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驚人,從手機到個人電腦,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產品型號出現,性能不斷提升。即使電子設備一時間沒有出新品,其配套系統軟體也會不時提示你進行升級。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沒有人敢宣稱自己手中的電子產品是最尖端的,因為非常有可能在下一秒後,將會出現一種更先進的產品或者是其升級版,性能立馬超越你手中的產品。拿桌面電腦上的核心配件中央處理器來說,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一張CPU性能天梯圖就可以直觀地告訴我們,市面上CPU更新換代是如此之快。從英特爾第一代酷睿處理器的上市到今天的第十代,才用了多少年?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當初自己花重價錢買了一臺新一代電腦,配了一顆高性能CPU,自我感覺非常先進。但在短短幾年之後,現實會讓你不得不改變先前觀點,甚至懷疑CPU的優越性能了,因而產生了更換最新一代CPU的念頭。那麼,你的電腦真要升級嗎?
如果是一位完善主義者且資金也充裕,可以選擇每代必換,那是另一回事,而大多數的普通消費者面對這種情況,還是要考慮再三的。畢竟電腦大物件,特別是高性能CPU當初可是花幾千元買來的,不能說升級就升級,而且代數不一樣,接口不一樣,也就意味著內存、主板等物件一起更新,代數太大相當於換了整機。所以起碼要先擬個計劃出來。現實也很殘酷,全新一代的CPU,在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的情況下,價格也更高了。對此,難道就沒有更好的參考方案了嗎?
CPU性能天梯圖可以解答你的問題。代數不同並不意味著性能的落後,比如二代CPU I7 3970X與九代I5 9500/F相比,代數上雖然落後了7代,但是性能上卻一點也不輸,這意味著,你現在手裡的那顆高性能CPU,當年幾千元買來的,一點也不落後,可以繼續使用。要配一個真正適合你的CPU。你使用電腦,用途是什麼要先弄明白。在性能天梯圖中,從最底層的CPU到最高層的CPU,性質相差巨大:如果電腦僅僅用來做幾個EXCEL表、編輯幾個文檔,配個銳龍3900X實在是金錢浪費;如果電腦用來做深度影視特效、玩大型遊戲,配個賽揚G1610實在是時間折磨。
本文將CPU性能天梯圖分成5大級別:發燒級、高性能級、普通級、準淘汰級、已淘汰級。發燒級主要適合於大型伺服器運行、特大型遊戲、深度級別影視處理的用戶。高性能級主要適合於主流的影視圖文設計者、中大型遊戲發燒友。普通級適用者較為廣泛,除了輕鬆滿足日常辦公外,還是處理一些小規模的影視圖文設計任務和中小型的大遊戲。準淘汰級處理日常辦公軟體壓力不大,但多任務處理顯得很吃力,至於打開網路遊戲、設計軟體,有點期望過高了。而最後一個已淘汰級,日常辦公也有點難度,經常是你在等電腦,此類就必須更新換代了。
回歸最初問題,CPU性能天梯圖告訴我們是否要升級電腦,一是不用太過糾結CPU代數,許多情況下,你的高性能CPU還能堅持好多年。二是一定要弄清楚,你的電腦是用來做什麼的,不必刻意追求最尖端的,只求適合你的。這是本文的觀點,也歡迎廣大電腦愛好者分享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