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國寶的傳奇,一段經典往事。
1984年冬季的一天,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的村民譚福全帶著4個孩子,扛著淘金工具來到村外的河邊挖沙淘金。譚家灣的村民有在河灘上淘取沙金的習慣,種地收入微薄,譚福全要養活妻子和5個孩子,光靠種地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看到別人在河裡淘到黃澄澄的金沙子,正值青年的譚福全也學起了抽水淘金。
當天下午三點多,譚福全在沙簍裡發現了一個金光燦燦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金黃色的蟲子,跟自己家裡養的蠶形狀一模一樣。譚福全仔細一看,發現這就是一條「金蠶」。譚福全在河裡將金蠶洗乾淨,拿到太陽底下一看,發現金蠶身上散發出熠熠光芒。譚福全沒有聲張,他悄悄將金蠶裝入口袋裡帶著孩子們離開了河邊。
回到家之後,譚福全將金蠶拿出給老伴看,老伴一看驚喜得不得了,趕緊把她出嫁時陪嫁的紅木盒子拿出來,用紅綢子把金蠶包好,小心地收起來。雖然譚家沒有聲張淘到金蠶,但發現金蠶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村子。
接連好幾天,村裡人不斷到譚家走訪,希望譚家拿出金蠶來看。村子裡的一位教書先生還寫了一篇廣播稿,在村裡的大喇叭裡念給大家聽。很快,當地廣播電臺前來採訪了譚福全一家,並將這個消息在廣播和電視裡播放。消息曝光之後,很多販子和文物販子跑到譚福全家裡來,還有人寫信要收購這件寶物,出價最高的達到了8000元。那個時候的8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面的巨款收購,貧寒的譚家人卻沒有出賣金蠶的念頭。譚家老小高興了幾個月,也忐忑不安了幾個月。這條金蠶垂涎的人太多了,捨不得賣出去,放在家裡又怕會出事。於是譚福全決定去西安鑑定下金蠶,看下這東西是否真的是個寶貝。
1985年9月,譚福全借了50塊錢路費,懷揣金蠶,趕往西安。他費盡周折找到陝西省博物館,當譚福全從鄒鄒巴巴的衣袋裡拿出這條金蠶時,博物館的專家都驚訝得合不攏嘴:「這可是稀世之寶,無價之寶啊!」
專家告訴譚福全,這是一條金蠶,而且是西漢時期的。金蠶並非是純金鑄造,而是鎏金銅蠶。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鎏金銅蠶為西漢文帝、景帝時期興起的為獎勵民間大力發展蠶桑業而頒發的最高級別的獎品,屬於2000多年前皇帝御賜的獎品,此物廣泛記載在歷史文獻中,但是迄今為止無人見過真正的金蠶。這條金蠶是唯一發現的一條,證實了古籍中對金蠶的記載並非虛假。
譚福全見此物真是寶貝,二話沒說就將包裹金蠶的布袋子上交,沒有要博物館一分錢。當天下午,譚福全就返回了家裡。回到家裡後,當眾人得知此物是稀世珍寶,譚福全無償捐獻後,不少人讚許他的行為,但有不少人罵他是傻子,一個發大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樣白白放棄了,活該窮苦一輩子!
面對各種質疑之聲,譚福全默然了幾天,只是淡淡地說了一聲:「交給國家我就安心了」,第二天譚福全繼續到河裡埋頭淘金,將眾人的嘆息、不解和挖苦拋在了腦後。1986年夏天,譚福全得到確切消息,他捐獻的金蠶經專家多次鑑定,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全世界僅有這一條金蠶存世,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譚福全聽到這個消息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聲:「這東西就該歸國家,普通人家留不得。」
譚福全撿到的這條金蠶, 高5.6釐米,腹圍1.9釐米,全身首尾共9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吐絲狀,蠶體飽滿,製作精緻,造型逼真。這條屬於西漢時期的鎏金銅蠶,乃當之無愧的無價之寶。
在中國古代,蠶桑與農耕是立國之本。古代為獎勵農桑,實行金蠶獎勵制度。這種制度由來已久,在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發現金蠶數十箔。
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餘雙;北宋李昉等人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裡「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
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但從未在考古發掘中出土過金蠶,譚福全在石全縣撿到金蠶,證明了石泉縣當時的蠶桑業興旺發達的事實,也證實了西漢絲綢之路起點在長安,源頭在石泉的歷史事實。因此,這條鎏金銅蠶成了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徵和實物見證。
2000年,譚福全身患重病,由於家庭貧困未能及時入院治療,親朋好友建議他寫信給有關部門請求經濟援助,譚福全給予了拒絕。譚福全因病去世很多年後,人們才想起這個撿到金蠶的老人早已經離去。
譚福全淡泊名利,無償捐獻國寶的壯舉令人感動,他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