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我就再來一年,這個學校只收應屆生,然後我就用了一些辦法成了應屆生。」仝卓在直播過程中「不小心」自曝高考舞弊,當年考大學利用關係將往屆生身份改成了應屆生。
在直播談到這件事的時候,仝卓似乎沒有覺得這件事有任何的不對。可能因為一直以來都享受著各種濫用職權的好處,所以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原來這樣是不對的,所以洋洋得意,他的話語中透露著一種投機取巧成功之後的炫耀。第二天的直播,仝卓也有對於此事進行回應。但回應的重點,放在了應屆生和往屆生上,以及自己作為往屆生的壓力云云。
對此教育部做出回應表示,已要求山西省教育廳、有關高校和中學開展調查。教育部稱,對弄虛作假等違規行為零容忍,此事雖時隔多年,但會堅決追查到底。
看看,堪稱翟天臨2.0。
隨著輿論發酵,仝卓頂不住壓力主動向中央戲劇學院申請撤銷學位,並致歉。可是,所謂的道歉抹殺不了他高考作弊的真相。
往屆生改應屆生參加高考怎麼就影響高考公平了呢?因為有些學校明確只招收應屆生,你一往屆生以應屆生的省份參加高考,報考了明確只招收應屆生的學校,當然就很可能影響一個應屆生的前途,這就是影響了高考的公平性,性質還比較惡劣,就像搶劫似的,那怕搶幾十塊錢也是重罪。
我們度過了多少個挑燈夜戰、寒窗苦讀的青春,只為一次足以改變命運的高考。天還沒亮的清晨,我們就被廣播喚醒,爭分奪秒穿上校服,跑去教室迎接一天的課程和堆積如山的考卷。高三這青春期裡最慘烈的一年,是要拿出半條命來拼搏的。
仝卓的行為,觸碰了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的心理底線。仝卓的事件,也再一次揭露了一個現實:教育的不平等。
要知道,高考也許是我們當中唯一的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就這樣唯一一次的公平,依舊存在很多特權現象。
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從古至今都存在。
去年,一個寒門女孩在清華畢業典禮上的發言,被推上了微博熱搜。
「我想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在清華大學2019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大學生代表張薇溫柔而堅定的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令在場的幾千名學生和家長無比動容。
她來自甘肅鎮原: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國家級貧困縣。那裡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有限,經濟相對落後。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實驗環節,她甚至沒有見過比賽所用的儀器當她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已經到了。
她說: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異如此巨大,短暫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變家鄉教育現狀的種子。
女孩從自己貧困的出身講到自己的努力,以及看到家鄉落後的現狀,立志用教育改變貧苦的願望。
也正是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寒門難出貴子」這個說法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幾千年前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矛頭直指「學在官府」,宣告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有教無類」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至少有兩種含義:1、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2、任何人都有接受相同教育的權利、
我國法律保障的是受教育權以及九年義務教育,看似教育公平,事實上第二種有教無類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教育以市場化,素質教育的名義成為階層固化的工具的現象更是屢屢存在。
所以,教育對底層人民來說,是向上攀升階級的根本途徑。
古往今來,寒門要出貴子,靠的就是四書五經和一張考卷。
高考,絕對是當今社會最公平的考試。
儘管我們這些年看到了不少高考舞弊案例:有出錢請槍手代考的,有篡改他人志願的,有冒名頂替上學的,還有這個不知通過什麼辦法由往屆生變應屆生的明星。
但更多的是,努力的人獲得了回報,通過高考走向了心儀的大學,接受良好教育,為今後的人生打通了康莊大道。
如果有人在大眾面前公然打破甚至挑釁這種公平,那一定會引起眾怒,仝卓就是如此。
公平,我想是大部分人對這個世界的期許。或許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這個世界並不公平,甚至永遠無法絕對公平,但我想這不應該是我們放棄追求公平的理由。
或許這種運用特權,或者耍耍聰明,或者鑽漏洞空子篡改高考身份現象的事確實「多了去了」,但這不應該是我們認為這是合理的理由。
不可否認的是,當代教育仍存在很多弊端,但至少還有那麼一個公平的高考,足以讓很多人改變命運。這個世界不可能絕對公平,但這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理由。
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出身貧寒的人,通過努力,通過高考這個機會,實現了人生的逆轉。
一味地抱怨命運的不公沒有任何意義,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