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結束了,無數孩子即將開始人生新徵程。高考作為全國範圍內最盛大的一次考試,承載了太多家長的希望,孩子們多年苦讀就是為了在這次考試中金榜題名。
但隨著這些年貧富階層的固化,以及前段時間「陳春秀高考546分被頂替」事件曝光,「寒門再難出貴子」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如果陳春秀家庭富裕,即使第一年考不上也定會選擇復讀,誰還敢冒名頂替?
也有人說:哪有公平可言,窮人家的孩子註定就是悲劇!
高考對陳春秀而言確實不公,但簡單粗暴的將她的不幸歸結為「寒門」未免也過於草率。
「寒門再難出貴子」就像魔咒一樣,侵蝕著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我們都知道孩子思考問題不會像成人那般全面、深刻,他們需藉助別人評價認識自己,所以我一直不知道說此話的人是何居心?明知道這句話孩子會當真,會自我設限,還這麼理直氣壯地說出來,動機真的需要思考。
曾經和朋友們聊過這個話題,身邊也不乏清北名校生。接觸來看,清北名校中不乏農村學生,甚至有一部分真的稱得上「寒門」,但他們依舊聰明好學。所以,有時不得不懷疑,「寒門再難出貴子」有沒有可能是那些「成功」人士,特意給我們這些窮人的心理暗示!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報導了河南周口一個名叫「王樓村」的脫貧故事。
這個村是當地出了名的「高考村」。全村3896口人,據統計,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村裡共有清華、北大生8人,博士後1人,博士2人,碩士7人,一本以上總人數超過了100人。隨著這些孩子們步入社會,「王樓村」也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村幹部展示村裡的大學生名單
仔細看了「王樓村」的介紹,發現小村莊之所以能培養出這麼多國家棟梁,主要還得歸功於: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
比如,僅王樓村陪讀的媽媽就有三四十位,平日裡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就在縣城陪讀。「再窮不能窮教育」是這些陪讀媽媽們的心聲,很多陪讀媽媽其實都不識字,也輔導不了孩子功課,但她們會在孩子寫作業時搬一把椅子靜靜地陪著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對學習的重視。
王帥奇 王帥康
印象最深的要數「王樓村」的一對親兄弟:哥哥叫王帥奇,弟弟叫王帥康。兄弟二人分別於2015年、2019年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據哥哥回憶:小時候住在一個小窩棚裡,一住就是3年。那時候父母沒日沒夜地幹活,家裡連一張寫作業的桌子都沒有。這種艱苦的環境,絲毫沒有阻礙兄弟倆上進的決心:哥哥常年班級第一,弟弟成績也不差。
雖然家庭貧困,但父親的支持就是他們前進的動力。父親王玉西上學時肄業,高考一直是他內心最深的夢,所以哪怕砸鍋賣鐵他也會送兩個兒子去高考。在一個如此看重學習的家庭,孩子何嘗會不優秀?
哪裡是「寒門再難出貴子」?明明是一些「寒門」對家庭學習氛圍壓根就不重視。
前段時間「仝卓事件」將「高考不公」推上了熱搜,有網友表示:高考本就不公平,師資力量、教育環境哪個公平過?窮人家的孩子就更不用說!
但我想說:相對而言,「高考」應該是我們這些寒門學子衝破固有階層的唯一捷徑。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相信通過高考能改變人生,還指望誰去改變我們自己呢?
在「王樓村」的報導中,王帥奇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他說:「高考是我們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而與城市孩子相比,我們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不怕吃苦。」樸實無華的言語背後,是老師對孩子最殷切的期盼。
知乎上有個問題,「高考真的能決定你的未來嗎?」其中一條高贊回答讓我很受感動。答主是位山裡的孩子,父親意外早逝,母親含辛茹苦拉扯他和弟弟長大。沒有父親的兄弟兩,經常被村裡的孩子欺負,他一邊保護著年幼的弟弟,一邊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小小年紀就戴上了眼鏡。在農村,一個近視的小男孩,一個寡婦媽媽,這種組合讓他的家庭一直備受排擠。
直到那年他考上清華,一切都不一樣了,村裡人看到他會笑著打招呼,叫他「高材生」,媽媽出門也不用繞著人群走了,大學畢業的他最終也將母親接到大城市裡生活。
他說:高考對我而言就是龍門,我只要加倍努力就可能一躍成龍。
這樣的例子絕不在少數,你能說高考不公平嗎?對於這個走出大山的孩子,他一定對高考心懷感激。
紀錄片《出路》耗時6年,講述了3個不同階層的家庭對教育的態度,如何影響孩子一生的故事:
貧困區女孩馬百娟,10歲才上學。2009年導演第一次見她,那時的她喜歡讀書,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她的夢想是去北京上大學。
2012年導演再次見到她時,15歲的馬百娟已經退了學跑去陌生的城市裡打工。導演問她「為什麼不上學了?」,她尷尬的笑笑沒有出聲。但父親卻說:「女娃娃,書多少念點夠用就行。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生了娃之後,工作反而會拖累她帶孩子。」
正是在馬父這種觀念下,馬百娟早早輟學結婚生子,而那個去北京上學的夢想,終其一生也只能出現在夢裡了。
另一個孩子徐佳,就比馬百娟幸運多了。雖然父母都是農民工雖然他已經復讀了3年。但他的父親認為只有通過高考才能改變人生,就算跪在地上也要讓他上學。最終徐佳也順利上了大學,找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與相戀四年的女友結了婚,留在了城市。
最後一名主人公是17歲的北京女孩袁晗寒,17歲就從美院附中退學,從小上得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退學後繼續畫畫、寫詩,一時興起還跑去開了咖啡廳,隨便考考就去了德國念書,最後她開了一家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做起了老闆。
3個孩子的6年,影射了社會絕大部分人的生活軌跡。3個階層,3種教育態度,最終孕育出3種不同的人生。有人說,這是一個「拼爹」的社會,誰說不是呢?你看這幾位「爹」對教育的態度,幾乎決定了他們孩子的人生。
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一些寒門壓根不相信知識的力量。父母的高度、格局是孩子睜眼看世界的起點,不要被所謂的「寒門難出貴子」所蒙蔽,知識才是孩子立足於世的傍身之技。貧窮不是為了讓誰痛苦,而是告訴你,唯有貧窮才會讓人們深知教育和知識的可貴。
今年高考已經結束,真的很期待,今年又會有多少新的「寒門貴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