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離集燒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傳說中的符離集燒雞。
1984年,江蘇徐州考古發掘漢墓,在楚王劉戊之墓的庖廚間,出土文物有銅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鐵釜、陶甑等炊煮器具。
據說在庖廚間保存有楚王屬相的貢奉物品符離雞,符離雞盛放在陶盆內,上有泥封,並蓋有\\\"符離丞印\\\"的封記,雞骨基本保存完好。據考古專家鑑定和推斷,是古符離縣貢雞。這一發現證明符離雞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張開仕進貢符離集滷雞,乾隆帝品嘗後稱讚不已。
從此,符離集燒雞應運而生。
1956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食品展銷會上,符離集燒雞以其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名列前茅,受到歡迎。
1959年被推選到北京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2004年10月,《符離集燒雞》安徽省地方標準發布實施;
2005年7月18日申報了符離集燒雞原產地域保護並取得成功,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2006年5月11日,國家標準化協會九位專家一致通過符離集燒雞國家標準,使符離集燒雞有了"國標";
2008年,符離集燒雞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 原 料
1、符離集燒雞的雞種是淮北麻雞。
2、雞源選自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固鎮縣及江蘇省銅山縣南部地區散養的淮北麻雞。料雞選用經檢驗檢疫合格當年或隔年的成年健能活雞。
(二) 作 料
傳統配方規定的作料必須齊全,且為正品。滷製符離集燒雞應用業內傳承循環使用的燒雞老湯。湯汁鬱香味濃,呈棗紅色且透明。
(三) 工 藝
工藝有講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原汁老滷,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我們都毫不含糊。符離集燒雞選用生長周期在120-200天的土麻雞 ,採用傳統技藝,輔以天然香辛料 ,文火煨燉,慢滷入味,五香濃鬱,回味悠長。
(四) 質 量 特 色
呈橢圓形,肉質細嫩勁道,爛且脫骨連絲。整雞色澤鮮豔,鹹淡適中,鬱香鮮美,味道獨特,食有餘香。
符離集燒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符離集燒雞傳承至今已有二千餘年。因產於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北30裡,位於京滬鐵路大動脈上的符離鎮而得名「符離集燒雞」。歷經幾十代燒雞藝人艱辛的經營與發展,符離集燒雞至今已由地方名產成為中華美食中一枝奇葩,被列入我國名餚之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