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上千名俄羅斯留學生進入哈爾濱,低廉的創業成本和寬鬆的創業環境讓學成後的一部分留學生在哈爾濱創業。創業中,有的人折翼而返,有的人用他們獨特的方式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本報記者採訪了一些俄羅斯創客,他們或已成功,或在努力的路上,通過他們的創業經歷,看外國創業者如何迅速融入哈爾濱的發展大潮,與哈爾濱一起「加速奔跑」。
「小鳥伏特加,今天晚上整這高。三餐沒煩惱,就吃秘制小漢堡,無情哈拉少,雷霆嘎巴我嘞giao,奧利給真好~」網上流行的洗腦神曲《小鳥伏特加》來源於某網紅主播模仿俄羅斯人喝伏特加時的誇張表情。實際上,以伏特加為代表的俄羅斯商品正在大踏步走進中國人的生活。因貿易而生的俄羅斯中國創業者也在成長壯大中。
哈爾濱因為每年接收上千名俄羅斯留學生,也成為他們在中國創業的起點。黑龍江省經貿產業對俄聯合會秘書長彭曉峰說,黑龍江省對俄商貿需求很大,許多有心的俄羅斯留學生在兼職工作中發現了中俄貿易的商機,並抓住機會,開創自己的商業天地。
在「天眼查」手機軟體,記者以「哈爾濱」和「俄」作為關鍵詞搜索,馬上彈出867家相關公司。在這867家企業中,由俄羅斯人創設的企業就有十幾家之多。據不完全統計,這些俄羅斯企業平均創立時間在三年左右,創始人年齡在30歲左右。在哈爾濱,他們實現異國創業夢想,一起見證城市的日新月異。
哈工大洋博士 吉瑪
哈爾濱的創業環境很好
在俄羅斯,他的名字叫克裡沃舍耶夫·德米特力;在中國綠卡上,他給自己取的正式中文名叫「吉瑪」;在微信上,他給自己取的網名叫「王老吉」。這個說普通話特標準、秒回微信的俄羅斯「哈爾濱人」已經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國。「我來中國13年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哈爾濱,我喜歡這座城市,我在這裡娶妻生子,哈爾濱就是我的家。」
今年35歲的吉瑪身材很瘦,長著一雙藍灰色的大眼睛,說起話來文質彬彬,聲音不大,乍一看還以為是在校大學生。吉瑪來自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赤塔地區,他從小熱愛中國文化,高中開始學習中文。「剛開始學挺笨的,就是對照俄文硬記。」吉瑪說,到中國前,我已經認識了很多中文,但只認字,不會讀。
2007年,吉瑪第一次來中國,到哈工大管理學院攻讀經濟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後,吉瑪到廣州工作了幾年,從事機電行業。「我父親是工程師,我從小與機械加工打交道,喜歡自己拆裝。」吉瑪說。2009年,俄羅斯朋友託他在中國代買設備、零件和耗材,吉瑪因此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吉瑪的興趣不在買賣上,幾年後,他回到哈工大攻讀技術經濟與管理的博士學位,研究他感興趣的褐煤的清潔利用和秸稈、工業廢物二次利用等機械設備研發。
吉瑪邊讀書邊搞研發,「做實驗費用很高,一次就需要5000—10000元。」吉瑪說,為了節省費用,小型實驗他就在家裡的車庫做;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到呼倫貝爾一家工廠去,用專門的設備做褐煤成套設備的設計及安裝等兩個清潔能源的項目實驗。吉瑪的妻子是中國人,支持他走過最艱難的初創階段。
「大約有三年的時間,我一直處於實驗摸索過程中,投入超過百萬元人民幣。」吉瑪說,「為了讓實驗進行下去,我一邊實驗,一邊做外貿生意。公司成立一年多了,吉瑪還是依靠外貿這個『副業』來養活清潔環保的『主業』。」
經過三年努力,吉瑪的研發取得階段性成果,還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經過評比,吉瑪和他的項目成功入駐哈工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園,並獲得10萬元創業啟動基金。2019年3月,吉瑪註冊成立哈爾濱俄拉諾特科技公司,他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入駐哈工大創新創業園的俄羅斯留學生創業者。
之所以選擇留在哈爾濱,吉瑪說:「我是哈工大畢業生,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而且哈爾濱的創業環境很好。我的公司只用了一天時間就註冊完畢。進駐園區,還免除兩年的辦公費,公司財務由統一的會計團隊管理。同時,園區還通過對接會等形式提供企業跟政府及其他機構合作的機會。」
曾經的「洋北漂」 塔吉婭娜
哈爾濱的創業成本低
今年30歲的巴烏託娃·塔吉婭娜老家在俄羅斯伊爾庫斯克,她是哈爾濱俄橋梁國際貿易公司的創始人。這個一頭金髮、愛吃中餐的俄羅斯姑娘在兩年前第一次來到哈爾濱,就立即愛上了這裡,並決定在哈爾濱紮根創業。
「我從2011年就來到中國,在北京讀完碩士後,留在北京的一家俄羅斯國有企業工作。但是在國企工作兩年後,我覺得朝九晚五、日復一日的國企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幹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塔吉婭娜說。
2018年5月,塔吉婭娜陪俄羅斯朋友到哈爾濱洽談項目。沒來哈爾濱之前,塔吉婭娜就對哈爾濱的冰雪藝術心馳神往。雖然當時是初夏,但塔吉婭娜還是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這裡空氣清新,氣溫與家鄉也差不多,我一下子就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隨即,在哈爾濱留下創業的想法冒了出來。「其實在北京我就想創辦一家貿易進出口公司,但是北京物價高、房價貴,人力成本也高,憑我在國企工作兩年的工資,根本不可能實現。」塔吉婭娜說,別的不說,單房租一項就節省很多,在北京市區內租個像樣點的房子,一年租金至少四五十萬元,而在哈爾濱市區中心租個寫字間,一年的租金只有幾萬元。最終,塔吉婭娜在哈西商業中心一個寫字樓花6萬元租了一間寬敞的複式辦公室。
2018年10月,塔吉婭娜在哈爾濱順利申請註冊了哈爾濱俄橋梁國際貿易公司,主要工作就是協助中國經銷商和俄羅斯廠家對接合作,搭建一個橋梁,還會幫助中俄企業解決進出口貨物通關的一些問題,比如商標、翻譯等。
在哈爾濱,不僅房租低廉,懂俄語的人也多。為了加強與俄羅斯國內企業的聯繫,塔吉婭娜需要一名精通俄語的員工,一位在哈留學的俄羅斯留學生應聘,成為塔吉婭娜最得力的助手。
文化使者 古力安
哈爾濱對俄羅斯創客很支持
記者與古力安聯繫時,他正在深圳出差。古力安先生最早在2004年就第一次隻身一人來哈爾濱,當時他不會說中文只是認識漢字,學習的還是中國繁體字。成立哈爾濱俄爾布魯士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在2019年1月。「這16年來我一直在做中俄文化交流,我的目的不是做生意,開公司是為了更方便藝術文化交流。」古力安一直致力於用文化交流來打開經商之門。古力安說,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如果沒有文化底蘊,所有生意都很難做。
對哈爾濱,古力安充滿了感情。「我一直相信哈爾濱是特別好的地方,無論對於俄羅斯留學生,還是生意人。」古力安說,哈爾濱對俄羅斯在本地創業很支持,比如松北區就多次邀請我去那裡開公司,不僅提供免費辦公室,還有其他一些優惠政策。而且,哈爾濱辦公成本、人員開支比北上廣要低很多,而且哈爾濱是離俄羅斯最近的大城市,交通便利,在中俄貿易上有天然的優勢。
古力安多次受北上廣深港澳等城市文化部門委託,做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文化藝術交流項目。最近一次,他帶領上海文化部門到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做走近「蘇州河工業文明」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古力安說,說實話這些藝術品單價高,在哈爾濱本地銷量不大。所以他基本上全中國跑,哪裡有活動,他就往哪跑。「現在生意不好做,尤其是在中國的外國人做生意更難。」古力安說,隨著網絡銷售模式的興起,商品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任何一個地點均可以發貨,這時哈爾濱低廉的辦公成本和人力成本就又成為一種優勢。
「明年,我還打算啟動很多項目,主要還是圍繞藝術文化交流。」古力安先生說,同時,公司還要緊跟中國市場5G「新世界」的大潮。「如今,許多中國企業都上直播吸粉,我們公司也打算向這個方向發展。」(哈爾濱日報)
一個有故事的城市,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