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撿到一條金蟲,拒絕八千元收購,無償上交國家,現成一級國寶

2020-12-22 稗史候說

一件國寶的傳奇,一段經典往事。

1984年冬季的一天,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的村民譚福全帶著4個孩子,扛著淘金工具來到村外的河邊挖沙淘金。譚家灣的村民有在河灘上淘取沙金的習慣,種地收入微薄,譚福全要養活妻子和5個孩子,光靠種地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看到別人在河裡淘到黃澄澄的金沙子,正值青年的譚福全也學起了抽水淘金。

發現金蠶的河溝

當天下午三點多,譚福全在沙簍裡發現了一個金光燦燦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金黃色的蟲子,跟自己家裡養的蠶形狀一模一樣。譚福全仔細一看,發現這就是一條「金蠶」。譚福全在河裡將金蠶洗乾淨,拿到太陽底下一看,發現金蠶身上散發出熠熠光芒。譚福全沒有聲張,他悄悄將金蠶裝入口袋裡帶著孩子們離開了河邊。

回到家之後,譚福全將金蠶拿出給老伴看,老伴一看驚喜得不得了,趕緊把她出嫁時陪嫁的紅木盒子拿出來,用紅綢子把金蠶包好,小心地收起來。雖然譚家沒有聲張淘到金蠶,但發現金蠶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村子。

淘金

接連好幾天,村裡人不斷到譚家走訪,希望譚家拿出金蠶來看。村子裡的一位教書先生還寫了一篇廣播稿,在村裡的大喇叭裡念給大家聽。很快,當地廣播電臺前來採訪了譚福全一家,並將這個消息在廣播和電視裡播放。消息曝光之後,很多販子和文物販子跑到譚福全家裡來,還有人寫信要收購這件寶物,出價最高的達到了8000元。那個時候的8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面的巨款收購,貧寒的譚家人卻沒有出賣金蠶的念頭。譚家老小高興了幾個月,也忐忑不安了幾個月。這條金蠶垂涎的人太多了,捨不得賣出去,放在家裡又怕會出事。於是譚福全決定去西安鑑定下金蠶,看下這東西是否真的是個寶貝。

譚家淘金的沙簍

1985年9月,譚福全借了50塊錢路費,懷揣金蠶,趕往西安。他費盡周折找到陝西省博物館,當譚福全從鄒鄒巴巴的衣袋裡拿出這條金蠶時,博物館的專家都驚訝得合不攏嘴:「這可是稀世之寶,無價之寶啊!」

專家告訴譚福全,這是一條金蠶,而且是西漢時期的。金蠶並非是純金鑄造,而是鎏金銅蠶。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鎏金銅蠶為西漢文帝、景帝時期興起的為獎勵民間大力發展蠶桑業而頒發的最高級別的獎品,屬於2000多年前皇帝御賜的獎品,此物廣泛記載在歷史文獻中,但是迄今為止無人見過真正的金蠶。這條金蠶是唯一發現的一條,證實了古籍中對金蠶的記載並非虛假。

當年裝金蠶的盒子

譚福全見此物真是寶貝,二話沒說就將包裹金蠶的布袋子上交,沒有要博物館一分錢。當天下午,譚福全就返回了家裡。回到家裡後,當眾人得知此物是稀世珍寶,譚福全無償捐獻後,不少人讚許他的行為,但有不少人罵他是傻子,一個發大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樣白白放棄了,活該窮苦一輩子!

面對各種質疑之聲,譚福全默然了幾天,只是淡淡地說了一聲:「交給國家我就安心了」,第二天譚福全繼續到河裡埋頭淘金,將眾人的嘆息、不解和挖苦拋在了腦後。1986年夏天,譚福全得到確切消息,他捐獻的金蠶經專家多次鑑定,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全世界僅有這一條金蠶存世,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譚福全聽到這個消息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聲:「這東西就該歸國家,普通人家留不得。」

西漢鎏金銅蠶

譚福全撿到的這條金蠶, 高5.6釐米,腹圍1.9釐米,全身首尾共9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吐絲狀,蠶體飽滿,製作精緻,造型逼真。這條屬於西漢時期的鎏金銅蠶,乃當之無愧的無價之寶。

在中國古代,蠶桑與農耕是立國之本。古代為獎勵農桑,實行金蠶獎勵制度。這種制度由來已久,在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發現金蠶數十箔。

紀念郵票

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餘雙;北宋李昉等人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裡「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

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但從未在考古發掘中出土過金蠶,譚福全在石全縣撿到金蠶,證明了石泉縣當時的蠶桑業興旺發達的事實,也證實了西漢絲綢之路起點在長安,源頭在石泉的歷史事實。因此,這條鎏金銅蠶成了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徵和實物見證。

鎏金銅蠶出土地

2000年,譚福全身患重病,由於家庭貧困未能及時入院治療,親朋好友建議他寫信給有關部門請求經濟援助,譚福全給予了拒絕。譚福全因病去世很多年後,人們才想起這個撿到金蠶的老人早已經離去。

譚福全淡泊名利,無償捐獻國寶的壯舉令人感動,他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相關焦點

  • 陝西老農摸魚撿到一條「金蠶」,拒絕2萬收購,上交祖國後成國寶
    陝西西安,古城長安,歷史上先後有10多個王朝建都在長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許多網友評價西安是「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陝西地下遍處是寶,有一陝西老農摸魚撿到一條「金蠶」,拒絕2萬收購,上交祖國後成國寶。
  • 村民撿到國寶級別古董,上交得錦旗表揚,稱「以後再也不上交了」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大地上,五千年的歷史使得流傳下來的珍寶也非常之多,那眾多的古董國寶是怎麼樣被發現的呢?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考古專家的考古文物,科學挖掘出土,而更多是由本身公民個人獲得上交的。很大一部分發現的古董,還在民間流傳著。
  • 小孩撿到玉璽上交國家,獲20元路費,為何45年後專家卻再次上門?
    有一個13歲的男孩,他偶然撿到了一枚皇后的玉璽,小孩將玉璽上交之後,獲得了20元的獎勵。本來以為事情過去了,想不到專家45年再次上門了。我們,來看看怎麼回事。13歲男孩撿到"石頭"欲鑑定1968年,陝西鹹陽,有一個13歲男孩名叫孔忠良。
  • 那個捐青銅劍獲獎500元,稱「不會再上交」的小夥,後來怎樣了?
    例如,某地農民在耕地的時候撿到了寶貝,後來發現是一個比較珍貴的文物,於是主動上交給當地文物局。 為了表達對無償捐贈的表彰,博物館一般都會給予500元獎勵。可是雖然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很多人的金錢觀都發生了扭曲。 在這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既然寶貝時自己偶然間發現的,那麼自己就應該是第一所有人。
  • 45年前,13歲小學生撿到玉璽上交得20元,現在怎麼樣了?
    45年前,13歲小學生撿到玉璽上交得20元,現在怎麼樣了? 回家以後,他把在水溝撿到的玉石拿給爸爸看,孔爸爸一看嚇了一跳,這個東西跟電視劇裡演的玉璽實在是很像,而且底部也刻著文字,雖然他不認識這寫的是什麼,但是憑藉直覺,他還是決定去省裡
  • 菜地挖出一顆「玉白菜」,文物販子出80萬收購,老農:無償上交了
    「撿到寶貝了」,他心裡想,並且已經開始盤算,這顆小白菜值多少錢。鄰裡之間沒有什麼秘密,很快的,老農撿到寶貝這件事情就傳了出去,不少文物販子開始上門詢問價錢。一開始,村民也不知道這顆玉白菜的價值,某一次來了一個古董商人,說這顆玉白菜和臺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相似。這下子,老農心裡也有了個底,知道白菜肯定是價值不菲,再有人來問賣不賣,給出的價錢不合理,他就拒絕。
  • 浙江一女孩撿到「小船」,上交收到68元獎金,專家稱價值超1000萬
    有些時候,自己在野外偶然撿到一些東西說不定在以後就成了「國寶」。浙江當初有一女孩就是這樣,在如往卻意外撿到一「小船」小,上交後收到68元獎金,再幾十年後得知,如今專家稱價值超1000萬,不知心裡作何感想。
  • 農民一鏟子挖出40斤黃金,總價值超一個億,上交後專家獎勵200元
    在我國,最古老的貨幣是黃金製造的,產自楚國,名為「郢爰」,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戰國貨幣,是貨真價實的國寶。 大家紛紛帶著鋤頭鏟子前來這裡淘金,不僅如此消息靈通的文物販子腳底抹油的就來了,想著掐著點在文物專家趕過來之前撈點好處收購點黃金。
  • 13歲學生撿到「皇后之璽」,上交獲20元路費,現已成鎮館之寶
    原來,在被送往博物館收藏、陳列之前,這塊玉璽是被人撿到的。說來蹊蹺,1968年的一天,當時年僅13歲的孫忠良背著書包準備回家,忽然他在一個小水渠邊發現了一個泛著白光的小石頭,煞是好看,許是覺得石頭好看,許是好奇心作祟,孫忠良趕忙走了上前把小石頭揣進了書包裡,裝回家了。
  • 陝西小孩撿到一塊「石頭」, 上交後獎20元路費, 國家永久禁止出境
    導讀: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將94件國寶級文物列為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在這94件國寶的背後,幾乎都有著一個婉轉悠揚的故事,就拿其中一件西漢「皇后之璽」的玉璽來說,它的發現就頗具戲劇性。
  • 淳樸農民淘出金蠶,拒絕文物販子獻國家,再現繁盛的古絲綢之路
    其實陝西西安作為我國的13朝古都,這裡的博物館,還有更多的國寶和歷史傳奇。今天,咱們來看一件造型小巧,個體單一,卻極其生動可愛的小東西,那就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珍藏的一級文物,鎏金銅蠶。當時譚福全連忙用水衝洗一下,結果發現這個東西不僅金光閃閃,而且它的造型就是一條活脫脫的蠶,這就是這條鎏金銅蠶被發現的過程。譚福全挖到金蠶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十裡八鄉,也引來了一個神秘人。幾天之後的一個晚上,一個神秘來客的造訪讓譚福全陷入了不安之中。
  • 老人收廢品時撿到一古董,專家勸其上交,他卻說:用錢買
    可能在其他的國家,也許需要細細的去挖掘,慢慢的去發現,才能找到一些歷史文物,但是在中國民間,可能你隨手撿到的一塊石頭也是幾千年錢皇帝把玩的一件大寶貝。雖然說從土裡挖出來奇珍異寶在我們看來並不足為奇,但如果收廢品的時候還能收穫到一個寶貝,這就非常難見了。對於廢品而言,就是很多人覺得已經毫無用處的東西。
  • 初中生撿到玉璽,上交國家獎勵20元錢,為何45年後專家又找他
    所以西安珍貴的文物是非常多的,很多百姓也經常能撿到文物,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去西安尋寶,這也成為了考古專家重點保護的地方。1968年,一個叫孔忠良的初中生無意中撿到了一塊玉璽,後來上交給了國家,被獎勵20元錢,不過45年後,為何專家們又再次找到了他呢?這其中是怎麼回事?
  • 內蒙古男子撿到古代金牌,專家大喜:上交,他一氣之下融成金手鐲
    根據《文物法》規定,任何人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文物都不允許私藏,應該要上交國家,隨意破壞、販賣、私藏,一經發現後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條法律不僅僅要遏制那些以文物販賣為生的文物販子,防止他們利益薰心,將中華民族的瑰寶倒賣出國,也尊重了歷史,使得文物能夠得到最好的保護和研究,以供後人瞻仰。
  • 13歲學生撿到「皇后之璽」,上交後獲20元路費,現已成鎮館之寶
    結果證明,這塊玉璽在送往博物館收藏、展覽前,是有人撿到的。1968年的一天,年僅13歲的孫忠良提著書包準備回家,忽然在一條小水渠旁發現一塊白光閃閃的小石頭,煞是好看,許是覺得石頭好看,許是好奇,孫忠良趕忙上前將小石頭揣進書包,裝回家去。回家後,孔忠良父親發現了被孫忠良撿回家的小石子,但孫忠良父親覺得怎麼看都不對。
  • 小學生撿到一枚玉璽,上交國家後獲20元獎勵,45年後專家再上門
    曾經有一個13歲的男孩兒,路上無意中撿到了一枚玉璽,上交給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後,獲得了20元路費,45年後專家卻再次上門,這是為何呢?這個撿到玉璽的小男孩,名叫孔忠良,有一天他放學回家沒有直接回去,而是在河邊跟小夥伴玩耍。
  • 撿到「皇后玉璽」,上交獲獎20元的孔忠良,45年後專家補發了獎狀
    孔忠良喜滋滋地將這個東西帶回家,父親孔祥發看到後大吃一驚——這是一枚玉質印章,極有可能還是國家的文物。或許是自小生長在人傑地靈的鹹陽,孔祥發對兒子撿到文物也沒有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上交國家之後的結果卻讓他激動不已。孔祥發意識到這塊白色石頭的重要性後,不顧路程艱遠,立即帶著兒子前往文物局上交了這個印章。
  • 17歲姑娘挖草撿到一小船,上交後被獎勵68元,現今價值超1000萬
    曾經有一位17歲的小姑娘,她在挖草的途中意外撿到了一艘小船,她將其上交給國家後,得到了68元的獎勵,現今這艘小船的價值已超過1000萬。這是怎麼回事呢? 後來這位管理員來到了嚴兒村,想看看何招弟撿到的瓷器,他還言明中國境內的文物都屬於國家所有,若是被個人撿到必須要上交,不然會被法律制裁,這讓何家嚇壞了,他們在第二天就將這艘小船交給了博物館
  • 小孩意外撿到玉璽,上交後過45年專家找上門來,專家來做什麼?
    眾所周知,陝西、山西、河南三個省份在古時候是屬於中原,當時屬於兵家必爭的核心地帶,在這三個省份裡面物質文化遺產、遺蹟也是極其豐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陝西小孩撿到了玉璽上交給博物館的事, 但是之後為什麼過了四十多年專家又找了回來呢?
  • 一包破紙片價值10億,父親因它喪命,建國後兒子全部無償上交國家
    當年一個叫丁徵山的人被殺害之後,他留下了一包東西當人們打開之後,發現只是一堆破紙,他的妻子將這這一包東西完好的保存下來,在多年之後由他的兒子丁心剛無償上交給了國家,這一包之前被認為廢止的東西竟然是價值10億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