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出貴子」在這個年代被提得特別多,是因為人們隨著信息化發展,相互交流的機會多了起來,加之時代原因,很多人認為現在的環境跟以前相比,教育資源懸殊是空前的。因此人們篤定「寒門再難出貴子」。
隨著開學時間的到來,清華大學一則消息引爆網絡了。今年清華報到的3500餘名本科新生中,來自農村及貧困地區的生源佔比超過了20%!五分之一的新生是農貧地區的,網友們看完這個數字,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說好了寒門難出貴子?怎麼有這麼多新生來自寒門?
首先我們正確認識到這個「寒門」的意思。「寒」不光指的是經濟貧寒,還指思想貧寒。
經濟貧寒,砸鍋賣鐵尚可勉強完成學業,只要肯努力,經濟條件一定會得到改善;但如果思想貧寒,那基本沒救了。父母貧窮慣了,把他的切身經歷和感想一一傳授於你,如果你全部執行,那麼你就是他們的傳人了,貧窮之後還是貧窮,寒門又怎麼會得到改變?
筆者剛看到這則新聞,也是被驚訝到。是呀,不是說好了寒門難出貴子,怎麼去清華的人當中竟然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出身寒門?難道是古人在騙我們?可是筆者自己也是貧困地區的,深深知道出個「貴子」是極為不易的。
網友的第一反應應該跟我差不多,我們除了驚訝之外,還是要細細思考一下這背後到底是古語佯謬還是我們的認知荒謬?
其實古語說得並沒有,我們的驚訝也沒有錯。問題是在於……
這些入學「貴子」所在的「寒門」是比較泛化的,指的是農貧地區;而古人說的「寒門」則是指真正貧寒的獨個家庭。
地區和家庭雖然都是「寒門」,但實際差距卻可以非常大。比如筆者所在地區就是貧困地區,但是這裡的人真的有字面上這麼貧困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所謂貧困、富裕,是對比出來的。好比一個班整體偏矮,也不能保障這個班就沒有高個兒。雖然很多學子來自農貧地區,但不一定家庭就十分貧寒。
其實,人才出現,跟他的出身是否寒門沒有多大關係,背後的付出才是關鍵。有個現象大家應該都知道,那就是越是富裕的地方,那裡孩子的學習拼勁其實是不如貧困地區的。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對吧。好比我們已經吃穿無憂,怎麼會為了一塊蛋糕而動心?但對於從沒吃過蛋糕的孩子來說,那就是他的動力,他默默努力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也能吃上大家都吃得上的蛋糕。
當然,筆者也認為家庭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一個人是否成才的,無論貧窮還是富裕,我覺得要恰到好處吧。怎麼樣才算恰到好處呢?剛好能激發孩子積極向上就算恰到好處。
一直以來,其實我對「寒門難出貴子」這話是持質疑態度的,為什麼?我同樣認為「富門也難出貴子」。只是富門子弟失敗了有好的家庭兜底,人們看不出到底失敗沒有。而寒門子弟,如果發達了,是能引起人們新鮮感的,往往這種事也是少有,所以才會被總結「難出」。當然,這些都是一家之言。
那麼,對於清華新生五分之一來自農貧地區的現象,您怎麼看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