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考我心儀的大學,我是一門心思非這個大學不上,但是這個大學只招應屆生。我還搞了很多很多.......也就是所謂的.......然後我就成了應屆生。」近日,藝人仝卓在直播時說的這段話引起軒然大波,迅速被冠以「翟天臨事件2.0版本」為輿論熱議。目前,仝卓本人雖已做出回應,但卻未正面回答「將往屆生改為應屆生」這一核心問題。
與此同時,有媒體就此事致電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稱教育部已介入調查;仝卓母校中央戲劇學院亦表示將密切關注此事,配合教育部開展調查。
藝人口誤常有,但這樣的「口誤」卻少有。近年來,尤以「博士」翟天臨不知知網為何物最為公眾熟知,而當翟天臨發表了此番言論後也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公眾並非不能接納口誤,而是不能接納「錯誤」,特別是不能踩過社會規範的邊界。雖然仝卓在直播中並未明說如何從往屆生變為應屆生,但通過前後的話語邏輯,「搞了很多很多......」「也就是所謂的.......」,這些字句間的斷裂指向的是潛規則、關係、手段、走後門等社會灰色地帶,而在高考語境中談論這些灰色地帶則將問題帶至了教育公平或高考公平。
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教育部門這次及時的介入調查。
從仝卓事後的回應看來,本人或許有些委屈——考學失利,借讀複習,即使沒有高考復讀的經歷的人也能知道高考復讀的不易,特別是對於事業已經步入正軌,既做歌手又涉足主持、演戲的仝卓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成功來形容。只不過仝卓搞錯了重點,公眾並非是對復讀的經歷指手畫腳,而是關切往屆高考生如何變成了應屆生。
畢竟,根據山西招生考試網《關於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報名工作的通知》,在「資格審查」一欄已經明確提出:高度重視報名資格審查工作,將報名資格審查責任明確到崗、落實到人。審核中要做到嚴禁往屆生以應屆畢業生身份報名。
由此,「口誤」問題的背後已經變成了仝卓是否將自己往屆生身份變成了應屆生?如果有,在招考部門已經提出明確規定之時,身份的轉換如何達成?這只是個案還是有更多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是個體失守還是系統性漏洞?而假若沒有,則應該儘快給委屈的仝卓一個交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關於仝卓事件的討論中,有幾種聲音混雜其中形成了噪音。有人認為「心儀的大學只收應屆生是不是對」?有人認為復讀生改應屆生不是傷天害理的事,還有人認為既然仝卓沒考上心儀的院校,此事也沒什麼大不了。這無疑是一種非邏輯的辯護。「是否應只收應屆生」和「更改往屆生身份」是兩件事,前者涉及理念可以討論,而後者則是在既有規定基礎上的公然違規無可爭議。
同時,如果「口誤」屬實,則表明一個錯誤的動機已經產生了實際的結果,而考沒考上並不能影響高考違規本身這一既定事實。而假若某些個體認為高考違規都算不上什麼大事,又該如何在一個追求「公平正義在身邊」的社會自處?
高考,是被民間譽為「最公平的考試」,是「實現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維護高考公平的追查長期有效,急需有關部門調查結果。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