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 看校訓 選大學

2021-03-01 中國國家歷史

高考,是每個高三黨都要面對的一關,誰都想如願考上自己心儀的高校。在高考結束後,考生接下來就要根據成績填報志願了,在入校之前,「你的大學」的校訓先了解一下,到時候說不定能夠在同學們面前炫耀一番。

如果單純從詞義溯源的話,「校訓」是源自歐美、傳自東瀛的舶來品。19世紀末,西風東漸,以日本為中介,中國從西方大量引進歐美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論、制度等,源於西方的「校訓」概念就是彼時傳入中國的。「校訓」源於西方教會大學中「MOTTO」一詞,日語中稱為「こうくん」,漢譯為「校訓」二字,系一個從日語回歸到漢字的借詞。

中國古代沒有西方大學那樣的高等教育機構,但是有各種書院,其性質與歐美的大學有共通和相似之處,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書院都有自己辦學宗旨的揭示,與今天的大學校訓名異實同。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9年),朱熹到嶽麓書院拜訪張栻,親書「忠孝廉潔」四字於講堂,可以看做嶽麓書院的校訓。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朱熹為白鹿洞書院撰寫了《白鹿洞書院學規》(又稱《白鹿洞書院揭示》,對學生提出了「為學、修身、處事、接物」等方面的要求,對後世影響深遠,雖無校訓之名,卻有校訓之實。明代無錫的東林書院,對學生有「依德之行、庸言之謹」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校訓。

 嶽麓書院正門。圖源:古建中國

毋庸諱言,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源頭均來自於西方。著名教育家、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說「今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這種移植不是由古至今的縱向移植,而是由西方至東方的橫向移植,大至院系設置、教育體系、學科分類,小至畢業典禮、校服、校徽、校歌等都是舶來品,「校訓」也是其中之一。

 

校訓源於西方,歐美大學校訓源自《聖經》的為多,圖為牛津大學校徽,上有拉丁文校訓Dominvs Illvminatio Mea,漢譯為「上帝是我的光明」。圖源:百度百科

近現代中國早期高校中,由歐美基督教機構贊助的教會大學資金雄厚、師資力量強,辦學質量很高,像是1949年之前的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齊魯大學等都是教會大學,校訓制度就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等教會大學引入中國的。

1905年,設在上海的聖約翰書院更名為上海聖約翰大學,在更名的同時,將「 Light & Truth」(光與真理)確定為該校的校訓。

 

聖約翰大學校徽。圖源:網絡

教會大學的校訓絕大部分都來源於《聖經》,但是在翻譯為中文的時候,有意識地向中國古代典籍靠近,以此拉近與中國知識界的心理距離。同為教會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的東吳大學,從《聖經·以弗所書》中選取了「Unto a full Grown Man」作為校訓,但是在譯為中文的時候沒有採用《聖經》譯文「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而是選用《菜根譚》的語句,譯為「法古今完人」,一下就與中國傳統文化接軌了。

左為原東吳大學校門,右為在東吳大學舊址上辦學的蘇州大學,原先英文「Unto a full Grown Man」改為漢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金陵女子大學將源於《聖經·約翰書》的校訓「Abundant Life」,譯為來源於《尚書·大禹謨》的「厚生」;華南女子大學將校訓「saved for Service」譯為「受當施」都是這種意圖的體現。相比之下,當時水平最高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將校訓「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翻譯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雖然很明確、直白,但是少了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1895年,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北洋大學在天津成立,揭開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教育的序幕,但北洋大學成立之初並無校訓,直到1914年,在趙天麟任校長時才正式提出校訓——「實事求是」。

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自辦大學

同年11月5日,梁啓超到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做題為《君子》的演講, 在演講中,梁啓超引《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句,給人留下深刻影響,時任校長周詒春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確定為清華校訓。

 

20世紀上半期是新、舊兩種傳統、文化相互激發、交流、碰撞的時期,體現在校訓上,既有民主、科學等現代思潮的影響,更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跡。校訓大都從四書五經等典籍中選取,形式一般為偶句、對仗,在遣詞用字上,「勤、敬、誠、樸、儉、德、公、信」等傳統道德範疇用字較多,有的直接選取古籍中的成句。

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東南大學校訓 : 止於至善。

中央大學校訓誠、樸、雄、偉。

金陵大學校訓真、誠、勤、仁。

廣西大學校訓君武崇德,勤懇樸誠。

輔仁大學校訓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輔仁本是教會大學,校訓不從《聖經》而從《論語》中選取,可見教會大會也在逐漸向中國傳統文化靠攏。

1938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出訓令,全國各校一律以「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校訓,以行政命令將全國各級各類學校訓強制統一,但是由於此時全面抗戰已經爆發,該命令在各地貫徹執行的程度不一,許多學校並未遵從,或者沿用以前的校訓,或者根據情況重新制定。

抗戰爆發後,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輾轉西遷,最終在雲南昆明落腳,組建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於1938年確定校訓為「剛毅堅卓」展示了廣大學子堅持抗戰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艱苦條件下弦歌不輟的進取精神。

西南聯大創造了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奇蹟

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幾所內遷的高校自北平遷往陝南,組建了國立西北聯大,西北聯大將「公誠勤樸」定為校訓。被譽為「東方劍橋」的浙江大學師生在校長竺可楨率領下從浙江西遷貴州,克服重重困難繼續辦學,竺可楨校長擬定「求是」為浙大校訓,寄予了浙大全體師生追求真理、百折不回的頑強意志和堅定決心。

1938年8月,毛澤東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題寫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為抗大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抗大四組、八字的校訓風格對當時及後來影響很大,根據地內其他學校紛紛模仿這種形式制定了自己的校訓,如陝北公學確定校訓為「忠誠、團結、緊張、活潑」,華北大學的校訓為「忠誠、團結、樸實、虛心」,魯迅藝術學院校訓為「緊張、嚴肅、刻苦、虛心」,這些校訓從形式到內容都非常接近和相似,以政治激勵為主,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後政治激勵式校訓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四、五十年間,大學的校訓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有非常濃重的模仿抗大校訓的痕跡,從形式上看,以「二言八字」為主,從內容上看,都是「革命、團結、奮鬥、刻苦、拼搏、勤奮、學習」等激勵式詞語的不同排列組合,呈現單一化、雷同式的特點,乏善可陳。

直到20世紀九十年代,許多高校特別是1949年之前就建立的高校紛紛摒棄了「二言八字」的政治激勵式校訓,重新恢復早期制定的校訓。如1994年中山大學重新恢復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1995年復旦大學重新恢復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同年暨南大學也恢復了「忠信篤敬」的校訓,2002年東南大學恢復了「止於至善」的老校訓。

暨南大學校訓

伴隨著百年老校紛紛恢復原有的校訓,一些高校尤其是合併組建後的高校也對原有的校訓進行修改,不再拘泥於「二言八字」的政治激勵式校訓,內容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彰顯時代特色和自身特點。

武漢大學三十年代就確立了「自強弘毅」的校訓,1993年,武漢大學將校訓修改為「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內涵更為豐富。北京師範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師範大學,在1923年就制定了「誠實、勇敢、勤勉、友愛」的校訓,1997年啟用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新校訓,更加突出師範院校的特點。

 

1998年,雲南大學將原有的校訓「會澤百家、致公天下」改為「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創一等事業」,看似不如以前厚重,但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人格養成,更有指導意義。

2000年,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四川大學後,四川大學將原校訓「精韌不怠、日進有功」改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更顯開放氣質和廣闊胸襟。2002年5月,山東大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定為校訓,彰顯了齊魯大地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精神內涵。在諸多校訓中,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不做假帳」不僅簡單明了,而且意味深長、發人深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京虎踞龍盤、民國舊都,人文薈萃、高校密集。今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三所高校同源同宗,都可以溯源到1902年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另外,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是原來金陵大學的舊址,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是原來金陵女大的校址,由此兩所大學又與歷史上兩所教會大學有了聯繫。

 

1906年三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後,當時學堂監督李瑞清提出校訓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改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江謙制定了「誠」的校訓。1923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併入以它的專修科為基礎組建的東南大學,郭秉文校長提出「止於至善」的校訓。1928年,江蘇境內九所國立高校合併組建江蘇大學,後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羅家倫校長確定了「誠、樸、雄、偉」的校訓。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是昔日金陵大學的校園

金陵大學是當時全國教會大學中第一個在國民政府教育部立案的教會大學,1942年2月,時任校長陳光裕將「真、誠、勤、仁」定為金陵大學教訓。

1949年,南京解放後,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2002年,在南京大學建校百年之際,將校訓從中大時期的「誠樸雄偉」擴展為「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凝練了該校幾個時期校訓的精華。同年,南京師範大學正式提出了「正德厚生、篤學敏行」的校訓。其中「正德厚生」典出《尚書·大禹謨》,是對百年前金陵女子大學「厚生」校訓的繼承和發揚,更加強調人倫道德、人文關懷和篤學敏行。

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是昔日金陵女大的校園

有人會問,清華、南開、復旦、浙大、南大等名校的校訓都說了,怎麼沒有說說北京大學的校訓啊?實話告訴你,北大從來沒有正式確立過校訓(參見2003年2月12日《中華讀書報》刊登的金開誠《漫話校訓》一文)。

校訓是學校的「名片」,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反映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累,是一所學校最佳的形象代言。現在,你還記得你的母校的校訓嗎?

(文中配圖能查到原始出處的已經標註,部分圖片未查到原始出處,如有侵犯圖片版權所有人權利行為,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資料:

《中國學校校訓研究》,王彩霞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

《中國教會大學史》,傑西·格·盧茨著,曾鉅生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版;

《文化傳播與教會大學》,章開沅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漫話校訓》,金開誠,中華讀書報2003年2月12日;

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官網。

相關焦點

  • 想了解大學的精神,就要看大學的校訓---中國名校校訓
    想了解大學的精神,就要看大學的校訓,話是這麼說,可是看完這些校訓,我有點蒙,感覺大都相似,人大和天大竟然都用「實事求是」,中山大學比北大多兩個字,自強不息多次出現,果毅勇毅弘毅來回比拼,求實創新用的都吐了,大家是真沒創意呀,不會是互相參考著抄襲的吧
  • 臺灣為何沒有大量雷同的大學校訓
    高考馬上開始,考生們的下一個焦點就該是大學了。報考大學,看看校訓,還是很重要的。中國內地大學的校訓,真的是很有意思校訓的由來及其內涵校訓原本一個由日本引進的舶來詞。最早對 「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 《中華百科辭典》:「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 西南大學校訓及其含義:含弘光大 繼往開來
    西南大學校訓及其含義:含弘光大 繼往開來 校訓沒有任何人執行考試、考察、判分、評選,但是每位師生,都生活在自己前後左右無數人的、雪亮公平的眼睛中。新東方網高考網特別整理中國211大學校訓及其含義大全,希望給準備高考志願填報的考生和家長們,最大程度了解這所大學,提供更好的幫助!   本文內容為《西南大學校訓及其含義:含弘光大 繼往開來》。
  • 好的大學有什麼?看看校訓校風,復旦教授:社會關懷和天下關懷
    睜大你的眼睛高考之後是志願,各大高校八仙過海,各類大學排行榜也紛紛祭出。然而,大學排名、大學學科實力、就業情況等指標固然要看,可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要想選好將陪伴你四年乃至10年的學校,最重要的,我們一定要關注體現這所大學獨特底蘊的校風到底是什麼。
  • 此人高考數學0分,但「五四運動」名詞是他提的,南京大學校訓也是他...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關於高考,王老溼覺得這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羅家倫。羅家倫出生於1897年12月21日,浙江省紹興市柯橋人,字志希,所以後人也稱其為羅志希。1917年夏天,北京大學在上海招生,在閱卷中,胡適看到一名考生寫的作文,十分激動,立即找到主持招生會議的校長蔡元培說: 「我看了一篇作文,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錄取這名有才華的考生。」蔡元培很興奮,他知道,胡適作為留美回國的,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教授,但學富五車,能讓他如此激動和興奮,這文章一定是寫的非常好。拿來一看,果然文採出眾。
  • 國內大學校訓:八字校訓最多,「學」和「德」兩個字最受歡迎
    大學校訓常見組合「我行!我能!」(瀋陽城市學院校訓),不知道是不是借鑑了2007年的高考作文題《我能》,反正就是能行!「與中原一同崛起」(鄭州師範學院校訓)這麼大氣磅礴的校訓這麼重的擔子落在了鄭州師院身上,而省內最強校鄭州大學的校訓則是「明時風,達治體,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厲奮進,竭忠盡智,扶危邦,振貧民」,是不是中間得換好幾次氣,聽說大多數鄭州大學學生畢業連校訓都記不住,後來傳聞鄭大校訓改成「求是擔當」,但是在官網介紹中校訓一欄還是空白。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關於「211工程」高校校訓的分析與...
    校齡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訓中「新」字出現的頻率為25%,改革開放後成立的高校對「新」的重視程度又有提升。   ⒊自身特色   研究發現,大學自身的學科傾向、師資配備與該高校校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繫。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
    從秦漢儒學到唐宋書院,類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國歷代教育機構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智慧,諸如此類形式工整、寓意深遠的文句漸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標示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漸形成大學校訓。19世紀末中國出現第一批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訓成為每所大學應有必有的育人之綱。
  • 中外大學名校校訓
    2017年高考即將來臨,高考結束後就要開始報考大學了。你夢想的大學是哪所呢?      大學的校訓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其精神風貌,小編整理了中外大學名校校訓,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大學在裡面。(註:大學排名不分先後)1.
  • 校訓對我的影響重慶工商大學 張瑩
    我特意在網上搜索了中國各所大學的校訓,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是「四詞八字」口號式的,讀起來甚是朗朗上口,而且不少大學的校訓基本一致,關鍵詞就是幾個:品德,團結,創新,勤奮。校訓,《辭海》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 翻譯視角下的中美大學校訓
    不到一百天的高考過後,又一群高三黨即將邁入大學和全新的人生旅程。
  • 各大學醍醐灌頂的百年校訓,看一遍激勵一遍,名校的靈魂和風骨!
    咱們的同學們在初高中期間努力的學習,就是為了能夠在高考中考一個好分數,這樣才能選擇自己滿意的大學和專業,我國知名的大學有很多,每一所大學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校訓,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百年名校的訓言,激勵著一代代人走向成功,
  • 大學校徽校訓之黑龍江大學!
    其實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國旗,國歌,以及國徽,因為這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以及國家的榮譽,更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這些標準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個人所在的學校都有每個學校的校徽,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歷史存在,也有不同的故事發生,那麼讓我們來介紹一下黑龍江大學的校徽以及校訓到底有什麼歷史意義吧
  • 大學校訓存在的意義何在?
    校訓像一面鏡子,它之於學生的記憶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   近日,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的調查顯示,六成大學生對校訓「不感冒」,甚至有在校老師工作七年竟不知校訓。另外,一些大學學風浮躁,「博學」、「厚德」、「團結」、「創新」等等,聽到的儘是口號,在大學生看來,很難體現出校訓的精神追求和堅定信仰,更多的是形式主義的「假、大、空」。很多情況下,是為了「標配」而生憋出一個校訓:或是到古老的經典裡去找;或是一個人的題詞就變成了一所大學的校訓;或發出「徵文啟事」,由領導憑其偏好打鉤。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不過這都不算什麼,各大高校最容易重複當屬校訓,估計你一定想不到。有這樣一張圖片,或許會讓大家非常吃驚,為什麼有這麼多高校校訓重複,其實這僅僅是統計了900多所大學後得出的結論。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中國有近80%的大學校訓選擇了8個字,而八字校訓最常見的組合為XX, XX, XX, XX或XXXX, XXXX,畢竟這樣的組合會讓校訓更加工整、對仗、朗朗上口。此外,受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古籍文獻中有太多絕佳的成語或詞彙,其中的一些詞彙非常適合用於校訓,比如:博學、厚德、篤行、求實、創新等等。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其實這僅僅是統計了900多所大學後得出的結論。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中國有近80%的大學校訓選擇了8個字,而八字校訓最常見的組合為XX, XX, XX, XX或XXXX, XXXX,畢竟這樣的組合會讓校訓更加工整、對仗、朗朗上口。
  • 「自我介紹」是一扇窗:看名牌大學校訓,品名牌大學底蘊。
    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和天津大學的校訓都是四個字:實事求是;浙江大學:求是創新。西安交通大學:果毅力行,精勤求學,忠恕任事,敦篤勵志。(2)提倡一種精神、表示一種追求、強調一種風氣,這是校訓的作用。這種精神、這種追求、這種風氣既有道德修養的內容,也有學術追求方面的內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和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體現得最為明顯。
  • 高考結束後之——《大學專業怎麼選!》
    大學專業如何選 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看今日話題《大學專業如何選》。「高考」是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之後作為新中國每一年的頭等大事,也是每一位寒窗苦讀十二年學子,和每一位家長的頭等大事,在這裡先向每一位為了高考而努力的人說,你們辛苦了。
  •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中國大學的校訓既然受西方校訓的影響而產生,因而存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和屬性,且不說民國時期的新教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聖約翰大學等,要麼直接借鑑了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校訓的內容與形式,要麼思想源於《聖經》,更重要的是中西方大學的校訓都具有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性、導向性,把校訓懸於校門、禮堂等重要位置,甚至標識在校徽之中。
  • 中國大學最「貼切」的校訓與最「萌」的校訓
    1898年,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時,曾將「為之則易,不為則難」作為校訓。在上海,幾乎誕生於相同時代背景下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也將「求實學、務實業」作為辦學宗旨。觀察人士發現,令幾代中國青年難忘的那些校訓箴言,皆與時代脈搏呼應,始終關照現實。起於抗戰烽火之中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將校訓明定為「剛毅堅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