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天氣炎熱,白天帶孩子們出去玩怕她們中暑,於是我們都是晚上吃完晚飯帶上孩子們去小區的小廣場或者外面的城市廣場去乘涼、遊玩,我家寶貝最喜歡玩的就是把肋骨架當做梯子爬,或者順著單槓的柱子往上爬,我最喜歡看她們像小猴子一樣爬上爬下,很可愛,嘻嘻……
每次我這倆寶貝在爬的時候,就會有好奇的小朋友過來學著她們的樣子往上爬,但是他們的家長就會火上房似的,急急忙忙跑過來把他們的孩子抱下來,連哄帶騙外帶嚇唬地說:可不敢爬,一下摔下來就摔傷了,咱們去玩其他的吧!然後不管孩子如何哭鬧,強行抱走了。而且,很多家長帶著孩子玩的時候,總是緊緊地跟在孩子身後,孩子稍有一點在他們認為的有所謂的「危險」的舉動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阻攔,孩子雖然在外面玩了,可是也玩不盡興,這樣做真的好嗎?
家長們害怕孩子受傷,打著愛孩子的旗號,限制孩子對各種事物的嘗試,緊緊地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翅膀之下,這樣到底是愛孩子呢,還是在害孩子呢?孩子降生在這個世界之上,初來乍到,對世間存在的各種事物都很陌生,都充滿了好奇,他需要去探索,去嘗試,才能真正得到了解,然而,家長們過度的保護,只會剝奪孩子們探索的權利,長此以往,在孩子的內心裡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不敢再去做嘗試任何事情!
就從運動上來說吧,所謂「生命在於運動」,孩子從小多接觸並參加各種體育運動是非常有益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人的健全,不但靠飲食,尤靠運動。」美國《神經影像學》曾報告說,運動能對人的大腦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經常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絕不僅僅是身體健康和肢體靈敏度的區別。運動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大腦,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還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場表現。
運動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不知大家是否有這樣的體驗:當你集中精力用腦,感覺腦子「不轉了」的時候,站起身來運動一會兒,再回來時,會立刻感覺神清氣爽,「思路又活了」。 這種現象,其實是運動後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 在人腦中,專管決策、專注力、注意力的部位叫前額葉皮質。 當我們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時,血液會從大腦前額葉皮層分流出去,一旦停止運動,血液就會快速回流。當供血增加時,我們的注意力就會特別集中。
想讓孩子注意力能夠更加集中,最有效的辦法,並不是讓他們坐在書桌前努力「專注」,而是應該讓他們站起來,走出去,運動起來。
孩子們在運動時,身體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快樂物質」,能讓孩子的整體狀態更好。 我們常看到,那些運動過後的孩子,都神採奕奕,很有活力,就是這個緣故。 運動,能讓一個孩子「靜若處子,動若脫兔」,而這種改變,是基於孩子的大腦的,也是最根本的。
運動可以更深層次的塑造孩子大腦。 美國一項研究證明:運動,能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讓孩子真得變「聰明」。 這項研究,是美國紐約大學的神經學教授Suzuki博士得出的。 她曾在TED演講中,詳細講述了運動是怎樣讓大腦產生變化的。 持久的運動,能製造出全新的腦細胞,並能讓海馬回中的新腦細胞容積增加!
控制學習和記憶活動的,是大腦中的海馬回,它負責長期記憶。 像肌肉一樣,運動得越多,大腦中的海馬回和前額葉皮質就會更大、更強壯。 運動刺激,帶來的腦細胞的「生長」和「擴容」,會讓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靈敏力,反應力都會越來越好。 而且,孩子運動越多,對大腦的刺激和保護就越明顯,孩子的腦結構改變就越大,也就變得越來越聰明。
運動促進孩子生長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有助於加快人體內的血液循環,改善肌肉和骨骼的營養,並增加對骨端骺板的刺激,加速骨細胞的增殖,所以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身高的增長。
各位家長朋友們,別再束縛孩子的手腳了,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運動,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