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好不然填得好,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是調侃,其實這句話是實實在在的大實話。舉個例子說明吧。我高中同學,當時考了個三本的分數,加上民族分都夠不上二本線,他填了省內某二本高校的預科班,然後在他讀預科那一年學校榮升一本,於是他考了三本的分拿一本的文憑,惹來好多同學的眼紅羨慕嫉妒恨。再舉個反例,我初中同學高考考得比我好,離當年的一本線差兩分,然後他上了省內某民族大學的預科班,我的分數線堪堪過二本,讀了外省某民族大學的本科;這兩所學校是正兒八經的兄弟學校,校長都是換著做那種,全國排名相差不到二十,然而他當年比我高了四五十分,上的還是預科。
從上面例子就可以看出高考志願填報的幾個大坑,很容易就中招了。
一:省內還是省外?
答案是省外比省內好,雖然省內的院校在本省招生比例更大,但是其實競爭更大;外省的院校雖然招生名額少,但是報的更少。
這本質上是一個聚焦的問題,省內的大學聚焦度高,自然競爭激烈;外省大學那麼多,聚焦度通常很低,大量的冷門學校等著你撿便宜,尤其是大量知名度不高的大學,學校的實力和知名度其實很不成比例,中國大學太多了,有很多實力強勁但是知名度極低的大學,感興趣的自己去百度關鍵詞。
二:選專業就業前景更重要,還是興趣更重要。
過去幾十年就業導向一直都是選專業的重要參考,畢竟大學畢業肯定是要踏入職場的,就業前景好的專業會讓畢業後更加穩當順利。
但是光看就業前景不考慮興趣肯定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學一個不感興趣的專業的痛苦程度可能會超乎你的預料,在這種痛苦之中你必然很難把專業知識學好,那麼專業能夠給你帶來的就業優勢將很有限;而且即便你成功入行,工作無法是繼續你大學時的痛苦,你的選擇多半是轉行,畢竟能夠幹一行愛一行是小概率事件;另一方面現在社會需求其實已經很多元化了,不再是靠專業知識走遍天下的時代,也就是說專業對口在求職中的優勢會持續走低;而專業依賴度很高的那些工作又對專業水平要求極高,一個不感興趣的半桶水,還不如一個有熱情願意學習的新手有價值。
三:優先考慮專業還是優先考慮學校?
這個問題我覺得鄭強教授講的很有道理:如果你以找工作為第一優先級,只想畢業後老老實實做一顆社會的螺絲釘,那建議你優先考慮專業,選一個好找工作又工資高的熱門專業;如果你自認為還有點情懷,讀大學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價值並且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那建議選一個更好的大學,哪怕是不怎麼「好」的專業,當然前提是你不反感厭惡這個專業。
大學學習的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很多專業之外的東西也許更重要;大學四年時間會遇到很多人接觸很多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你大學納入自己小世界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更好的大學提供的很多東西是差一些的大學沒法給你提供的。
四:沿海發達城市差一點的大學和西部更好一點的大學怎麼選?
這個還是上面那個標準,看你是只想做顆螺絲釘還是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建議大專往沿海發達地區和省會大城市跑,比較差的二本(以前的三本)往沿海發達地區和省會大城市跑,因為本身這類學校水平高的都集中在大城市,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小地方的院校即便明面上公開的數據比大城市的院校好也比較虛。而且這層次的學校能夠給你提供的價值都差別不大,大城市能夠為你提供的眼界、資源和機會更重要。
較好的二本和二本以上分數段的建議選擇西部更好的院校,因為在這個層次學校能夠給你提供相當的價值,學校越好你能得到的好處就越多,此外文憑認可度上面也會更高。
當然,還有兩個特殊情況,一個是想要到別的院校蹭課的,可以考慮大城市大學城的普通大學,可以去名校獲取額外價值,蹭課一時爽,一直蹭課一直爽,還有各種高水平講座免費提供。
另一個是有考研打算的,直接選一個考研基地型的學校,這種學校現在挺多的,對考研十分有利。
五:是不是一定要選熱門專業?
這個問題比較辯證,我也不說具體結論,只陳述幾個事實,讀者朋友自行判斷。
(1)大多數熱門專業具有不可靠性,現在是熱門,四年後可不見得還是熱門;熱門的直接後果就是人才快速飽和,到時候競爭大還待遇差,並且喪失掉談判權,你不幹有的是人幹。
(2)熱門專業具有欺騙性,你相信中的和實際情況差別往往很大。必然金融學絕對是個火爆了的專業,但是國內金融行業的非名校本科生處境極其尷尬,他們自己戲稱「金融民工」。
(3)硬核熱門專業,熱了很久並且可以預期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都會很堅挺的專業,比如計算機方向,通訊方向;這類專業多半都是要求專業技能必須過硬,工作枯燥且強度大;沒有技術愛好的慎入。
六:服從調劑與否?
調劑是個大難題,基本上被調劑的專業大概率都是冷門專業,50%的概率是個不好的專業,所以如果被調劑,跳坑的可能性很高。
我本科學的是物理專業,當時我們班四十個人只有包括我在內三個人不是被調劑的,很多同學一臉驚訝的看著我問你怎麼會選這個專業。但是其實我這專業還是蠻好的,資源絕對在全校一流,後來有幾個同學轉專業走了之後我們全班三十四個學生,四十多個老師,而且師資力量絕對傲視全院,因為我們那個學院就是從物理系發展出來的,其他專業的老師大都是我們專業老師的學生。
當然,客觀來說我們班大多數同學還是算跳了坑,一方面不喜歡這專業,一方面這專業真的不好找對口工作,什麼都能做又什麼都不能做,巨尷尬。不過大家也都還不錯,有的五六個轉專業走了,有十幾個修了雙學位,學校的雙學位政策給我們專業開綠燈,名額不限;還有幾個靠著物理非主要專業課的模電數電高頻射頻轉去做硬體了,似乎比微電子專業的還做得好;還有幾個靠著C語言和Linux技術跑去做軟體,也很能發揮物理專業的優勢。似乎學物理的真的無所不能。
不服從調劑呢,就很可能掉檔,調劑是掉檔的最後保險。
所以呢,我的建議是:
(1)如果你看重學校多於看重專業,那麼選擇服從調劑;反正則不服從調劑;
(2)風險大把握小的學校服從調劑,反之不服從調劑;
最後聊聊填志願的策略和步驟:
(1)根據自己的分數線找出大概能上的備選院校,請注意要看線差,線差比絕對分數準確;線差是最核心的參考指標,絕對分數大多數時候意義不大;
(2)查詢備選院校最近五到十年的數據,從各專業的投檔線,錄取平均分,錄取最低分三個角度分析,評估風險;
(3)綜合考慮上文提到的各種因素,選出最終的目標院校;並且按照意願排序;
(4)如果錄取意願差別不大,最好按照高風險——低風險——高風險交叉的順序填平行志願,請注意,雖然是平行志願,但是並非真正平行,錄取的時候是有影響的。
最後說一句,我這個指南面向普通考生,不能幫您解決選清華還是北大的難題,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