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送溫暖」貴在用心、走心和恆心
新疆網訊(本網評論員)新年伊始,烏魯木齊就開啟了降溫降雪模式。這幾天,首府也將迎來入冬以來的最冷時段。天寒地凍,這座城市卻處處「暖流湧動」。這「暖流」,湧動著這座城市文明的溫度。
保持這座城市的溫度,要用「熱心」呵護。
老人摔倒,眾人熱情攙扶;孕婦臨盆,擁堵的車流讓出生命通道;丟失行李,計程車司機放棄營運免費送還;車輛打滑,好心人冒著嚴寒幫忙推車;環衛工人路邊清雪,商鋪老闆端出熱水相邀……
如此溫暖的情形實在不勝枚舉。你我既是那個緊急關頭無助的求援者,也轉身可以成為向他人送溫暖的奉獻者。送出溫暖,收穫愛心。這種舉手之勞的溫暖之所以讓人感動,在於它真正抵達了人們的內心,滿足了最迫切的需要,解決了最現實的難題,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保持這座城市的溫度,還需要精準的「走心」。
「送溫暖」不僅是每個人自覺的文明行動,更是黨和政府關心基層群眾和弱勢群體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的一個重要形式和優良傳統。
每逢佳節之際,各種形式的送溫暖活動陸續開展。一些地方在開展這一活動時,過於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際效果,使得一些「送溫暖」活動流於形式受到詬病。
現實中,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盡相同。特別是一些弱勢群體、困難家庭,他們中有的脫貧意願強烈,希望能夠通過發展某種產業來擺脫貧困狀況,對於他們來說,當然盼望送溫暖的禮包是技術培訓、致富渠道、項目支持;有的是家中有長期病患,期望送醫送藥、送健康送祝福。很顯然,對於這些有特別需要的人群和家庭來說,幾桶油、幾袋面和若干慰問金,固然能夠暫時改善眼前的生活,增添點節日的樂趣,但並非是他們最急需、最迫切、最想要的「溫暖」。某種意義上,節前送溫暖,也是一種特殊的扶貧,在精準上不該有區別。
保持這份城市的溫度,更要有久久為功的「恆心」。
「送溫暖」是為了真正讓人心暖起來。只有保持「恆溫」,人心才能「恆暖」。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送溫暖的實際行動,形成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效機制,才能使城市「四季如春」。
以環衛工人的待遇改善為例。從2012年至今,3.2萬個「愛心暖屋」覆蓋全市大街小巷,切實為環衛工人提供取暖、歇腳、如廁等服務保障。事實上,這只是市委、市政府從各方面對環衛工人予以關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過制度建設,環衛保潔人員的待遇水平得到切實提高,社會地位顯著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紓難解困,扎紮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送溫暖」,不僅要「送」,還要「送好」「送準」,才能讓群眾真正體會到實實在在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