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這兩天清華大學正式迎來了新一屆的本科新生,在3500餘名內地新生中,來自農貧地區的生源比例達到了20.2%,有700餘名。這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了寒門出貴子的典範。其中備受關注的是在拿到清華大學通知書前,還在工地打工的四川考生孫川,從他的事跡中我們看到了努力拼搏的精神,這也正是對清華大學校訓的詮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要恭喜這些新生開啟了他們人生的新旅程,同時也祝願他們在很多人羨慕的目光中,最終從這座祖國的最高學府中走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國家的棟梁,成為真正的寒門貴子。
這些新生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對前些年在網絡上引起很大反響的:「寒門再難出貴子」討論的無聲抗議。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那個討論。
2011年8月一名教師在網上發帖稱:「我做了15年老師我想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因為他覺得成績好的學生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家庭條件好,生活無憂,除了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外,父母也捨得在他們的教育上面大把花錢,送他們參加各種培訓班,各種興趣班,請私人家教。與此同時窮人家的孩子卻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除了生活負擔重,接觸的周圍環境相對單一外,所得到的教育資源也極其有限。可以說他們在與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比的時候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輸了。
這樣的觀點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同,所以寒門再難出貴子話題就引起了很大的討論。甚至也有一名北大女生在超級演說家節目中也說過:寒門再難出貴子,也是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一名副教授尚重生稱,「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題目對於農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試中出現的一些網絡語言,農村的孩子可能沒接觸過;其次,「寒門學子」大多信息面狹隘;再次,寒門學子社會關係匱乏,不利於他們的發展。尚重生提出了擔憂:未來「貧二代」越來越多,社會斷裂,貧富矛盾增多,不利於社會安定。他說,寒門孩子成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應該更懂事,不能自暴自棄。
是的,所以寒門孩子們通過他們的更多的努力,更堅強的意志決心,也一樣可以成功。
再說了,就算有很好的資源的人,取得了很高成績的人,將來就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柱石和棟梁嗎?前一段時間網絡流傳的在國外留學的富家子弟和同樣是出自國內高等學府的人,在國外社交媒體上面大肆發表污衊祖國和人民的言論,引起了廣大網友極大的憤慨。試問那樣的人又怎麼算的上又怎麼會成為是貴子和對國家人民有用的人呢?
雖然現在教育資源在區域發展和城鄉分配上是存在失衡的局面,但是相信隨著國家教育系統的不斷完善,不斷對農貧地區教育投入更大的資源。讓那些地區的學子能更大程度的享受到新社會國家對每個人教育的公平對待,能夠彌補他們自身環境所造成的先天缺陷,讓他們不管是在對思維和認知的訓練培養上還是眼界的拓展上都能有一個多的機會去實現。
相信未來各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會出現更多的寒門貴子,也會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發掘和培養更多頂尖的人才。
(對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