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串聯諧振有何意義? - OFweek電子工程網

2021-01-07 OFweek維科網

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咱們硬體工程師,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亦或是各種各樣的現象,總會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我們見多了這個解釋,就自以為明白了,當別人再問起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會拿這句話去給別人解釋。

比如說,寄生電感這個字眼就經常出現,特別是引線電感。我們解釋一些問題的時候都是直接套用的,默認它的存在。可實際上是,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理解它到底是怎麼來的,因為我印象中電感都是線圈,而直導線並不是。直到之前不久我才思索了一番,算是有一些了解,也寫了下面一篇文章。

寄生電感怎麼來的

最近一直在看電感和磁珠的內容,也有看LC濾波器,自然會有LC諧振的問題。LC串聯諧振,單獨拿出來說的話,可能會覺得太簡單了,這有啥好說的。自然是因為實際應用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場景,儘管都是諧振,但是表現各不相同。

先來思考下這麼幾個問題:

電路中不必要的LC串聯諧振要絕對杜絕嗎?

MOS管G極經常串聯一個小電阻,說是可以抑制振蕩,啥原理呢?這個電阻阻值怎麼取呢?

電源上面加上磁珠,結果紋波變大了,只能換0Ω電阻來解決嗎?有沒有其它的解決方法?

這幾個問題,如果你明白了LC串聯諧振的分析方法,那麼自然都不在話下了。

 LC串聯諧振電路

儘管LC串聯諧振電路非常簡單,我們還是來看下,這樣一步一步深入會更好的理解。

一個電感和一個電容串聯,在某個特定的頻率,就會發生諧振,這個頻率就是諧振頻率。串聯諧振電路有如下特點:

諧振時整個電路阻抗呈電阻性,阻抗最小,電流達到最大;

諧振時電感和電容兩端的電壓達到最大。

上面這些理論都是非常基礎的,就不贅述。實際電路的場景要遠比這個要複雜,搞清楚那些才是我們的目的。那麼我們下面就來結合具體的場景。

LC濾波器

LC濾波器經常用,但有一個比較坑的問題就是,有時候使用LC濾波器之後,效果反而更差了,還不如不用。

原因我們當然可以說是在噪聲在此處諧振啦,噪聲被放大了之類的。曾經的我也會這麼說原因,不過並不是真的明白,對於這種會起反效果的東西,我會懼怕,會擔心它出問題。這種懼怕,來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因為沒有懂。現在下面來具體分析下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噪聲是如何被放大的?也就是說輸出比輸入幅度要大?

先來看最簡單的模型,也就是理想器件模型的情況

我們列出輸出與輸入的比值,也就是增益,如果增益大於1,那麼說明被放大了。很容易列出增益的公式,我們畫下這個曲線。

上圖的曲線,是1uH電感,1uF電容的增益。可以看到,在低頻時,增益基本就是1,也就是不放大不衰減。而在諧振頻率處,有一個非常高的尖峰,因為這裡設定的器件為理想器件,所理論上尖峰為窮大,諧振頻率旁邊的增益也是非常高的,而在頻率比較高的時候,隨著頻率的升高,增益下降,也就是衰減了輸入信號。

如果我們能把諧振頻率處的增益降到0.707左右,那就是完美的低通濾波器了。很顯然,電感和電容都是非耗能器件,沒有電阻器件的引入,在諧振頻率處,增益總是等於無窮大的。我們從增益Av的公式就可以得出來,因為諧振頻率時的分母為0。

幸運的是,我們的濾波電路總是要接負載的,我們把信號濾波之後總是要給負載用的,接入了負載,那增益又不一樣了。

不同負載的LC濾波器

現實中的電路各種各樣,負載的阻抗也就差別很大了,下面是加入負載的模型。

我們看看負載是1Ω,10Ω,100Ω的增益曲線,如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負載電阻越小,諧振處的增益越小,諧振引起的噪聲變大越不會發生。當然了,實際電路中的負載各種各樣,有低阻的,有高阻的。相對來說,低阻負載的更不容易發生加入濾波器效果更差的事情。因此,如果你發現同樣的LC濾波器,加入不同的電路,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變差,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負載的不同。

所以說,負載阻抗越低,越不容易產生尖峰,也就是說不容易惡化。

噪聲源內阻的影響

除了負載阻抗的影響,還有噪聲源內阻的影響,實際的噪聲信號肯定是有一定的內阻的。根據內阻的不同,我們構建下面的模型,加入內阻的參量。

分別畫出Rs=0.1Ω,Rs=1Ω,Rs=10Ω的情況,為了排除負載電阻的影響,寧其為高阻態,統一RL=1MΩ。

可以看到,內阻越大,越不容易產生尖峰,也就是說不容易惡化,反之,內阻越小,越容易惡化。

L、C的值的影響

除了內阻和負載大小,電感和電容值的大小有沒有影響呢?

電容變化:電容分別為1uF,10uF,100uF,內阻,負載,電感都為Rs=0.1,RL=1MΩ,L=1uH。

可以看到,電容增大,尖峰變小,也就是說,在遇到諧振引起噪聲增大的情況,可以嘗試增大電容是可以降低噪聲。不過需要注意,尖峰變小,只是說最高點變小了,但是引起了諧振頻率降低,新的諧振點可能還是要比原來的增益更高,也就是說如果噪聲正好是這個頻率段,那麼改變之後效果變更差了。當然了,如果我們加更大的電容,即使是諧振點都沒有放大作用,比如如果電容加到100uF,整個頻段基本都沒有放大作用了。

實際電路具體加到多大的電容,完全不會出現尖峰呢?這個跟信號源內阻Rs,負載阻抗RL,電感值L都有關係。實際上,如果內阻Rs從0.1提升到1,電容不用增大到100uF,即使是原來的1uf也不會有尖峰,曲線就不畫了。

電感變化:電感分別為0.01uH,0.1uH,1uH,內阻,負載,電容都為Rs=0.1,RL=1MΩ,C=1uF

可以看到,減小電感,可以降低尖峰的高度。我們如果繼續減小電感到0.01uH,尖峰也會消失。同樣的,電感變化會造成諧振頻率移動,具體是使噪聲變大還是變小也是要依情況而定,與內阻,負載,電容都有關係。

總的來說,大部分電路增大電容,或者減小電感,都可以降低尖峰。如果LC濾波器用於電源濾波發生噪聲變大,可以增大電容,或者減少電感。

這裡之所以說大部分電路,是因為如果滿足一定的Rs,RL的條件,可能結果是相反的,這個可以自己修改Matlab代碼(後文分享出來)裡面的參量,執行下就知道了。

 MOS管G極串聯電阻如何抑制諧振

有了以上的基礎,我們來看實際的問題:MOS管G極串聯電阻如何抑制諧振?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即為什麼會振蕩?其實通過前面的鋪墊,也就很明白了。

這個是典型的MOS管驅動電路,串聯了10Ω電阻。

儘管從電路圖上看去,上面既沒有電感,也沒有電容。但實際上是,我們PCB總要將線從驅動晶片拉到MOS管,我查了一下,線寬12mil,長度10mm的走線寄生電感是9.17nH。實際電路中10mm走線太正常了,所以寄生電感肯定是存在的。

電感有了,電容呢?功率MOS管都有輸入電容存在,並且還不小,小的幾百pF,大點的幾nF。我們只是為了說明道理,那取電容1nF吧。

一般來說,左邊驅動管子發出開關信號,它的內阻一般不會很低,儘管現在不知道它到底是多大,那就按照比較惡劣的情況來看,就讓Rs=0.1Ω。

那麼負載電阻是多大呢?負載是MOS管,那阻抗就很大了,就取RL=1MΩ。

看看現在的等效電路:

從前面內容知道,源內阻越小,負載阻抗越大,就越容易產生諧振尖峰。我們畫出此時曲線。

可以看到,諧振頻率52Mhz處增益達到了好幾十倍。而MOS管驅動信號可以看作是一個階躍信號,頻率分量非常豐富,肯定有52Mhz附近的頻率。

所以說確實會發生諧振。

現在分別串聯1Ω,10Ω,100Ω電阻,這個電阻可以等效到內阻裡面去,相當於等效電路變成了Rs=1.1Ω,Rs=10.1Ω,Rs=100.1Ω,其它參數不變。我們再看看曲線。

可以看到,串聯1Ω電阻,還是放大,最大到3倍,說明電阻稍小。而10Ω電阻就能完全消除振蕩了。100Ω電阻也能完全消除振蕩,但是其截止頻率更低,會造成驅動信號的高頻分量丟失,最終上升沿變緩,也就是MOS管開啟的時間變長。

相信到這裡,對於這個串聯電阻的作用,已經怎麼取值應該就比較清楚了。G極走線越長,寄生電感越大,越容易引起問題,電阻就要選得更大些。

從文章開頭,一路看下來,這也太費勁了,確實,明白這些也不是很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拿著廠家的原理圖來抄抄,也不會有問題。等到有新人問到「這個電阻幹什麼用的?」老員工答曰「抑制振蕩」,是啊,這四個字,每個字都認識,是不是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呢?希望看完此文之後不再模糊。

 Matlab源碼

上面所有的曲線圖,Matlab源碼都在這個裡面了,我已經把每個圖對應的代碼分開來了,有7部分,全部複製過去可以一次執行得到7個圖。也可以把其中的一個複製出去執行,都是可以的。代碼裡面的注釋寫得也比較清楚,可以自行去修改Rs,RL,L,C的值

%%%%%%%%%%%%%%%%%%%%%%%%%%%%%%%%%%%%%%%

%---理想LC低通濾波器增益

%%%%%%%%%%%%%%%%%%%%%%%%%%%%%%%%%%%%%%%

f=[1000:100:100000000];   %頻率:範圍1Khz-10Mhz

w=(f.*pi*2);              %角頻率

C=0.000001; %1uF   電容量

L=0.000001; %1uH   電感量

Zc=1./(w.*C.*j);   %電容總阻抗

Zl=w.*L.*j;        %電感總阻抗

Av= abs(Zc./(Zc+Zl));   %增益

figure;            %畫圖

loglog(f,Av);   %畫出增益曲線

grid on;          %顯示網格

set(gca,'YLim',[0.001 1000]);%y軸的數據顯示範圍

set(gca, 'XTickLabel' ,{'1K','10K','100K','1M','10M','100M'}); %x軸頻率數據

set(gca, 'YTickLabel' ,{'0.001','0.01','0.1','1','10','100','1000'});   %y軸幅度數據

xlabel('頻率'), ylabel('增益');  %x,y軸名稱

title(['LC低通濾波器增益(L=',num2str(L*1000000),'uH,C=',num2str(C*1000000),'uF)']);%標題


%%%%%%%%%%%%%%%%%%%%%%%%%%%%%%%%%%%%%%%

%---不同負載

%%%%%%%%%%%%%%%%%%%%%%%%%%%%%%%%%%%%%%%

f=[1000:100:100000000];   %頻率:範圍1Khz-10Mhz

w=(f.*pi*2);              %角頻率

C=0.000001; %1uF   電容量

L=0.000001; %1uH   電感量

RL1=1;       %負載RL1=1

RL2=10;     %負載RL2=10

RL3=100;    %負載RL2=100

Zc=1./(w.*C.*j);   %電容總阻抗

Zl=w.*L.*j;        %電感總阻抗

Av1=abs(((Zc.*RL1)./(Zc+RL1))./(((Zc.*RL1)./(Zc+RL1))+Zl)); %負載1對應增益

Av2=abs(((Zc.*RL2)./(Zc+RL2))./(((Zc.*RL2)./(Zc+RL2))+Zl)); %負載2對應增益

Av3=abs(((Zc.*RL3)./(Zc+RL3))./(((Zc.*RL3)./(Zc+RL3))+Zl)); %負載3對應增益

figure;       %畫圖

loglog(f,Av1,f,Av2,f,Av3); %畫出3種負載的增益

grid on;      %顯示網格

legend(['RL=',num2str(RL1)],['RL=',num2str(RL2)],['RL=',num2str(RL3)]);%曲線說明

set(gca,'YLim',[0.001 1000]);%y軸的數據顯示範圍

set(gca, 'XTickLabel' ,{'1K','10K','100K','1M','10M','100M'}); %x軸頻率數據

set(gca, 'YTickLabel' ,{'0.001','0.01','0.1','1','10','100','1000'});   %y軸幅度數據

xlabel('頻率'), ylabel('增益');  %x,y軸名稱

title(['不同負載的增益(L=',num2str(L*1000000),'uH,C=',num2str(C*1000000),'uF)']);%標題


%%%%%%%%%%%%%%%%%%%%%%%%%%%%%%%%%%%%%%%

%---不同噪聲源內阻

%%%%%%%%%%%%%%%%%%%%%%%%%%%%%%%%%%%%%%%

f=[1000:100:100000000];   %頻率:範圍1Khz-10Mhz

w=(f.*pi*2);              %角頻率

C=0.000001; %1uF   電容量

L=0.000001; %1uH   電感量

RS1=0.1;   %內阻RS1=0.1

RS2=1;     %內阻RS2=1

RS3=10;    %內阻RS2=10

RL=1000000;%負載RL=1

MZc=1./(w.*C.*j);   %電容總阻抗

Zl=w.*L.*j;        %電感總阻抗

Av1=abs(((Zc.*RL)./(Zc+RL))./(((Zc.*RL)./(Zc+RL))+Zl+RS1)); %內阻1對應增益

Av2=abs(((Zc.*RL)./(Zc+RL))./(((Zc.*RL)./(Zc+RL))+Zl+RS2)); %內阻2對應增益

Av3=abs(((Zc.*RL)./(Zc+RL))./(((Zc.*RL)./(Zc+RL))+Zl+RS3)); %內阻3對應增益

figure;       %畫圖

loglog(f,Av1,f,Av2,f,Av3); %畫出3種內阻的增益

grid on;      %顯示網格

legend(['Rs=',num2str(RS1)],['Rs=',num2str(RS2)],['Rs=',num2str(RS3)]);%曲線說明

set(gca,'YLim',[0.001 1000]);%y軸的數據顯示範圍

set(gca, 'XTickLabel' ,{'1K','10K','100K','1M','10M','100M'}); %x軸頻率數據

set(gca, 'YTickLabel' ,{'0.001','0.01','0.1','1','10','100','1000'});   %y軸幅度數據xlabel('頻率'), ylabel('增益');  %x,y軸名稱

title(['不同噪聲源內阻的增益(L=',num2str(L*1000000),'uH,C=',num2str(C*1000000),'uF)']);%標題


%%%%%%%%%%%%%%%%%%%%%%%%%%%%%%%%%%%%%%%

%---不同的電容C的值

%%%%%%%%%%%%%%%%%%%%%%%%%%%%%%%%%%%%%%%

f=[1000:100:100000000];   %頻率:範圍1Khz-10Mhz

w=(f.*pi*2);              %角頻率

C1=0.000001; %1uF   電容量1

C2=0.00001;  %10uF   電容量2

C3=0.0001;   %100uF   電容量3

L=0.000001; %1uH   電感量RS=0.1;   %內阻RS1=0.1

RL=1000000;%負載RL=1M

Zc1=1./(w.*C1.*j);   %電容C1總阻抗

Zc2=1./(w.*C2.*j);   %電容C2總阻抗

Zc3=1./(w.*C3.*j);   %電容C3總阻抗

Zl=w.*L.*j;          %電感總阻抗

Av1= abs(((Zc1.*RL)./(Zc1+RL))./(((Zc1.*RL)./(Zc1+RL))+Zl+RS));%電容1對應增益

Av2= abs(((Zc2.*RL)./(Zc2+RL))./(((Zc2.*RL)./(Zc2+RL))+Zl+RS));%電容2對應增益

Av3= abs(((Zc3.*RL)./(Zc3+RL))./(((Zc3.*RL)./(Zc3+RL))+Zl+RS));%電容2對應增益

figure;       %畫圖

loglog(f,Av1,f,Av2,f,Av3); %畫出3種電容的增益

grid on;      %顯示網格

legend(['C=',num2str(C1*1000000),'uF'],['C=',num2str(C2*1000000),'uF'],['C=',num2str(C3*1000000),'uF']);%曲線說明

set(gca,'YLim',[0.001 1000]);%y軸的數據顯示範圍set(gca, 'XTickLabel' ,{'1K','10K','100K','1M','10M','100M'}); %x軸頻率數據

set(gca, 'YTickLabel' ,{'0.001','0.01','0.1','1','10','100','1000'});   %y軸幅度數據xlabel('頻率'), ylabel('增益');  %x,y軸名稱

title(['不同電容C的增益']);%標題


%%%%%%%%%%%%%%%%%%%%%%%%%%%%%%%%%%%%%%%

%---不同的電感L的值

%%%%%%%%%%%%%%%%%%%%%%%%%%%%%%%%%%%%%%%

f=[1000:100:100000000];   %頻率:範圍1Khz-10Mhz

w=(f.*pi*2);              %角頻率

C=0.000001; %1uF   電容量

L1=0.000001; %1uH   電感量

L2=0.0000001; %0.1uH   電感量

L3=0.00000001; %0.01uH   電感量

RS=0.1;   %內阻RS1=0.1

RL=1000000;%負載RL=1M

Zc=1./(w.*C.*j);   %電容C總阻抗

Zl1=w.*L1.*j;          %電感L1總阻抗

Zl2=w.*L2.*j;          %電感L2總阻抗

Zl3=w.*L3.*j;          %電感L3總阻抗

Av1= abs(((Zc.*RL)./(Zc+RL))./(((Zc.*RL)./(Zc+RL))+Zl1+RS));%電感1對應增益

Av2= abs(((Zc.*RL)./(Zc+RL))./(((Zc.*RL)./(Zc+RL))+Zl2+RS));%電感2對應增益

Av3= abs(((Zc.*RL)./(Zc+RL))./(((Zc.*RL)./(Zc+RL))+Zl3+RS));%電感3對應增益

figure;       %畫圖

loglog(f,Av1,f,Av2,f,Av3); %畫出3種電感的增益

grid on;      %顯示網格

legend(['L=',num2str(L1*1000000),'uH'],['L=',num2str(L2*1000000),'uH'],['L=',num2str(L3*1000000),'uH']);%曲線說明

set(gca,'YLim',[0.001 1000]);%y軸的數據顯示範圍

set(gca, 'XTickLabel' ,{'1K','10K','100K','1M','10M','100M'}); %x軸頻率數據

set(gca, 'YTickLabel' ,{'0.001','0.01','0.1','1','10','100','1000'});   %x軸幅度數據

xlabel('頻率'), ylabel('增益');  %x,y軸名稱

title(['不同電感L的增益']);%標題


%%%%%%%%%%%%%%%%%%%%%%%%%%%%%%%%%%%%%%%

%---MOS不串電阻

%%%%%%%%%%%%%%%%%%%%%%%%%%%%%%%%%%%%%%%

f=[1000:100:100000000];   %頻率:範圍1Khz-10Mhz

w=(f.*pi*2);              %角頻率

C=0.000000001; %1nF   電容量

L=0.00000000917; %1uH   電感量

RS=0.1;   %內阻RS1=0.1

RL=1000000;%負載RL=1M

Zc=1./(w.*C.*j);   %電容總阻抗

Zl=w.*L.*j;        %電感總阻抗

Av=abs(((Zc.*RL)./(Zc+RL))./(((Zc.*RL)./(Zc+RL))+Zl+RS)); %MOS管不串增益

figure;       %畫圖

loglog(f,Av); %畫出增益曲線

grid on;      %顯示網格

set(gca,'YLim',[0.001 1000]);%y軸的數據顯示範圍

set(gca, 'XTickLabel' ,{'1K','10K','100K','1M','10M','100M'}); %x軸頻率數據

set(gca, 'YTickLabel' ,{'0.001','0.01','0.1','1','10','100','1000'});   %x軸幅度數據

xlabel('頻率'), ylabel('增益');  %x,y軸名稱

title(['MOS管不串電阻的增益(L=',num2str(L*1000000000),'nH,C=',num2str(C*1000000000),'nF)']);%標題


%%%%%%%%%%%%%%%%%%%%%%%%%%%%%%%%%%%%%%%

%---MOS串電阻

%%%%%%%%%%%%%%%%%%%%%%%%%%%%%%%%%%%%%%%

f=[1000:100:100000000];   %頻率:範圍1Khz-10Mhz

w=(f.*pi*2);              %角頻率

C=0.000000001; %1nF   電容量

L=0.00000000917; %1uH   電感量

RS1=0.1;   %內阻RS1=0.1

RS2=1.1;   %內阻RS1=1.1

RS3=10.1;   %內阻RS1=10.1

RS4=100.1;   %內阻RS1=100.1

RL=1000000;%負載RL=1M

Zc=1./(w.*C.*j);   %電容總阻抗

Zl=w.*L.*j;        %電感總阻抗

Av1=abs(((Zc.*RL)./(Zc+RL))./(((Zc.*RL)./(Zc+RL))+Zl+RS1)); %MOS管不串增益

Av2=abs(((Zc.*RL)./(Zc+RL))./(((Zc.*RL)./(Zc+RL))+Zl+RS2)); %MOS管串1Ω電阻增益

Av3=abs(((Zc.*RL)./(Zc+RL))./(((Zc.*RL)./(Zc+RL))+Zl+RS3)); %MOS管串1Ω電阻增益

Av4=abs(((Zc.*RL)./(Zc+RL))./(((Zc.*RL)./(Zc+RL))+Zl+RS4)); %MOS管串1Ω電阻增益

figure;       %畫圖

loglog(f,Av1,f,Av2,f,Av3,f,Av4); %畫出增益曲線

grid on;      %顯示網格

legend(['不串電阻'],['串1Ω電阻'],['串10Ω電阻'],['串100Ω電阻']);%曲線說明

set(gca,'YLim',[0.001 1000]);%y軸的數據顯示範圍

set(gca, 'XTickLabel' ,{'1K','10K','100K','1M','10M','100M'}); %x軸頻率數據

set(gca, 'YTickLabel' ,{'0.001','0.01','0.1','1','10','100','1000'});   %x軸幅度數據

xlabel('頻率'), ylabel('增益');  %x,y軸名稱title(['MOS管串電阻的增益(L=',num2str(L*1000000000),'nH,C=',num2str(C*1000000000),'nF)']);%標題

小結

LC串聯電路非常簡單,然而實際電路應用起來卻不簡單,從而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現象,如果不深入分析的話,確實會有點無從下手。下面寫幾個小結論:

1、LC串聯諧振的增益,與信源內阻,負載阻抗,電感,電容的大小都有很大的關係,四個變量造成的情景組合非常多,表現也就有很不一樣。總的來說信源內阻越小,負載阻抗越大,電感越大,電容越小,越容易出現尖峰

2、LC濾波器惡化要滿足幾個條件:源內阻要小,負載阻抗要大,噪聲頻率正好處於諧振頻率附近,電容容量太小,電感感量太大。

這些結論,個人認為真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方法。有了方法,各種結論不是隨便就推出來了,還用別人告訴你嗎?至於開篇提的幾個問題,自然答案就出來了。

寫了好幾天了,有幫助的話麻煩點個讚吧,謝謝!


相關焦點

  • 串聯諧振與並聯諧振的區別_串聯諧振與並聯諧振產生諧振的條件
    串聯諧振的特點是:電路呈純電阻性,端電壓和總電流同相,此時阻抗最小,電流最大,在電感和電容上可能產生比電源電壓大很多倍的高電壓,因此串聯諧振也稱電壓諧振。 在電力工程上,由於串聯諧振會出現過電壓、大電流,以致損壞電氣設備,所以要避免串聯諧振。 在電感線圈與電容器並聯的電路中,出現並聯電路的端電壓與電路總電流同相位的現象,叫做並聯諧振。
  • RLC串聯諧振電路解析,RLC串聯諧振仿真
    電路元件都被視為線性元件的時候,一個RLC電路可以被視作電子諧波振蕩器。   RLC串聯電路的相量圖:      圖示RLC串聯諧振電路有選頻特性:當輸入端接幅度恆定的正弦交流電壓源Uin時,若改變Uin的頻率,輸出Uout的信號幅度會隨著輸入信號頻率的改變而改變,變化趨勢如右圖所示:當Uin的頻率為某頻率fo時Uout幅度達到最大
  • 諧振之串聯諧振和並聯諧振
    一、串聯諧振1.串聯諧振的頻率根據感抗與容抗的計算公式和串聯諧振時XL=XC,可得諧振的角頻率ω0(或頻率f0)為:電源或信號的頻率與電路的固有頻率相等,這是發生串聯諧振的條件。 2.串聯諧振時電路的阻抗最小RLC串聯電路的阻抗Z=R2+(XL-XC)2,當電路符合XL=XC的諧振條件而發生串聯諧振時,電路的阻抗Z=R,此時電路的阻抗最小。
  • LC諧振電路應用太難了?其實這一步至關重要
    根據電路中電感器L和電容器C的連接方式不同,共有兩種基本的LC諧振電路:LC並聯諧振電路和LC串聯諧振電路。 在放大器電路和其它形式的信號處理電路中,大量使用LC並聯諧振電路和LC串聯諧振電路。下圖是LC諧振電路的應用說明:
  • LC串聯和並聯電路匯總分析
    圖1 感抗與容抗曲線   LC串聯諧振電路的特點:   LC串聯諧振電路是指將電感器和電容器串聯後形成的,且為諧振狀態(關係曲線具有相同的諧振點)的電路,在串聯諧振電路中,當信號接近特定的頻率時,電路中的電流達到最大,這個頻率稱為諧振頻率。
  • 串聯諧振為什麼要多並一個電容器
    我公司專業生產串聯諧振耐壓試驗裝置,像您說的這種情況是並不是非要多並一個電容器,一是我們本身串聯諧振耐壓試驗裝置有一電容分壓器,它的作用是用來測量高壓輸出端電壓並反饋到我們設備主機,進行尋找諧振點等一些參數,還有就是另外一情況,在我們串聯諧振給一些開關或是一些小設備打耐壓的時候,因為被試品的容性值小
  • 串聯諧振耐壓裝置主要應用在哪裡及哪家更好
    XZB系列變頻串聯諧振試驗裝置是武漢華意電力依據電力預防性試驗規範,針對電力電纜、變壓器、GIS開關、發電機等大容量設備而開發的工頻耐壓試驗裝置。XZB系列變頻道串聯諧振試驗裝置充分利用了RLC串聯電路的原理技術並且結合現場的使用環境和多維度的實際應用,滿足電力系統針對大容量、高電壓試驗設備的各項電氣技術版要求,串聯諧振試驗裝置由控制部分、勵磁部分、升壓部分和採集部分組成,並且充分利用可編程軟體技術,滿足自動試驗、手動試驗和半自動化試驗。
  • 串聯諧振耐壓試驗哪些環節不可忽視?圖文並茂,操作細節顯亮點!
    什麼是串聯諧振耐壓試驗?在電阻、電感及電容所組成的串聯電路內,當容抗XC與感抗XL相等時,即XC=XL,電路中的電壓u與電流i的相位相同,電路呈現電阻性,這種現象叫串聯諧振。當電路發生串聯諧振時,電路的阻抗Z=√R^2 +(XC-XL)^2=R,這時,總阻抗最小,電流也將達到最大值。我們已知,在迴路頻率f=1/2π√LC時,迴路產生諧振,此時試品上的電壓是勵磁變高壓端輸出電壓的Q倍。Q為系統品質因素,即電壓諧振倍數,一般為幾十到一百以上。
  • LLC串聯諧振電路設計要點及公式推導
    >立即參與眾籌< 二、LLC串聯諧振電路  根據電路原理,電感電容串聯或並聯可以構成諧振電路,使得在電源為直流電源時,電路中得電流按照正弦規律變化。由於電流或電壓按正弦規律變化,存在過零點,如果此時開關器件開通或關斷,產生的損耗就為零。
  • 電工基礎:關於諧振電路(35)
    「諧振」,只要是和電打交道,多多少少都會聽過這個詞。諧振電路在無線電工程、電子測量技術等許多電路中應用非常廣泛。諧振的存在有利有弊。在電子和無線電工程中,經常要從許多電信號中選取出所需的電信號,同時又把不需要的電信號加以抑制或濾出,為此,就需要一個選擇電路,即諧振電路。
  • lc振蕩電路頻率怎麼計算_lc振蕩電路頻率計算(計算公式)
    不過這只是理想情況,實際上所有電子元件都會有損耗,能量在電容跟電感之間互相轉化的過程中要麼被損耗,要麼洩漏出外部,能量會不斷減小,所以實際上的LC振蕩電路都需要一個放大元件,要麼是三極體,要麼是集成運放等數電LC,利用這個放大元件,通過各種信號反饋方法使得這個不斷被消耗的振蕩信號被反饋放大,從而最終輸出一個幅值跟頻率比較穩定的信號。
  • 利用分時一相位控制串聯諧振逆變器的研究與應用
    採用倍頻方式逆變器輸出頻率可提高2倍,但需要額外的諧振電路,並且頻率的提高有限,器件的換流條件也較差,採用IGBT並聯分時的控制方法可以提高逆變器的開關頻率。感應加熱電源的調功方法可分為兩類:逆變調功和直流調功。
  • LC諧振頻率的測試方法和基本原理
    > 傳統上LC諧振頻率的測試方法是通過逐點改變加在 (直接或者間接 )LC諧振迴路上信號頻率來找到最大輸出時的頻率點,並把這一頻率點定義為 LC諧振頻率。從圖中可以看出有跳周現象,這是由於式 8分式中分母部分發生歸零引起的。該點角頻率差定義為 Δω0,則由式 8可以得出以下關係式。 上式滿足了PLL工作條件,即使用上記相位信號的 PLL迴路最終鎖定在待測 LC迴路的諧振頻率上。實際使用中根據測試條件很容易達到 A、B《1,由圖1所組成的迴路感度是由: 所決定的[2]。
  • 120kVA/30kV變頻串聯諧振試驗,室外組裝接線,這個點易被忽略
    HTXZ-120KVA/30KV變頻串聯諧振耐壓試驗裝置室外接線講解在進行實操之前,我們要進行部分理論講解,要知道如何接線,如何組裝及為什麼等。我們知道了電纜的長度,單芯截面積,電壓等級,那我們就能通過電纜容量計算器得出電纜容量值為0.0033uF,還能得出諧振頻率,和電流值,並且通過查看國標確認我們需做試驗的耐壓為17.5KV。那麼得出這些有什麼用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串聯諧振?
  • 諧振電壓計算方法與標準
    諧振電壓是應用於串聯諧振試驗中的一種專業的術語,是指當串聯諧振電路產生諧振條件時所產生的電壓,我們常常聽到的諧振電壓也就是指串聯諧振試驗裝置在試驗過程中的電壓大小。發電機繞組進行諧振試驗現場我們在現場給客戶做售後的時候,常常有客戶問我,10kv系統電壓為什麼是22kv,35kv系統電壓要打到多少才算合格,鼎升電力今天和大家分享串聯諧振電壓的計算方式和標準
  • dav數字音視工程網
    項目介紹 網際網路B2B一開始就被阿里巴巴帶偏了,一是不分企業性質的網店,任何人都在錄入產品、價格,致使產品說明、價格混亂,幾乎無意義
  • MOS管G極串聯電阻如何抑制諧振?
    可以看到,諧振頻率52Mhz處增益達到了好幾十倍。而MOS管驅動信號可以看作是一個階躍信號,頻率分量非常豐富,肯定有52Mhz附近的頻率。所以說確實會發生諧振。現在分別串聯1Ω,10Ω,100Ω電阻,這個電阻可以等效到內阻裡面去,相當於等效電路變成了Rs=1.1Ω,Rs=10.1Ω,Rs=100.1Ω,其它參數不變。我們再看看曲線。
  • 新發現當代最理想的新能源---諧振能
    電流是由電子的定向移動產生的,研究電子運動規律的理論,屬於力學範圍,必須利用力學理論去探討。(2)在力學中什麼代表能量?電子在電感和電容器之間無限循環,書中說是電磁振蕩。從力學方面看,就是把原來的反作用力,轉變為作用功的結果。
  • 【基礎】電容電感串聯後的電容值
    然後量這個並聯組件的電容,得出不可理解的值:多數這樣的組件的電容是44-50nF之間,但有一些是一百多nF,有一些是幾百nF(拆開後量,各個電容的值仍然是22nF)。電感電容串聯後,測量電容值問題。討論這個問題,用複數分析是最簡捷最準確的。但這需要比較好的數學基礎,能夠從數學式中的各個量看出其物理意義。因此本帖嘗試不用數學,僅用文字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