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寧陽鄉村振興學院不自建校區,不自聘師資,把學院建在鄉野,將校區設在基地,把課堂開在田間, 開闢各種特色教學,首創新時代鄉村振興育才新模式。相關做法不僅被《人民日報》《新華社高管信息》《大眾日報》等重要媒體相繼報導,也受到了同領域、同行業的廣泛關注。7月20日-21日,棗莊學院鄉村振興學院一行37人,在棗莊市山亭區職業中專副校長呂滕的帶領下,來我縣舉辦學習考察培訓班,重點學習縣鄉村振興學院在學院建設、培訓教學、運作機制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學院結合培訓需求,精心設計培訓方案、精選特色教學現場,採取現場教學+課堂詳解的方式,充分展現學院的辦學模式、教學形式、運行機制、經驗辦法,讓學員學有所獲。
開班動員 鼓幹勁
棗莊市山亭區職業中專副校長呂滕作開班動員講話,希望學員們能夠珍惜此次學習機會,全面提升能力,同時堅持學以致用,做好結合文章,將學到的好經驗、好做法應用到實踐操作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有力的舉措紮實開展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學共享 建校區
組織學員到學院田園裡校區、公園裡校區進行實地觀摩學習,參觀校區多功能報告廳、多媒體教室、書吧、餐廳等設施,觀看專題片了解辦學情況,體會學院校區建在基地,課堂開在現場的新思路新做法,讓學員切身感受通過資源整合力量聚合,集約集成產學共享,聚焦五大振興主題打造校區的經驗做法。
學整合 建基地
組織學員深入到學院黨性、實踐、家風、新時代奮鬥精神等基地觀摩學習,通過現場體驗、互動交流等方法,學習學院打破單一、封閉的教學方式,整合各方教育資源,積極拓展「小課堂、大社會」開放式教育視角,全力建好六大教學基地的經驗做法。
在黨性教育基地—全國首家黨章文化主題公園,通過原聲回放、現場講解等方式,學習我縣突出宣傳黨章,樹立黨章權威,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加深對黨的認識,更加熱愛黨、擁護黨的主題設計,體驗「形象開篇、紅色記憶、牢記誓言、黨章歷程、履行義務、保障權利、從嚴治黨、不忘初心」八個篇章的精神內涵。
在家風教育基地—全國首家黨員幹部家風教育基地,現場觀摩「四區一館」,領略優秀家風,觀看復聖茶禮表演、著漢服臨摹顏氏家訓、體驗鄉射禮,領會「百家風、儒家風、中國風」的文化內涵,學習我縣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立足區域文化和地緣優勢,精心打造黨員幹部家風教育基地,構築文化高地、搭建教育平臺、塑造家風品牌的實踐做法。
在新時代奮鬥精神教育基地—華豐鎮紅衛渠主題教育基地,參觀紅衛揚水站、主題展廳,重溫革命建設的輝煌歷史,感悟「艱苦奮鬥、堅韌不拔、團結協作、埋頭實幹」的紅衛渠精神,學習我縣將紅衛渠精神與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緊密結合,轉化為幹事創業實際行動和責任擔當的新時代奮鬥精神。
在實踐教育基地—堽城鎮辛安村,
通過現場講解、實地體驗、互動交流等多種方式,了解該村村企聯建促融合,以優質苗木花卉為核心,打造「一核五區」鄉村文旅發展路子,學習我縣突出提升創新創造創業本領,以省級以上典型示範村、鄉村振興重大項目、新舊動能轉換創新項目等為主體,打造特色亮點實踐基地的典型做法。
學經驗 解疑惑
學院黨支部書記薛興奇以《開放 融合 共享 下好鄉村人才振興「先手棋」》為題,結合寧陽實踐、寧陽案例,圍繞「辦學理念、校區布局、基地打造、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服務規範、動能轉換、取得成效」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統闡述,著重在如何樹立「開放、融合、共享」理念,整合用好各類資源,突出「關鍵詞、故事核、駐足點」打造基地,突出「專業化、特色化、針對性、實踐性」開展深度教學和規範服務等方面指明了方向、給出了思路、提出了辦法,讓學員們進一步提升了工作境界,放大了格局,激發了辦學的信心決心。
培訓結束後,棗莊市山亭區職業中專副校長呂滕對學院的成功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認可,認為學院活用共享思維,挖掘盤活現有資源,積極融入全國、通連周邊,以開放視野,建開放基地、辦開放教育的運行模式給了棗莊鄉村振興學院很多啟迪啟發,回去後,將學以致用,用創新的思維、創新的理念做好鄉村人才振興工作,希望今後在學院發展、合作辦學、共享共創等方面,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共謀學院發展大業,共同為鄉村振興貢獻新動能。
打開抖音,掃我哦
識別二維碼 了解更多
不負生活 不負生命
山東寧陽鄉村振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