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中國兒童中心課程標準化的總體工作安排,由事業發展部牽頭的《2019年中國兒童中心項目課程(活動)標準化指南》(初稿)(以下簡稱「標準化指南」)於6月完成,為了更加科學地推動此項工作,特別邀請內外部專家評審評議,組織召開了標準化指南研討會。
2019年6月28日,會議在中心綜合樓B樓6層會議室舉行,中心主任苑立新出席會議,王秀江、朱曉宇、潘振凱、霍雨佳、馬菁、楊彩霞、趙雅琴、高雲、周蕾蕾、餘冬雲、夏蕊、黃小春、宗麗娜等各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中心部分教師代表作為內部評審嘉賓也受邀參會。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中心主任研究員楊德軍、原北京朝陽區校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周放、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學技術館高級教師張俊菊作為特邀外部專家評審,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標準化指南研討會現場
宗麗娜首先向與會者介紹了標準化指南的工作方案、優質課程評選辦法、項目課程與活動指南等內容,從規範發展課程(活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教育教學品質、構建中心可持續發展力及推動行業課程標準化方面分別闡述此項課程標準化工作的意義,提出了搭建標準化課程框架、探索輸出新模式、建立課程IP體系與智慧財產權機制為工作核心目標,說明了項目課程(活動)標準化指南的研發是立足校外教育特性,以校內外教育和國內外教育課程標準為參考依據,以實現立德樹人、兒童健康人格、兒童參與和項目課程(活動)的深度融合為教育目標,以深度關聯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為發展連結,主張建立兒童學習成長檔案,計劃針對兒童、家庭、教師三個特定群體研發兒童成長課程體系、家庭教育課程體系、教師發展課程體系三類中心教育內容,以此逐項推進標準化工作。
事業發展部負責人宗麗娜解讀標準化指南
特邀評審專家楊德軍基於校內的課程標準對標準化指南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校外課程是校內課程的延展,而校外課程更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現階段學校課程提倡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同樣應用於校外課程,因此校外課程需要科學規範發展;第二,課程設置應當建立在培養學生21世紀全球化人才能力為核心,建議加強關注課程標準化指南的規範研究和實施過程,清晰梳理出此項工作的教育價值及目標價值;第三,構建良性的課程生態環境,有利於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下逐步實現。另外,楊德軍建議對標準化指南中的整體邏輯與部分專業術語的界定進行進一步明確。
北京教育課程研究院課程教材中心主任研究員楊德軍與會發言
特邀評審專家周放首先充分肯定了中國兒童中心課程標準化的工作意義。他提出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校內外教育融合發展的必要性。由於教師在課程建設方面缺乏經驗,教師僅有課程指南模板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建議加強教師培訓,建立教師發展平臺,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目標分層分級具體化,從而有效的完成課程標準化指南工作。
原朝陽區校外教育研究室主任(特級教師)周放與會發言
特邀評審專家張俊菊從多年親歷的教育實踐出發,描述了校外教育從最初簡單的教學活動發展到體系化的項目課程(活動)的整個轉變過程。她認為此次中心課程標準化指南具有綜合性和融合性,肯定了課程標準化指南的工作方案指導原則。張老師同時指出教師支持力度的大小及落實的程度是完成此次課程建設的關鍵。
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學技術館高級教師張俊菊與會發言
會議期間,針對中心作為國家級校外機構在教育行業中擔當什麼樣的角色、校外課程生態系統、中心現有課程的核心目標及是否優勢與不足等議題,參會人員根據對中心及本部門業務的理解,從戰略規劃的視角提出了許多寶建議與意見。
中心主任苑立新講話
會議最後,中心主任苑立新講話,對標準化指南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嘗試靈活的工作策略,採用創新的工作機制。要做好科研、實踐、培訓與交流的立體式推進,要敢於創新,採取更靈活多樣的工作方式與合作模式,最大化徵求大家意見,合力做好2019年中心課程標準化建構這項重要工作。
第二,重視校外教育改革,明確課程標準化指南的意義。現今家庭教育完全被學校教育取代,造成孩子在成長中的缺失。由於現有的教育專家與新一代的年輕家長教育理念存在分歧,比如學習方式的改變(人工智慧)。校外教育更需要標準化發展,有力的補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第三,基於學科的現狀,制定研發的標準。校內外教育都要符合科學規律,很多課程只抓住了教育特點但不符合教育的發展規律。因此構建課程標準化指南應當建立在以學科現狀的基礎上,建立符合科學規律的課程標準。
苑立新主任指出,多年來,中心在兒童校外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上始終堅持國家級的引領示範定位,但是還不夠。下一步我們應該加強中心活動的引領,要培育一批新型的校外教育課程。要區別於學校教育,培養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內容,包括情商、思維方式、注意力、關注力等。還要做好轉型升級、搭建平臺,建立中心全新的兒童校外教育網絡體系,並面向全國開展課程輸出。
此次研討會是事業發展部聯合各部門共同探索中心課程標準化建構工作的良好開端。事業發展部將在中心領導下,與中心各部門一路同行,共同致力於中心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模式的探索,共繪中心未來美好藍圖。
公眾號
cncc-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