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期間,我常常與車隊的司機師傅探討關於行車安全的問題,當問起他們都是怎麼規避安全隱患時,師傅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都是他們在長期行車過程當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關於貨車安全駕駛,一直都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無論是對於運輸行業,又或者對於組成運輸行業的每一個駕駛員來說,「安全」是高於一切的命題,如果安全不能得到保證,那麼運費再高,政策再好,對於我們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我問到司機師傅們自己的安全行車經驗時,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保持清醒」,絕對不能疲勞駕駛,但問起他們是否有過疲勞駕駛經歷時,得到的回答讓我笑噴,他們既知道最危險的是疲勞駕駛,而最經常做的事情恰恰就是疲勞駕駛。
這一點我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運輸行業環境下,貸款門檻特別低,人人貸款買車,買了車就得月月還貸款,可運費還卡的緊,這就導致一不小心入了坑的司機師傅只能咬著牙瞪著眼拼命趕趟數。
其次回答最多的是「保持安全行車距離」,當我問到標載情況下在高速行駛時,安全距離大概需要多少?回答又不盡相同,有說50米足夠、有說需要100米、有的說需要看天氣、還有的人說看自己駕駛狀態。
我瞬間覺得,我這麼問,是永遠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的,關於「防禦性駕駛」我想所以司機師傅應該都聽過,但是防禦駕駛中,我認為最為關鍵的,不是安全行車距離多少米,也不是你當時的駕駛狀態是怎麼樣的,而是要綜合考慮。
比如有人認為安全行車距離是100米,那麼你所拉的貨物重量不同,制動距離也會不同,如果有人拉了超載,那麼100米的反應距離就可能不太夠了,再加上還有司機駕駛狀態,路況條件等等因素,所以安全行車,不能認死理,我們要根據自身狀態,在自己心中建立一個時間概念。
所以,安全行車不能論米,而是要論秒!
目前比較公認的安全反應時間是3-5秒,當然這只是一個平均值,也就是說,不論你拉多重的貨,跑多塊的速度,又或者你的駕駛狀態是否良好,安全意識要時時刻刻在自己心中。
按照100KM/小時的車速來說,3-5秒的安全時間,大概是距離85-140米,可以根據自身狀態適當調整,這樣的話,即使遇到突發狀況,一般人有這個反應時間,已經足夠處理大部分的安全隱患了。
有人可能會問,怎樣把握這個時間?在行車過程當中,自己要根據自己的車速,將車窗外的某個物體當成參照物,當你由遠及近的時候,心裡默算一下大概用了多少秒就可以了,這樣的話,就能做到車速和反應時間心中有數了。
所以,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可能有人會說,只要留開距離,立刻就有小車插進來,這樣難道自己還要再次和小車拉開嗎。
其實,小車一般插進來後就會找機會繼續超出去,如果它長時間跟車,那麼就要適當和小車再次拉開距離,為了自己的安全著想,切不可意氣用事 。
你認為這樣的方式正確嗎?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安全駕駛經驗,不要吝嗇,分享給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