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任建新 通訊員 黃釗 李鑠今 鄭增浩
2020年10月23日,全國移民管理機構首屆「十大國門衛士」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深圳灣邊檢站民警黃平榮膺全國移民管理機構首屆「十大國門衛士」,並受到國務委員、公安部黨委書記、部長趙克志的親切接見。記者獲悉,這也是黃平繼2019年獲評全國「最美基層民警」榮譽稱號後,再獲殊榮。
黃平,1963年3月出生,1982年11月參加邊檢工作,現任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深圳灣邊檢站執勤二隊三級高級警長。
字如其人,見字如面。近40年的時光,一個「平」字太短,卻又回味綿長。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極致,達到痴愛,他是「老黃牛」,是「邊檢工匠」,也是一個平平凡凡的老大哥。
平流緩進
說起黃平時,大家總會在後面加一聲「哥」。
2007年,深圳灣邊檢站組建之初,黃平被調整到這裡工作。那一年他 45 歲,是這個全國第一座實施「一地兩檢」查驗模式的綜合性陸路口岸裡年齡最大的民警之一。「平哥」的稱謂由此而來。
「我認為『平哥』不僅是大家對我年長的尊稱,也促使我有大哥風範,必須要做好表率,加把勁學本領。」「學本領」的標誌,便是他隨身攜帶的小本本。小本本可不簡單:驗放外國旅客的英語會話、電腦操作常用鍵、新發布的業務相關政策……是他的「百科全書」。
2013 年,總站開展「全能型檢查員」考試,這讓對電腦心懷「敬畏」的黃平犯了難。「笨手笨腳地操作更耽誤時間,不如我的笨辦法有效。」這個笨辦法,就是把不會的題目一條條抄在本本上,找不到竅門就死記硬背。他整整抄了密密麻麻4 大本。
笨方法的背後,是一顆和時光賽跑的匠心。2017年5月,站裡擬抽調老同志到相對輕鬆的貨檢崗位,算是小小的照顧。徵求他的意見時,他卻堅定地表示想留下來。「年齡大並不代表能力弱,我請求繼續留在這裡。」
就是這樣,黃平一筆筆寫下了自己的筆記:53歲開始衝刺深圳邊檢總站「文明使者」,年驗放出入境人員19 萬餘人次;大年三十夜查獲偽假護照,成為深圳灣邊檢站查獲偽假南非護照第一人;38 年來先後獲評全國「最美基層民警」,深圳邊檢總站「三十年突出奉獻獎」,4 次總站「文明使者」,2 次 「模範邊防檢查員」,並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馬行千裡,不洗泥沙。緩緩向前流著,也會到達遠方。
平凡之路
黃平大哥不愛說話,生性寡言少語。
每個早班,隊裡都有一個「規律」:平哥要第一班上臺。早上開了閘,他徑直走向驗證臺靜靜等著第一波旅客。大家心裡知道,他是方便其他人先去吃早餐。其實黃平還藏著個「小心思」,他要吃到最後,打包剩下的麵包、饅頭,悄悄塞給從農村過來打工的保潔阿姨。
「最美奮鬥者」「老黃牛」「老工匠」,這些標籤印證著他的「平凡之路」。
在疫情阻擊戰打響之初,黃平第一時間向單位提交了加入黨員突擊隊的申請,隊領導勸他:「黨員突擊隊風險係數高,你一把年紀就別去了。」但黃平還是把一紙申請交了上去。考慮到他的年齡,他的申請最終沒有獲準。
可他還是「不死心」。回到家,他和愛人商量,今後一段時間先分餐食、分房睡;來到單位,他和年輕民警一起扎進抗疫最前沿。老花鏡,厚實的N95口罩面罩,再套上又厚又悶的防護服,對年近六十的他來說,體力、腦力都面臨著巨大考驗。
可他也一步沒有後退。偏胖的體型容易出汗,一個班次下來警服常常是溼透的,臉上也是凹陷的勒痕,同事問他,他卻雲淡風輕:「回去睡一覺就好啦。」
平淡如水
若說工作之餘,「平」字就更貼切了。
在廣東信宜農村長大的黃平,從小被窮苦日子深深影響。2015 年,黃平帶著妻子開始兩人第一次「香港遊」。從文錦渡口岸出境,車行半小時後,二人到達一個叫「上水」的地方。
「有點暈車,回吧。」他說。
「聽說香港的東西不比內地便宜,不去了。」妻子附和。二人「意見一致」,立馬「打道回府」。「其實他是怕花錢。」莫秀慧心裡最清楚。
他對自己「摳門」,對父母卻「非常大方」。父母身體好的時候,黃平每年都邀他們來深住上數月半載,最長一次住了 3 年。近幾年父母身體不便了,黃平就雷打不動每月匯去生活費、捎去營養品。
對別人也絲毫不含糊。今年黃平所在的執勤隊與三江縣同樂鄉高岜村張老堂家結成了結對幫扶關係,隊裡號召民警捐款,黃平第一個響應。「先買張新床,以後可以再買點牛或豬苗創收。」討論會上黃平出謀劃策。
儘管單位的飯菜「很便宜」,但每天只要不加班,黃平都要趕回家吃飯。他家住 8 樓,沒有電梯,疲憊的黃平只能一步步爬上去。
推開門,飯菜飄香,黃平笑了,勞累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