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與南昌、撫州接界,南與吉安、新餘毗連,北與九江相鄰,西與萍鄉及湖南長沙市、嶽陽市交界。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唐代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詩句。宋代理學家朱熹發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地感嘆。
宜春轄1個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政府駐袁州區,其所轄的9個縣(市),無一不是歷史悠久。也正是因為此,這些縣市,在歷史上大多有過一次或多次的改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宜春下轄縣市,對應的古代名稱分別是什麼呢?哪個過去的名字最好聽。
樟樹市,地處鄱陽湖平原南緣,跨贛江中遊兩岸,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建新淦縣,治於淦陽(今樟樹市城區)。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劃出新淦縣以北地區,建清江縣。1988年10月,撤銷清江縣,設立樟樹市。 樟樹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衝,贛中工商之鬧市」之稱,浙贛鐵路穿境而過,京九鐵路橫貫東西,樟樹港與南昌、九江港並稱為贛江三大港口。
豐城,位於贛江中下遊,鄱陽湖盆地南端 。豐城於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置縣,時名富城縣,晉太康元年(280年),移治豐水西,改名豐城縣;豐城原為幹將、莫邪寶劍藏地,故又名劍邑,還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洪州窯的故鄉,擁有劍文化、瓷文化、水文化、書院文化和古建築文化等歷史文化。
高安市,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南昌市西部,高安建縣始於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取名建成,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為避太子李建成名諱,改建成為高安,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繼改名筠州;高安是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中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中國汽運大市、中國建築陶瓷產業基地、中國書法之鄉。高安市有巴夫洛生態谷景區、華林寨—上遊湖景區、元青花博物館、賈家古村等景區。
上高縣,位於江西西北部,贛江支流錦江中遊。上高於東漢始建縣,初稱上蔡縣,南唐時定名為上高縣。上高縣是贛中重要的糧食產地。上高境內農民攝影藝術興盛,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宜豐縣,位於贛西北九嶺山脈中段之南麓,狀呈菱形。宜豐縣始建於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222年—至22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新昌縣,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新昌縣升新昌州;中國佛教南禪五宗的曹洞宗、臨濟宗發祥於境內的洞山和黃檗山。宜豐境內的天寶古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宜豐縣森林覆蓋率71.9%,是中國竹子之鄉。
萬載縣,地處江西省西北邊陲,錦江上遊,峰頂山以北。萬載縣總面積1719.63平方公裡,戶籍總人口為577327人。西晉太康元年(280年),陽樂縣更名康樂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置洪州,康樂縣併入建成縣,隸屬洪州。楊吳順義元年(921年),分高安的進城、康樂、高侯、萬載四鄉置萬載縣,仍屬洪州,取萬載鄉的「萬載」二字為縣名。
靖安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市北部,西漢靖安地屬豫章郡,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豫章郡領海昏等縣,靖安地屬海昏縣。永元十六年(104年),析海昏設建昌縣,靖安地屬建昌縣。靖安縣於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建縣,靖安森林覆蓋率高達84.1%,九嶺尖海拔1794.49米,是贛西北最高峰,擁有九嶺山自然保護區、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景區。
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修河上遊,地形西寬東窄,略呈三角形狀。漢、吳、晉、南朝均屬艾地。隋,開皇九年(589年),艾入建昌縣。唐,武后長安四年(704年),析建昌置武寧縣,艾入武寧縣。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析武寧西八鄉置分寧縣,隸屬洪州。五代,仍稱分寧縣。弘治十六年(1503年),寧縣又升為寧州,屬南昌府。銅鼓縣是贛西北唯一的純客家縣,全縣80%的人口都是客家人。多種文化融合匯聚,造就了別具特色、源遠流長的客家山歌、飲食、民居、漫畫等民俗文化。
奉新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潦河水流貫境內西東,奉新縣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初屬豫章郡。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開始命名為海昏縣,是江西省最早設立縣治管理的十八縣之一。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海昏分置建昌縣。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海昏、建昌兩地,設置新吳縣,縣治在今會埠故縣,屬豫章。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縣衙由故縣遷至平川。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吳把帝位讓於唐,為避嫌,遂更新吳為奉新,表示「棄舊迎新」之意。
銅鼓天柱峰
以上,哪個名字比較好聽呢?歡迎大家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