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打著恢復古典文學藝術的旗號,實際卻是反封建的政治思潮
事件點評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西歐各國產生的一場「新文化運動」。運動高舉「復興古典文化的旗幟,以整理研究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為己任,用資產階級新文化思潮向封建意識形態和教會文化專制發起挑戰。由於新思潮標榜為古典文化的復興,因此史稱「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開端
14世紀前後,在義大利不少城市中,資本主義的萌芽已在苗壯成長。以當時著名的手工業、商業、文化中心佛羅倫斯為例早在1338年,全城毛紡工人已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生產的呢絨製品行銷全歐洲;銀行業十分發達,有「銀行城」之稱;商業尤為昌盛,近至英法、遠達中國,義大利商人的足跡,幾乎遍布半個地球。
隨著工商業的蓬勃興旺,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迫切要求在思想上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渴求個性解放和人身自由;隨著他們逐步掌握政權,有條件去改良生產技術、改造生產工具、開發商業市場,對自然科學的需求也提到了現實日程上;新興階層審美觀點日益提高,也希望有更多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音樂家……提供些嶄新的文化產品。
然而,從中世紀末期以來歐洲文化長期由教會控制,他們嚴厲規定,一切都必須照《聖經》教義去做,對「上帝創世」不得有半點懷疑,否則就會被判決為「異端」。這嚴重窒息了文化和學術的發展,使整個歐洲文化界呈現一派死氣沉沉的局面。
十字軍東徵、蒙古人西徵等大事件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使堅冰終於開始逐漸融化。尤其是隨著拜佔廷帝國的衰亡,大批學者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壓力下紛紛逃離君士坦丁堡,來到與他們關係密切的義大利。他們帶來的大量學術典籍,如同在沉睡已久的義大利人面前打開了一個琳琅滿目的文化寶庫,使其如大夢初醒。無數熱愛文學、藝術的有志青年在這些學者的指導下如饑似渴地鑽研古希臘文化,並把新知的火種傳遍了各地。一時之間歐洲各地都出現了復興古希臘文化的呼聲,文藝復興運動拉開了序幕。
「文藝復興」打的是恢復古典文學藝術的旗號,實際上卻是一股新的、反封建的政思潮,目的在於創建一種新的資產階級文化。啟蒙主義者強調以人文主義為本,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宗教束縛。在「文藝復興」運動中,大批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真可謂星河燦爛,能人輩出。他們的傑作,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