少娃3-4歲後,開始對科普類讀物感興趣。
這時候你就可以由繪本主題出發,結合娃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拓展一些科學實驗。
但是,科學實驗不是為了做而做,也不是為了好看而做,而是為了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觀點 | 那些炫酷STEM實驗,跟「科學思維」並不沾邊
換句話說,實驗的出發點應該是孩子的一個「為什麼」,或是一個「大發現」,而非出於你的心血來潮。
實驗的設計和得出的結論,也應該符合娃的認知水平,除非你只是單純想消磨時間。
等娃大一點,對科學感興趣了,我再多打樣些科學實驗的繪本拓展。
如果她只是大一點,但沒對科學感興趣,那我... … 也就沒轍了。
沒啥問題,共讀沒有硬性標準,只要孩子有興趣,你和孩子都舒適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共讀方式。
謝謝你耐心讀到這裡,比心圖圖媽。
我在公號寫過80萬字的育兒和教育乾貨,歡迎你來「天賦一餅」跟我交個朋友。
趁你還沒看煩,最後再附上一打精選文章。
從今往後,我再也不敢說德國幼兒園「傻玩」了
德國幼兒園裡的「暴力」,都被這麼治好了
教育特大錯覺,花錢可以買眼界
世上聰明人都在合作,而我們只教孩子競爭
衝娃放了一通「狠話」,我現在心情爆好
「我每天連覺都不夠睡,你哪來的時間讀書?」
我也不想當「直升機父母」,但娃不自覺咋整?
家裡沒礦,但爸媽從小「放權」讓我花錢
讓一讓,自然拼讀我最有發言權
「磨耳朵」沒這個前提,耳朵磨穿了也白搭
很多讀者說,一開始對我的文風很不適應,但後來的後來,都愛到無可自拔,要不你也來試試。
記得在「天賦一餅」公號後臺對話框中回復「數學」,可獲取鍛鍊邏輯思維的迷宮進階列印資源。
娃睡的夜裡,這裡有你想要的寶藏。
本文來自公眾號「天賦一餅」,慕尼黑工大金融碩士媽媽,坐標德國的投行分析師,內容硬核而文筆幽默,寫讓人讀著不累的海外育兒理念,聊端正不焦慮的養育和雞娃方法,想跟你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