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一直覺得親子閱讀的好處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閱讀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增進親子關係、還有就是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帶著滿滿的目的去做這件事。
兒子2歲半左右,我開始給兒子讀繪本,今年兒子快7歲了,這期間給兒子買了上百本的繪本,但縱使讀了上百本的繪本,關於親子共讀,我還是有些挫敗感,總覺得沒有什麼收穫?直到今天讀了粲然的《騎鯨之旅》,我才發現,親子共讀帶著那麼多的目的,是太功利了。
怎樣讓孩子從小愛上閱,這是很多父母的難題。粲然在《騎鯨之旅》中,通過自己在共讀過程中跟孩子鬥智鬥勇但不失溫馨的經歷,告訴所有父母:親子共讀的第一個成果,是失敗。 但只要父母像辛勤的老農沉默而無所求地翻動土壤那樣翻動繪本,孩子們一定會從靈魂裡開出熱烈的花來呼應你。
粲然認為共讀,歸根到底不在「讀」,書只是通往心靈的「途徑」,是彼此懷著溫柔的心共同尋找和經歷。只要讓孩子感覺到共讀過程中的愛與被愛,讓真與美降臨在他們心田,讓幻想王國在他們靈魂裡紮根,那麼哪怕僅僅讀了一本書,這趟騎鯨之旅都是奇妙殊勝的。
現實是在與孩子閱讀繪本的時候,我們大多時候都困鎖在生活,與那個缺乏想像力的自己做鬥爭,作為成人我們真的是對這個波瀾壯闊的靈魂缺乏想像。
親子共讀歸根結底不在「讀」,書只是通往心靈的「途徑」。騎鯨之旅最重要的是彼此懷著溫柔的心共同尋找和經歷,尋找和經歷和孩子真正需要的此生、此世界。
為人父母,我們是不是真的做到:僅僅始終心懷雀躍地幻想而不是虛弱無力地執著於書本。
「演」就是通過找到繪本的內容在現實中參照物,通過繪本把孩子帶到更廣闊的世界面前,鼓勵他們探索,不依靠語言解釋,通過「聯繫現實」的方法,讓孩子的幻想王國於真實的世界聯結。演繹是童心,也是巨大的學習力、理解力。
比如閱讀了《菲菲很生氣》,書中大量的描寫了場景,高樓,馬路、大海、島嶼等等,書中有最重要的一句:」廣闊的世界安慰了菲菲「。我們就帶孩子去現實生活指著具體的失誤讓孩子去感受這一切。
它不要求百分之百理解,它只需要求你看它、接受它、感悟它,將它融進心靈而也。.孩子和我們並不需要依靠繪本共讀來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博學多聞、更出類拔萃
這就好比一個會做飯的和不會做飯的對同一道菜感受是不一樣的,對同一場秀,看客和初級裁縫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痛苦的不是跟孩子述說故事情節,不是靠自己的想像講完一個故事。而怎麼處置繪本閱讀中出現的形容詞、動詞和比喻句。
粲然說:「當形容詞降落在寶寶們的心田,他們的世界就有顏色了。他們掌握的形容詞越多,描繪世界的能力就越強,而他們和世界的關係也就越親密。」
「而比喻句有如立柱,它們是支撐幻想王國的宏大基石。對兩歲前後,有共讀基礎的孩子而言,比喻句會像鼓點一樣敲打他們的心,有足夠的調動他們思考和想像的力量。哪怕使用最拙劣的比喻都沒關係,大膽說出你對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比喻吧。這對孩子來說,是最精妙的開示:世界並不以一個形態恆固著,它不在這裡結果,便會在那裡開花。」
在共讀的過程中,有時我們給孩子不是「太少」了,而是更多了。我們總是背負著道德的經驗,背負著過多以往受到的欺騙、生活留下的埋怨在讀書。
比如狼和恐龍一定是兇殘的,比如鴨子騎車記裡,認為是個愚蠢的想法等等。其實那些關於「釋放」、「犯錯得到接納和愛」的內容都會鼓舞孩子。讓孩子大笑,通常都在最高層次上拋棄了道德是非觀。
作為父母,不要太相信自己,你可以一百萬次從信口胡白扯,但這些胡掰多半是沒有邏輯、缺乏因果的,縱使摧殘如煙霞也只是轉瞬即逝。這樣會遏制孩子的想像力。
每個問題背後都藏著一個未曾被我們發現的成長秘密,遇見問題,遇見成長!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兒教師一枚,多年養育實踐,歡迎關注噢❤。科學養育,與愛,與問題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