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你肚子上的傷痕是誰弄的?」
「為什麼你和爸爸要結婚呢?」
……
小朋友們的世界裡,總充滿了奇奇怪怪的想法,每天都會上演現實版的十萬個為什麼。
那你有想過嗎,當孩子問起這些問題時,作為爸媽的你們會如何回答?作為學校老師,又該如何回答呢?
近日,有網友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了一則經歷,隨後被推上了熱搜。
事情的經過是:有一個班裡的老師懷孕了,有同學詢問此事。班主任想正好借這個機會,向同學們普及一下這方面的知識,沒想到這讓家長產生了深深的不滿。
這位學生家長覺得,自己的女兒才9歲,太小了,老師不應該教給孩子「懷孕」和「性別」這方面的知識。
此時一出,引起了鋪天蓋地的討論。
不少家長們表示,9歲進行正常的性教育科普,一點不早,甚至還有點晚。
有家長認為,孩子越小的時候接受性教育越坦然,他們了解這些知識就跟了解人為什麼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一樣。
還有些家長舉雙腳贊同,因為他們自己正好不知道怎麼教孩子。
其實看到這個話題給我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有的成年人的羞恥感這麼厚重,總把無知當成驕傲。
中國最缺的就是性教育。
懷孕知識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要知道,在這則消息登上熱搜後不久,昨天,也登上了熱搜。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們應該慶幸,有這樣「開明」的老師,還能教授這樣「知識」。
據統計,兒童性侵、猥褻案頻發,佔未成年人侵害案總數的1/3,且大多是熟人作案。也就是說,對於孩子來說,性侵害並不遙遠,而掌握基礎性知識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孩子不懂性知識,更容易因為無知而被傷害。很多孩子對發生的事情懵懵懂懂,就被壞人侵犯了。而她們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不懂得預防,也不懂得告訴父母。有孩子不知道怎麼描述當時情況,以至於父母無法引起重視,讓傷害繼續。所以教給孩子辨別什麼是性侵害行為,非常有必要。
臺灣作家林奕含的遺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就有這麼一段
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是不是很熟悉,這多像大部分人的父母啊。
後果是什麼?
故事裡的房思琪被老師侵犯但不能跟父母說,她只能折磨自己,痛苦了一輩子。
作者林奕含,也是房思琪的原型,13歲時遭補習教師陳國星性侵,曾3度試圖自殺未果,身患重度抑鬱,最後還是受不了心理的折磨,年僅26歲。
林奕含第一次受侵害的時候,就在自己家的閣樓,媽媽就在隔壁廚房做飯,但是她不敢聲張。
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才恍然大悟,女兒一直在經歷著最痛苦的人間煉獄般的折磨!但是為時已晚。
當然,對於這個事件,也有人理性提出反面意見。
雖然評論裡一致是對這位家長的批判,但是實際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科學、坦誠的性教育。而且尺度的把握很重要,有些人認為「懷孕知識」和「性安全教育」也不能劃等號。
許多人談到性教育,很容易誤解為是圍繞性展開的教育。
其實性教育不是單純的性生理教育,還有性別平等、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等的心理教育,它本質上是平等和愛的教育。
資深心理諮詢師宮學萍就提到了:「要用坦誠和平靜的語氣給孩子解釋性。家庭性教育和學校教育不一樣,不強調某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家庭性教育除了包含性知識和性常識,還有更重要的——親子關係的建立。」
比如說小的時候,孩子問你「我從哪裡來」這類問題,你選擇了敷衍或者迴避,那麼孩子意識到他不該問這個問題,這是不好的,不能和父母談論的東西。
那這之後,到了青春期,孩子心中累積了許多的困惑,但是他本能感覺會遭到拒絕,就會放棄跟家長求助或者分享。
這是一件非常破壞親子關係和信任的行為。
如果從小父母就正視孩子的疑惑,主動去面對這些問題,適當的講解和應答,讓孩子感覺到你真誠,孩子就會更加信任家長,也會更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想法。
其實,為了孩子,我們也要勇敢一點,克服「害羞」,向前一步,補上性教育這一課。
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更重要,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請給孩子科學的性教育。
-------------------------------------------------------------
【銘科教育】國內首家心理學在線教育機構。在這裡,你可以學習到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專業知識,掌握各式各樣的心理學技能,並獲得專業人士的豐富知道。學心理學,有我一個就夠了。
海量心理課程,戳 →限時【】聯繫客服領取。來開啟你的心理諮詢師成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