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其實幾年前已經承認中國的高考成績,前幾天在官宣中重新提到的「入門資格」,包括高考成績要達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申請專業的語言要求通常情況下雅思要求7分等條件。這已經不是第一所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的國外名校。
與此相對,對於英語學習,國內有人認為,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裡,有18.13%時間花在了英語學習上,偏偏很多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工作根本與英語無關」,建議中小學生的英語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也有人認為高考要進一步改革,比如打破「唯分數論」,由學校自主制定招生標準,或者將高中平時成績納入高考成績。
先談論英語學習的作用。國家要對外開放,要面對世界,理解世界的動向,學生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很有必要。目前,英語是國際上通行語言的之一,學習英語對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有好處的事情:孩子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世界的變化是越來越快的,我們的孩子在與國外交流時怎麼辦?
如果在交流的時候,把彼此語言溝通依付給翻譯軟體,這是不現實的想法:軟體不能替代人腦,不能通過言語的腔調感知出對方的心情、感情變化,更何況一些科研領域還有世界先進的資料需要掌握和查閱。除非家長認定自己的孩子甘願龜縮在角落裡張望世界的變化。
那麼,英語變成選修課又會怎樣?答案很簡單:很多孩子會放棄英語的學習,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不相信,可以看一下高考選科的現實情況,有多少孩子拋棄物理,同樣會印證英語實行選修後的結果。
再談「唯分數論」。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理性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功利化傾向,唯成績、唯分數確實不易於孩子的成長,扼殺了學生創造力,但是,像西方大學一樣自主制定招生標準,貿然高考改革,或者直接將高中平時成績納入高考成績,會不會助長招生背後的「貓膩」?如何保障學生平時成績的公平性和操作過程的公正性?
事實上,從西方大學招生的反饋信息上看,雖然他們認為中國的高中學習是灌輸式教學,學生欠缺批判性思維能力,但也不得不認可中國高考的優勢作用。有消息報導,美國舊金山大學的校長表示,中國高考能夠評價一個學生是否熟練掌握一個特定知識體系時具備優勢,評估學生「是否具備刻苦學習並堅持到底的品質」。
紐約大學一名招生工作人員認為,中國高考評估與美國考試具有「不同的能力」,其中包括對學生自律能力的驗證,「經歷過高考的中國學生學術能力非常非常好。」一些人認為用處不大的英語,認為要改變的高考,卻是國外名校入校的必備申請資格。
新罕布夏大學是全美第六安全的校園,在彭博商業周刊的「最佳公立商學院」中排名38,留學申請的要求是:「除了高考,中國高中畢業生還需要進行面對面訪談,提交在線英語水平測試成績,以替代託福或雅思,另外,還需要學生提供他們的高中成績單。」
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是路易斯安那州最好的大學,學校是美國證券交易所的領頭羊,獎學金十分豐厚,每年有大約92%的學生能夠獲得獎學金。在去年表示,他們將單獨使用高考分數來錄取中國學生,雖然學生不再需要參加SAT或ACT考試或託福考試的成績,但中國學生必須從10月開始完成為期八周的英語課程。
不要詬病我們的英語和高考,即使有一些人看來,眼前或許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用一些國外名校領導者的眼光來看,「在高考取得高分的學生不僅是中國最好的學生,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高考是選拔人才的好方法,考試成績高,證明他具備良好的基礎知識,還擁有堅持不懈、耐心、抗壓和勇於競爭的能力。他們都是非常有才華的學生。」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