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於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情況的報告
———2020年10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喬允利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受市人民政府委託,現將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義務教育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57所、在校生27.5萬人、教師1.68萬人。其中,小學200所、在校生18.6萬人、教師1.1萬人;初中57所、在校生8.9萬人、教師5751人。近年來,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2018年全市整體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驗收。
二、工作成效及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視,保障教育優先發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重要的民生事業,優先發展、重點保障。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市教育工作。市委書記、市長多次深入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調研,多次對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提出工作要求。市委政府層面召開常委會、政府常務會、教育工作推進會聽取教育工作匯報,研究出臺政策文件,統籌實施重要舉措,為義務教育優先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加大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堅持把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作為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持續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2020年,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教育經費13.19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8億元,較上年增長30.5%。並積極向自治區爭取基礎教育專項資金1.69億元,重點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和城鎮「大班額」問題。統一了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年生均公用經費統一為小學650元、初中850元,雙語授課學生在基準定額基礎上調增10%,寄宿制學校年生均公用經費增加200元,特殊教育學校年生均公用經費6000元。2020年,撥付全市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2.72億元,家庭經濟困難各類生活補助資金3470萬元,較好保障了全市中小學生的教育權利。
2.加快推進項目建設。今年,市政府預算安排5.3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用於新建十四中教學樓、內師大附屬蒙古族學校、中央民大附中呼市分校等新建改擴建項目。2020年,我市確定教育重點建設項目28個,項目建設總面積約66.6萬平方米,概算投資約39.32億元,已到位資金18.21億元,預計新增學位約2萬個。
3.提升薄弱環節能力水平。2019年按照國家、自治區的要求,我市下發《關於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規劃(2019-2020年)的通知》,全面啟動全市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2019-2020年撥付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資金2.13億元、校舍維修改造資金4963萬元、基礎教育專項資金1.17億元。這些資金重點用於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推進民族教育發展,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推進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4.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2018-2022年,我市分五年投入1.65億元,實施《呼和浩特市教育信息化項目建設方案》,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目前全市中小學寬帶接入網際網路達到100%,多媒體設備班級覆蓋率達到98%,同頻互動課堂學校覆蓋率達到86%;全市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註冊用戶總計38.6萬個,其中機構用戶406個,教師用戶3.27萬個,學生用戶35.3萬個,基本形成與國家、自治區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校園安全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校園封閉化管理率、一鍵式緊急報警率、城市中小學專職保安員配備率均達到100%。在南門外小學、綠地小學建立了「網際網路+校園安全」風險防控平臺試點。目前,該平臺已納入智慧城市建設內容,將逐步向全市各學校推開。
(三)強化保障,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市政府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環節,堅持在師德師風管理、教師隊伍優化、教師待遇落實等方面持續用力。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從今年9月底開始,利用三個月左右時間,在全市各中小學校教師中開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教育活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通過開展集中學習、深入研討、對照檢查、師德承諾、評價運用等多種方式,引導廣大教師始終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爭做「四有」好老師,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2.優化教師隊伍結構。2020年,為全市中小學增加編制2760名,其中市直屬學校增加559名,市四區所屬學校、金川學校增加512名,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借用的1689名事業編制調整為中小學教職工編制。今年,全市公開招聘教師1004名,其中,引進人才215名,公開招聘578名,招聘免費師範生116名、特崗教師95名。新教師的加入,進一步優化了我市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專任教師中40歲以下的教師佔57.4%,本科學歷佔77.2%,研究生學歷佔8.3%。
3.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從2019年起,全市班主任津貼增加到小學每月800元,中學每月1200元;鄉村教師增加生活補貼,每人每年1萬元;中小學教師增加績效工資,每人每年3600元。同時,全市建立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平均工資的動態調整長效機制。2020年為市直屬學校義務教育教師每人年均增加績效工資2436元;為市直屬學校增加課後服務及寄宿制學校早晚自習績效工資,共計369萬元,進一步提高教師工資待遇,調動了教師工作積極性。
4.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深入實施《呼和浩特市第二輪「名師工程」實施方案(2019-2021)》,利用三年時間,在全市培養首席教師100名、學科帶頭人500名、教學能手1000名,完善全方位、多層次教師培訓和發展體系,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組織開展全市「優秀青年校長專業化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舉辦第二屆全市領航校長培訓班,400多位校長參加培訓,為高素質、專業化的校長隊伍梯隊建設奠定基礎。
(四)深化改革,著力促進教育公平
1.穩步推進招生制度改革。今年我市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陽光招生」「陽光分班」工作。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實行就近劃片入學,初中以區為單位實行電腦派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同步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嚴禁「掐尖招生」。通過開展公辦、民辦初中學校同步電腦派位和隨機錄取,最大程度實現了生源均衡分配。今年,公辦初中第一志願錄取率是我市實施電腦派位入學22年來最高的一年,達到79%,較2019年提高10個百分點。同時,今年我市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49425人全部參加了電腦搖號「陽光分班」,共計分班1053個。群眾反映強烈的「掐尖招生」「擇校熱」「擇班熱」等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教育生態進一步好轉。
2.積極穩妥推進集團化辦學。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共有教育集團40個,其中市四區義務教育階段已形成教育集團25個,涉及學校65所;五個旗縣義務教育階段形成教育集團15個,涉及學校32所。通過聯盟辦學、集團化辦學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了「強校帶弱校、強校帶新校、城校帶農校」的教育布局,加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力度,讓學生享受更加優質公平的教育。
3.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入學。我市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公辦學校解決為主」的原則,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接納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共計9.8萬人(小學6.6萬人、初中3.2萬人),佔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35.6%。城區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佔在校生總數的45%。市區內所有中小學校接收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基本實現「零門檻」。
(五)全面育人,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1.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按照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文件精神,不斷完善我市各級各類評價體系,包括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考慮中小學不同學段特點,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分類分層研究教育評價改革措施,充分發揮評價體系指揮棒的作用,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堅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狠抓《中小學教學常規》的貫徹落實。各校在保證國家、地方義務教育課程開齊開足的基礎上,學校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積極開設具有學校特點的校本課程。通過舉辦「名師示範課」「同課異構」「送教下鄉」等形式的教研活動,引領學校因地制宜構建高效課堂。積極倡導科研興教、科研興校,開展微型科研課題研究,近年來申報各級教科研部門立項課題近1100個。
3.加強思政教育。我市嚴格落實國家思政教育的課程標準,不斷加強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少年兒童心中,使廣大學生樹牢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2019年,我市按照要求,將中考《道德與法治》科目的考試分值由30分調整為60分,通過分值比例的提高,加強學校、學生、家長對思政課的重視。
4.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落實「教體融合」的新思路,每天保證陽光體育活動一小時,我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合格率達到85%以上。以自治區「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依託,各學校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組織開展相適應的勞動實踐、藝術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心靈美、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的新時代青少年。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廣大群眾對教育的新期盼、新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是義務教育發展還不均衡。縣域、城鄉、校際間發展仍然不均衡,「大班額」「大校額」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優質學校入學壓力較大。近年來,我市通過集團化辦學、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不斷擴大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供給,但「擇校熱」「上好學難」等問題依然存在,部分「熱門」學校學位緊張,一些學校甚至不得不把功能室改建成教室,而其他一些薄弱學校卻招生不足、班額不滿,顯現出「冷熱不均」「兩極分化」的現象。同時,根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各項指標要求,我市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和生均運動場館面積嚴重不足,軟硬體建設都需要提檔升級,2030年前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還很艱巨。
二是學校布局規劃建設相對滯後。隨著城區面積的擴大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學校建設速度未能跟上學生人數的增長,學校布局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呈現出中心城區優質資源多,二環沿線優質資源少,城市西北方向學校學位相對充足,東南方向學校布點少等特點。特別是如意開發區、金橋開發區、金川開發區等區域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嚴重短缺,無法滿足適齡兒童相對就近入學的需求。
三是教育信息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設從全區建設情況來看處於中等水平,與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建設目標和《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範(試行)》要求差距較大,需加大力度推進。
四、下一步工作舉措
(一)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強化教育經費預算管理,在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過程中,把教育支出放在優先位置,充分考慮教育發展實際需求,加大規劃新建中小學的力度,著力擴大我市教育優質資源。同時通過集團化、學區制、聯盟制等方式擴大現有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二)進一步優化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優化學校布局結構,做好城區新建中小學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配套的中小學與新建的居民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對照國家標準,在硬體建設上達標。對個別農村薄弱學校,在改造基礎設施、優化校園環境、更新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促進教育教學資源均衡配置。
(三)推動教師管理制度改革。開展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進一步強化教育部門對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統籌管理的職能,落實學校用人自主權。完善中小學教師崗位設置辦法,實行動態管理,逐步解決職稱評定難的問題。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學校按崗聘人、教師合理有序流動的用人機制,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增強教師隊伍內在活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快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步伐,儘快在全市各中小學校建成設施完備、功能齊全、運行高效、應用廣泛的教育信息化網絡,開發豐富優質數位化課程教學資源,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五)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辦出水平,建立健全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引導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開展教育,引導社會按照正確的教育觀念評價教育和學校。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各級政府的重大責任,市政府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弱項,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優質均衡教育。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責任編輯: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