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安的民辦初中報名人數比去年減少了2.5萬人,降幅高達43.4%;6所最熱點民辦初中比去年報名人數減少了1萬餘人。全市115所民辦小學,有81所報名人數未超過計劃錄取人數,不需要電腦派位。55所民辦初中,有28所不需要電腦派位。
很多人難免好奇:西安的民辦學校「擇校熱」為何大幅降溫?
答案其實很簡單:西安市民對公辦學校的認可度大幅提升。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家門口上公辦好學校,那麼「捨近求遠」選報民辦學校的人自然明顯減少。
西安的公辦學校為什麼越來越受家長歡迎?
答案也不複雜:一大批高品質新建公辦學校建成投用,漂亮的校舍、先進的設施、雄厚的師資讓家長驚喜;還有一批曾經的薄弱校,不但在硬體改造提升後煥然一新,還通過「名校+」「名師+」「名校長+」等工程,教學水平有了迅猛提升,有的甚至變成了區域的新「名校」、學生和家長眼中的「香餑餑」。
新建的曲江第五小學
解題「上學難」
新校建設「火力全開」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最近,家住西安新豐村的張選民心裡感慨萬分,今年村子附近新建起了一所學校——高新區第二十小學。在市教育局和高新區的組織下,他作為鎮街代表把學校裡裡外外參觀了一遍,「咱村裡娃都在這上學,學校環境好得很麼,娃娃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張選民的感嘆源於西安教育的改變。今年秋季開學,西安共新投用195所學校,新增學位19.4萬個,比原計劃校建任務超額完成25所。
日前,記者走進高新區第二十小學,繽紛的色彩、通暢的連廊、一應俱全的學科教室……在陽光的映襯下,藍綠色系的教學樓「顏值」凸顯,「軟硬」兼備。
記者看到,學校「硬體」設施齊全,除普通教室外,還設有風雨操場、籃球排球場、塑膠跑道、創客教室、書法教室、舞蹈教室、音樂教室、計算機教室、陶藝室、團隊輔導室、階梯教室、多功能廳等別具特色的空間,從「硬體」環境上為開發學生各類特長提供支持,讓同學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新建學校「硬體」設施給力,「軟體」條件也必不可少。以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為例,該校是西安高新一中分校,隸屬高新一中「名校+」教育聯合體,是一所新建的公辦初中。校長由高新一中黨總支書記、校長王淑芳擔任。「我們採用『一長多校』的管理模式,對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實施全面統一管理,通過『教學教研+、教師培訓+、學生活動+、校本課程+』等多維度的資源共享,實現管理對接,師資共建。」王淑芳說。
據介紹,2020年,西安市財政教育經費預算203.13億元,較2019年增加37.68億元,增幅22.7%,為歷年之最。
今年西安學校建設呈現三個特點:數量多,是西安歷史上新建學校、新增學位最多的一年;推進快,一年時間就完成了三年計劃新增學位目標總量的一半,其中高新區三年50所建設任務一年完成,長安區40所建設任務已經過半;效果好,位於城六區、開發區等學位高需求區域的有113所,佔總量的78%。
這一批新學校的投用,迅速擴大了區域優質資源,優化了布局結構。曲江新區、經開區都通過新建學校,解決了多年來學位供需不平衡的歷史問題。
家住經開區的學生家長張先生說,「現在的教育條件是越來越好了,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成長,太幸福了!願孩子們放飛夢想,追逐未來。」
市第七十中學東校區數位化音樂教室
群眾得實惠
這所薄弱學校的「逆襲」
讓學區家長放棄了擇校
「以前新生進校後,家長總要問:『我孩子的老師是七十中的還是九十一中的?』今年開學後,很少有家長這樣詢問,因為兩校在高度融合中,教學水平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九十一中的很多老師成長迅速,省市級『教學能手』層出不窮。」西安市第七十中學副校長徐彬說。
西安市第九十一中學位於蓮湖區東梆子市街。過去,學校設施陳舊,教學質量一般,在家長和學生中的認可度不高,很多學區生源流失,不少家長都希望能讓孩子在名校七十中就讀。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均衡教育的熱切期盼,在蓮湖區教育局的統籌安排下,七十中與九十一中以兼併融合的模式組建了「名校+」教育聯合體,採取「一長多校」模式進行管理。
兩校實現了高度融合,原九十一中校區成為七十中東校區;原九十一中停止單獨招生,教職工全部納入七十中管理體系,教師實行「四統一」管理模式,統一標準管理、統一分班教學、統一集體教研、統一績效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十中的創新舉措「全員常態課」制度中,學校每天早上會隨機公布當日的「常態課」——「某年級某班某位老師的某節課」。於是,同備課組的老師、學校中層幹部及校班子成員,都會前去聽課。
「『常態課』不是『公開課』,不提前打招呼,不做任何準備,實實在在反映平時每節課的真實課堂狀況。這就對每一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堂課都要認真紮實地備課。」副校長徐彬表示。
36歲的張運飛是原九十一中一名普通的化學老師。他坦言,以前他像一隻「無頭蒼蠅」,迫切想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卻總是找不到方向,「沒有引領自己、切磋業務的團隊,只能單打獨鬥,進步很慢。」
「名校+」教育聯合體成立後,通過「名師+」研修共同體、青年教師成長研究會、全員常態課等,極大地激發了教師的發展潛能,提升了教師的「教」「研」水平,加速了九十一中教師的成長。
「我跟著七十中的業務導師、班主任學習,時常能聽到七十中名師、優秀班主任的課;我沉下心思考、總結、探究,積極參加教師基本功訓練、學期末賽教,一點一滴地積累、提升。」張運飛感到,工作比過去忙得多,但踏實、充實的感覺讓他和同事們充滿了幹勁。
厚積薄發。2018年至今,張運飛先後獲得區賽教第一名、市級「教學能手」、省級「教學能手」榮譽稱號,所帶領班級的學科成績在全區名列前茅。「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張運飛感慨道。
近三年來,在七十中的帶動幫扶下,九十一中先後有兩名教師分別榮獲省、市級教學能手稱號,3名教師在區級教師業務技能大賽上榮獲一等獎,並被推薦為市級教學能手培養人選。
除了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九十一中校園面貌的煥然一新,也讓學生和家長十分高興。近三年,七十中幫助九十一中申請校園專項提升改造資金逾4000萬元,新建了1萬餘平方米的教學樓,容納28個教學班以及17個實驗室、功能部室。教室、實驗室均配備了智能互動黑板、智課終端、智能電子班牌等智能化教學設備,就連電燈的燈管長度和亮度設置,都是以保護學生的視力為前提和標準。
「名校+」「名師+」工程讓教師受益,但最終的受益者還是學生。「學校嶄新的面貌、高品質的教學環境,讓我覺得選擇這所學校真是選對了。」原九十一中學生家長齊迪說。
「我認為『名校+』最大的好處就是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讓更多家長和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實惠。現在,我身邊很多原九十一中學區的家長都不擇校了,不少人今年都放棄了『搖號』民辦學校的機會,這足以說明問題。」原九十一中學生家長李成磊說。
市第七十中學東校區書法教室
提升「薄弱校」
實施「名校+」工程
優質均衡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
為緩解「上學難」「擇校熱」等難題,回應人民群眾對優質均衡教育的熱切期盼,西安市大力實施「名校+」工程,加快補齊教育民生短板,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著力破解「上好學校難,上好學校貴」難題。
全市1052個「名校+」
教育聯合體覆蓋學生107萬
自2018年「名校+」工程全面啟動以來,各區縣、開發區按照《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動計劃(2018—2021)》要求,通過「公辦+公辦」「公辦+民辦」「民辦+公辦」「民辦+民辦」等方式,跨辦學體制、跨城鄉區域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積極探索兼併融合、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一長多校」等「名校+」緊湊型管理模式;按照「六個統籌」(統籌組建「名校+」、統籌改善辦學條件、統籌配備管理團隊、統籌配置教師隊伍、統籌開展教育教學、統籌施行質量監測)紮實推進「名校+」工程,「名校+」工程迅速在全市鋪開。
截至目前,全市共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1052個,覆蓋21個區縣開發區。其中,市級教育聯合體209個,區級教育聯合體843個,市區兩級「名校+」聯合體共覆蓋學生107萬人。聯合體的組建,激發了「+校」的辦學活力,極大提升了「+校」的辦學理念、師資力量、師生面貌、教科研水平,促進了「+校」的迅速發展。
「名校+」工程使一大批
新建校薄弱校快速蛻變
高新第三小學以「一長多校」模式帶動引領高新十小、十三小、十四小、甘家寨校區,在辦學理念、管理團隊、師資隊伍、品牌活動等多方面深度融合。
一年多來,學校派出管理團隊、教學骨幹15人前往各「+」校,通過每周聯席會議、集體備課,每月主題黨日、教師培訓、德育聯動,每學期論文交流、課題研究、素質教育展演,以及1個名校長領航工作室、15個名師工作室和17對師徒,在學科共建中有效地互助提升,讓家門口的孩子共享到優質教育資源。
今年秋季,高新區50所新建學校開辦以來,高新三小為高新十三小、十四小輸出校長、執行校長、學校中層等多名管理人員,對全體新教師進行培訓,打造學校文化,讓學校自開辦起堅定不移走內涵發展之路,把更多好學校辦在群眾家門口。
以委託管理模式組建的西安中學與西安經開第一中學「名校+」教育聯合體,通過「八個統一」對「+校」經開一中實行一體化管理。先後有5名領導幹部、30位教師到經開一中任教、交流,其中包含省級名師1人,特級教師2人,「手骨頭」教師(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5人,高級教師15人,進一步優化經開一中的教師結構。
在「名校+」平臺的助力下,經開一中辦學水平日益提高,先後有20人次獲得省市級教學能手榮譽稱號,學校被授予60多項榮譽,成為老百姓交口稱讚的家門口的好學校。
新城區後宰門小學教育集團一校八址,由本部後宰門小學、明欣分校、大明宮分校、勵志小學、華遠君城分校和海藍城分校、滻灞第二小學、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秦漢小學構成。集團以「誠正修惠1+N」文化體系為核心動力源和孵化器,以後宰門小學校長為集團總校長,以各執行校長、部門負責人組成集團管理團隊,按照「八個一體化」科學規劃分校、「+校」,聚力提升各校質量,「名校就在孩子家門口」的願景正在成真。
探索一條符合我市實際的
「名校+」改革路徑
「名校+」工程使一大批新建學校、薄弱學校實現了快速蛻變,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好評。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表明,「名校+」工程是加快補齊教育短板,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十分有效的舉措。
據市教育局對外合作交流處處長、「名校+」專班負責人王麗瓊介紹,我市將堅定不移持續深化實施「名校+」工程。下一步,將圍繞人事制度改革、績效增量分配、「名校+」考核激勵等多個制約「名校+」工程發揮實效的難題,重點研究,積極探索,努力破解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燕 康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