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鍵聖的一個朋友正為自己的畢業論文發愁。朋友讀的是一所普通的本科大學旅遊管理專業,屬於社會性學科。鍵聖就問他有什麼困難能否幫得上忙,結果朋友說就是因為「太簡單」,所以發愁。
初衷
本科畢業論文的初衷是作為一個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方式,大學擴招之前大學生多數是具有真材實料的社會精英,所以他們寫的畢業論文大多數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能夠對社會起到促進作用。
現狀
但是自從大學開始擴招之後,情況就慢慢發生了變化。大學不再作為一種精英教育,而是更多地向素質教育轉變,人一多必然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自然也導致了論文越來越假、越來越水。那麼到底有多假、多水呢?以我朋友的情況為例。
1、數據幾乎完全作假。社會性學科的論文往往是就一個具體的社會問題、論點,進行研究、調查、分析等,想要進行研究,必定要收集數據,而絕大部分的學生沒辦法收集到真實的數據,所以他們只能在網上發發問卷。但是這又有一個問題,問卷不一定有人幫你填啊,怎麼辦呢?於是學生們便自己填,或邀請三五好友,你填十份,他填十份……這麼一來,不用兩天,數據就收集好了。
2、論文東拼西湊。有了數據還不行,腦子裡空空的,想不到專業詞彙,又不能用大白話寫,怎麼辦?打開知網,隨便找一些論文,將人家寫的看起來高大上的詞彙「模仿」到自己的論文裡頭,語句不通也不要緊,搞學術的半懂不懂才是上乘。但是這裡面又會有一個問題:論文重複率。不過有天才靈機一動:將論文複製到百度翻譯上翻譯成英文、日文、德文之類的外語,然後又翻譯回來,就達到了論文降重的目的,要是重複率還是居高不下,也可以多來幾遍,反正又不要錢。
3、答辯形式主義。論文寫好了,但是騙得了自己騙不了老師啊,答辯怎麼過這又是個問題。好在辦法總比困難多,答辯過不過,老師說了算,既然是人說了算,那就很好辦了:有的老師除了當老師,還搞點副業什麼的,那身為學生,照顧一下老師的生意不是很正常?有的老師負責就業問題,進了老師推薦的就業崗位不是很正常?畢了業再辭職什麼的也是常規操作。再說了有的老師關愛學生,給點資料、數據什麼的,用老師的答案回答老師的問題,答辯也就不難了。
4、灰色產業鏈。當然,有錢人家完全不必要那麼麻煩,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堅決反對取消畢業論文的原因。這裡面的道道很多,有些是不能說的。
思考
其實好幾年前就有聲音呼籲取消部分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因為實在是沒有什麼意義,理工科還好,再怎麼水也要設計點自己的東西在裡面,但是社會性學科完全就是胡說八道,根本對社會起不到什麼促進作用,除了浪費大家的精力時間,不過是成了培養某些臭蟲的溫床。
「社會就是這樣,我也沒有辦法,完成畢業與堅持自我,我只能選前者。」我的朋友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