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老農摸魚撿到一條「金蠶」,拒絕2萬收購,上交祖國後成國寶

2020-12-15 歷史潮河

陝西西安,古城長安,歷史上先後有10多個王朝建都在長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許多網友評價西安是「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陝西地下遍處是寶,有一陝西老農摸魚撿到一條「金蠶」,拒絕2萬收購,上交祖國後成國寶。

1984年夏天,陝西石泉縣的一個農民老譚照常在河裡掏東西,在農村待過的人都清楚,夏天下河掏東西是非常有樂趣的,有時掏魚,有時掏螃蟹,有時掏掏石頭,這次老譚就在河中泥沙裡掏出了一個像小棍子般的東西,只是這東西越瞧越漂亮。

老譚又用河水將「棍子」上的淤泥洗乾淨,在陽光的照射下,「棍子」金燦燦的,老譚仔細端詳,又覺得「棍子」像「蠶」,有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都清晰可見,老譚雖然讀過多少書,但陝西總是出現有考古發掘的事情,老譚認為這「蠶」是老祖宗留下來到的寶貝,於是他帶回了家。

帶回家後,老譚掏到金寶貝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間文物販子紛紛找到,一個比一個開價猛,後來文物販子將價格提到了2萬,2萬塊錢在當時可是特別值錢,更何況是農民家庭。

不過老譚沒同意,他拒絕了所有想要收購文物的人,村民開始「嚼舌根」,認為老譚想要一個更高的價格,貪得無厭,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老譚帶著「金蠶寶貝」到了西安,無償捐獻給了陝西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得寶貝後很快進行了鑑定,專家鑑定後發現這是漢代鎏金銅蠶,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發現的,為國家一級文物,據《石泉縣誌》記載,老譚所待的地方,在古時候,養蠶業非常興盛,並且漢代的養蠶繅(sāo)絲業達到了高峰。

我國的絲綢在古時非常有名,漢朝時期有絲綢之路,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國內多地,那就是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有條件的人家就會以鎏金銅蠶當成殉葬品,現今不少九零後在小時候也都養過蠶寶寶。

另外在《鄴中記》記載有,永嘉末年,人們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發現了「金蠶數十箔」,只是一直以來考古界並沒有發現金蠶,根本不知道金蠶長什麼樣,直到老譚將漢代鎏金銅蠶上交了國家,如今漢代鎏金銅蠶成為了鎮館之寶。

陝西老農摸魚撿到一條「金蠶」,拒絕2萬收購,上交祖國後成國寶

相關焦點

  • 青年撿到一條金蟲,拒絕八千元收購,無償上交國家,現成一級國寶
    發現金蠶的河溝當天下午三點多,譚福全在沙簍裡發現了一個金光燦燦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金黃色的蟲子,跟自己家裡養的蠶形狀一模一樣。譚福全仔細一看,發現這就是一條「金蠶」。消息曝光之後,很多販子和文物販子跑到譚福全家裡來,還有人寫信要收購這件寶物,出價最高的達到了8000元。那個時候的8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面的巨款收購,貧寒的譚家人卻沒有出賣金蠶的念頭。譚家老小高興了幾個月,也忐忑不安了幾個月。這條金蠶垂涎的人太多了,捨不得賣出去,放在家裡又怕會出事。於是譚福全決定去西安鑑定下金蠶,看下這東西是否真的是個寶貝。
  • 淳樸農民淘出金蠶,拒絕文物販子獻國家,再現繁盛的古絲綢之路
    導讀:之前,我們講了陝西西安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董欽鎏金造像。其實陝西西安作為我國的13朝古都,這裡的博物館,還有更多的國寶和歷史傳奇。今天,咱們來看一件造型小巧,個體單一,卻極其生動可愛的小東西,那就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珍藏的一級文物,鎏金銅蠶。
  • 小孩撿到玉璽上交國家,獲20元路費,為何45年後專家卻再次上門?
    有一個13歲的男孩,他偶然撿到了一枚皇后的玉璽,小孩將玉璽上交之後,獲得了20元的獎勵。本來以為事情過去了,想不到專家45年再次上門了。我們,來看看怎麼回事。13歲男孩撿到"石頭"欲鑑定1968年,陝西鹹陽,有一個13歲男孩名叫孔忠良。
  • 村民撿到國寶級別古董,上交得錦旗表揚,稱「以後再也不上交了」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大地上,五千年的歷史使得流傳下來的珍寶也非常之多,那眾多的古董國寶是怎麼樣被發現的呢?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考古專家的考古文物,科學挖掘出土,而更多是由本身公民個人獲得上交的。很大一部分發現的古董,還在民間流傳著。
  • 陝西小孩撿到一塊「石頭」, 上交後獎20元路費, 國家永久禁止出境
    在這94件國寶的背後,幾乎都有著一個婉轉悠揚的故事,就拿其中一件西漢「皇后之璽」的玉璽來說,它的發現就頗具戲劇性。時間回到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在陝西省鹹陽市的韓家灣小學,正是學生放學回家的時候。13歲的孔忠良從學校出來後,沿著平日裡回家的小路往家走,當走到村邊的水渠旁時,孔忠良突然看見路邊有一塊發著白光的石頭,出於好奇心就撿了起來,放進書包背回了家中。吃過晚飯之後,孔忠良將這塊白色的小石頭拿給父親看,父親孔祥發看過之後,認出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一塊印章,看年代應該是文物,於是決定將它上交給國家。
  • 老農挖出一隻「金蠶」,拒絕5萬賣給文物販子後上交,後續如何
    農民譚福全便是其中的一員,一日他一如既往的在河中淘金,突然在水中摸到了一個一塊類似於蠶蛹的東西,金光燦燦的,揚首吐絲,體態逼真,像極了一條金光燦燦的蠶蛹!老農欣喜若狂的拿著跑回家,找親朋友好友詢問,眾人都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
  • 內蒙古男子撿到古代金牌,專家大喜:上交,他一氣之下融成金手鐲
    根據《文物法》規定,任何人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文物都不允許私藏,應該要上交國家,隨意破壞、販賣、私藏,一經發現後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條法律不僅僅要遏制那些以文物販賣為生的文物販子,防止他們利益薰心,將中華民族的瑰寶倒賣出國,也尊重了歷史,使得文物能夠得到最好的保護和研究,以供後人瞻仰。
  • 13歲小學生撿到「玉璽」上交,獲20元路費,45年後他怎麼樣了
    ---路易斯·塞爾努達陝西的秋綠如當時,雨點灑落在古老的大理石上,空曠的清香,空曠的夢境,六朝的榮光被衝走,只有廢墟還在輕輕地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陝西是一座積澱深厚的城市。這裡的每一塊磚瓦都能讓人想起過去。
  • 13歲學生撿到「皇后之璽」,上交後獲20元路費,現已成鎮館之寶
    陝西省博物館內,陳列著一枚精美的玉璽,玉璽高2釐米,邊長2.8釐米,重33克,單從造型上看,就顯得十分精美。現已成為陝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不過,與普通文物經過挖掘後送到館中收藏的流程不同,這枚精美的玉璽來到博物館,似乎比其他文物所走的道路更讓人驚嘆。
  • 一條銅蠶見證一條絲路 習主席說的「鎏金銅蠶」是這樣的
    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千年「鎏金銅蠶」的真面目究竟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在1984年,陝西石泉縣譚家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淘到一條金光燦燦的蠶,周圍伴有五銖錢若干。這隻蠶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首尾9個腹節,昂首吐絲或眠狀,體態逼真。經專家鑑定為漢代鎏金銅蠶,現藏於我館。
  • 浙江一女孩撿到「小船」,上交收到68元獎金,專家稱價值超1000萬
    有些時候,自己在野外偶然撿到一些東西說不定在以後就成了「國寶」。浙江當初有一女孩就是這樣,在如往卻意外撿到一「小船」小,上交後收到68元獎金,再幾十年後得知,如今專家稱價值超1000萬,不知心裡作何感想。
  • 國寶「金印」上,為何留有女人的牙印?
    因此,在諸多的漢代金印中,有不少是偏將軍金印。 今天說的這枚金印目前被收藏於重慶市博物館,是該館最著名的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有人估價超過2億元。至於這件文物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上交,十年後專家才識破為國寶!
    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陝西旬陽,一天,陝西旬陽中學一名叫宋清的中學生,在放學的路上偶然撿到了一件渾身漆黑,大小如同「骰子」的石頭,但跟骰子不同的是,它有26面,仔細觀察,每一面上還有大小不同的紅色古文字。
  • 秦始皇陵埋葬「三十箔金蠶」,為何要這樣做,揭示秦朝一個大秘密
    在華夏歷史上,要說哪種動物的功勞最大,除去馬和狗之外,那一定非蠶莫屬。如果沒有蠶,就沒有絲綢,也更沒有煌煌的絲路文化。與此同時,古人還製造了一種金蠶用於隨葬,比如在秦始皇陵中,就葬有「三十箔金蠶」,這些金蠶究竟揭露了一個什麼樣的秦朝謎團呢?
  • 墜落在地球的隕石,撿到需要上交嗎?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隕石其是就是宇宙中的一些流流天體無意中進入地球大氣層,到達地面時沒有被大氣層燃燒燼留下的部分,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如果地球的石頭扔到其它星球上,那地球的石頭也就很金貴了,之所以現在的隕石價格很貴,就是它的一些研究價值。
  • 撿到「皇后玉璽」,上交獲獎20元的孔忠良,45年後專家補發了獎狀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達文物171.795萬件,其中國寶級國寶級文物就有18件,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它的鎮館之寶之一就是一件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皇后之璽為正方形,邊長2.8釐米,通高2釐米,重33克,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的。整個玉璽玉色純淨無瑕,晶瑩潤澤,璽鈕上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體態矯健,威嚴又雅致,在璽面有陰刻篆書「皇后之璽」。這四個篆字筆畫錯落有致,相得益彰,展現出皇后母儀天下的地位和氣度。
  • 小學生撿到皇后玉璽,經專家鑑定後要求上交,上交後獲獎勵二十元
    呂后印xin這枚西漢皇后的印信是發現在1968年,發現在陝西鹹陽漢高祖的陵園跟前的一條渠溝裡。一名小學生放學回家路過玩耍時候發現的,當初覺得這個石頭還雕刻的好看,便順手撿回了家。小學生在玩耍拿回家後拿出來給父親看,父親看了之後便認出這是玉石,想著肯定不是凡品。當看到底下的字之後更是一驚。底下竟印著「皇后之璽」四個篆體字。
  • 河南老人有一祖傳金碗,專家鑑定後勸其上交,卻被老人拒絕
    但是盜墓出的陪葬品,和戰亂時期被盜竊流落民間的御用金銀器也不少,河南老農就有一祖傳金碗,稱是御用之物,也就是皇帝用過的碗。河南老人有一祖傳金碗,專家鑑定後勸其上交,卻被老人拒絕 專家們經過多方討論確定,這個金碗正是出自清朝皇宮,而有資格用金碗的不是皇帝就是太后、皇后這兩個紫禁城中最尊貴的女人。仔細一看,碗底雕刻著「宣統御製」的字樣,這隻金碗的來頭果然不小,原來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用過的碗。
  • 老漢挖淤泥撿到「銅罐」,被當作夜壺20多年,專家:這是頂級文物
    每個人都想暴富,希望某天撿到某樣珍貴的寶貝,從而變為富翁。不過,這也要你自己有「眼力」,不然哪天真撿到一個古代的陶罐卻不識貨,發現不了其價值就可惜了。陝西有位農民就是如此,在挖地時無意挖出了一件寶貝,因不識貨致使這珍寶命運曲折,甚至還被當成了夜壺。說白了,就是老農沒「眼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