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中事情起源是這樣的:
本來可以說自然而然,老師適時結合實際來進行教育的好事情,只不過教育內容是關於性教育的,居然上到熱搜的程度,被網友一邊倒吐槽的家長觀點↓↓↓
網上各種言詞甚是熱鬧,基本一邊倒批判家長,支持老師。比如眾所周知的「壞人可不會覺得孩子小」,「黑龍江5歲的女孩現在還在醫院」等等等,網友們的情緒歸情緒,但跟著風一棍子批判意義也不大,我們更應該去了解這位家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作為孩子的父母,相信她/他的出發點終歸是想著為了孩子,只是觀念陳腐,分不清主次。
家長的觀念可以拆分為倆點:
①女兒才9歲,老師給她講懷孕的過程,男生、女生的差別,她聽不懂。
②班級裡還有男同學,老師給女生講懷孕知識時候應該要避開男生。
1、3歲:「我從哪兒來的」
孩子三歲了,有了較為準確的表達能力後,爸爸媽媽們會遭受到來自寶寶的「靈魂拷問」:我從哪兒來的?
✘「你是垃圾桶撿來的」
✘「你是衝電話費送的」
✘「你是石頭蹦出來的」
特別是如果孩子有機會接觸到貓咪狗狗小鳥等生/孵寶寶的過程,ta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是怎麼來的。不過,這個時期,ta的「我從哪兒來的」是有歧義的,也可能只是問:
所以,特別是新手爸爸媽媽先不用慌張怎麼把孕育、生娃的事情解說清楚,而且,講真的,你說的準確了,3歲的娃也理解不了呀!
只需要告訴ta:
①你是爸爸媽媽共同的孩子,爸爸播了顆種子在媽媽的肚子裡。
②你在媽媽的肚子裡一個叫「子宮」的地方慢慢長大,越來越大,到第10個月時候,醫院裡的醫生幫助下,你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了。
基本上,2~3歲的孩子聽到上面的回答後,會自己一邊兒玩去,不會去深究,「爸爸的種子是怎麼進媽媽肚子裡」。再進階的教育,親可以慢慢的交給性教育的繪本和將來的日常生活教育了(比如WC、公共浴池等要去對應性別的場所)。
2、6歲:「我從哪兒來的」
①經歷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周圍有男同學女同學,男老師女老師。
②幼兒的繪本中有了更加清晰具體的性教育,對人體器官也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知道了背心褲衩的地方是不能讓人摸,也不能隨便和人玩親親。
③ta也有了初階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想了解更加具體的好奇心。
所以,這個階段的ta的「我從哪兒來」,已經包含了「我怎麼進去的」,「我怎麼出來的」。也就是說這個階段,我們已經可以說更加具體的懷孕知識,ta也能聽懂了,而且,也應該讓ta知道了。
所以:這個事件中的家長,說9歲的孩子不懂男、女的區別(如果真不懂才危險可怕),聽不懂懷孕知識,是明顯站不住腳的,
3、教孩子關於懷孕的知識時,要不要男女分開?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且要根據「懷孕知識具體到何種程度」來設定。
這個事件中,老師會和學生聊到這個事情,是有個「班裡有老師懷孕了,有同學提問,想正好借著這個機會,向學生普及下懷孕知識」。
①本身自然而然結合實際的事情,如果刻意把男女生分別開來講,反而顯得不那麼落落大方。
②再往遠的地方想想,到真正懷孕的時候,會在抱怨著「丈夫的不體諒」的妻子並不是少數,為什麼呀!因為男人缺乏對孕育的認知,這就是很矛盾了,以前不讓他學,以後又覺得他為什麼不懂懷孕的辛苦。
想說的是,老師只是普及懷孕知識,可這位家長顯然的把它等同於成人動作片教育,明顯是她/他自己對兒童性教育的觀念出了偏頗,草木皆兵,才鬧出這麼一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