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既應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校方針,也應是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體現。然而不少人寒窗苦讀數載,卻沒有記住母校的校訓。究其原因,普遍存在的校訓同質化、標語化傾向難辭其咎。設立校訓要走心,踐行校訓要誠心,要讓校訓真正成為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成為學校之魂。
資料圖:清華大學校訓
校訓對我的影響
重慶工商大學 張瑩
「厚德博學,求是創新」,是高中母校的校訓。「厚德」語出《周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博學」語出《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創新」語出《尚書》:「日日新,苟日新。」雖然畢業好久,但校訓我一直深記。
記得高中有一次語文考試,其中一道題就是要求默寫校訓,當時不會。過後一查,感覺耳目一新,很有意思,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忘記過。雖然這都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可每當和高中同學談起校訓,就會想起當初的默寫題。學校通過這種方法,無非就是想讓我們記住校訓,並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如今臨近大學畢業,就業、結婚生子就擺在眼前。有一次和室友閒聊,以後給自己的孩子取什麼名字,我當時不假思索地說:「男孩子取名『博瀚』,女孩子取名『博雅』。我希望孩子成為博學之士,男孩子有一個寬廣的胸懷,像浩瀚的宇宙一樣,女孩子長成一個有魅力優雅的女人。」這就是母校校訓對我的影響。
校訓都是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我國學校眾多,每個學校都有校訓,再者為了方便學生記憶,都要用簡短的語彙表達,因此同質化也許是難免的。但校訓具有專屬性,只面對本校師生,因此沒必要過多關注別校的校訓。雖然校訓同質化、標語化明顯,但我認為無傷大雅,只要能入耳入心,鼓勵學生進步,促使他們優秀,這就可以了。
創新理念表達方式
江西 汪芳
我們學校的校訓是:崇德尚學,陶冶成器。因為學校是我國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學校,校訓與學校特色辦學理念很契合,所以贏得了不少稱讚。可能自己不是一名好學生,對於這種有特色的校訓都很難記住,更不用說有些學校那種從書上摘來的經典句子了。現在很多學校有自己的校歌,其實這種方式還是不錯的,畢竟一首歌更容易讓人記憶深刻些,而且歌曲唱出來也更有氣勢。我特別羨慕有些學校有校歌,覺得從學生自己的嘴裡唱出來是件頂自豪的事。所以,或許校訓也可以試試創新,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理念。
不應標語化、同質化
吉林建築大學 車豔淼
我在吉林建築大學讀大一,我們學校的校訓是:「不管遇到什麼障礙,我都要朝著我的目標前進。」這是一個很樸實的校訓,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但確實讓我們牢記在心。
我特意在網上搜索了中國各所大學的校訓,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是「四詞八字」口號式的,讀起來甚是朗朗上口,而且不少大學的校訓基本一致,關鍵詞就是幾個:品德,團結,創新,勤奮。
校訓,《辭海》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現在校訓越來越同質化、標語化,很難讓人產生共鳴,失去了激勵、勉勸師生的作用。不少學生在學校數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學校的校訓是什麼。這樣的校訓,大概只能說聊勝於無吧。
過來人語
我的那些校訓
山西朔州市應縣二中 於立勝
幾十年來,校訓一直陪伴著我。
記得小學時的校訓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從入學到畢業,我沒有和一個同學打過架、吵過嘴。我們一起到校,一起學習,一起活動,同時放學。我們一至四年級在一個大教室的兩條炕上學習,一、三年級學生坐東邊的一條炕,二、四年級的學生坐西邊的一條炕。農村學校雖是複式教學,但相互影響也不太大。同學們大多比較努力,聽老師的話,多數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體育課上,我們全班一起玩丟手絹之類的遊戲。下學後,相對就有些封建,男女像不認識一般。我們男生在一塊玩「跑馬城」「老鷹抓小雞」「點羊窩」「彈杏核」「彈珠珠」「遛錢兒」等;女生在一塊玩「踢毽子」「抓籽兒」「跳皮筋」「跳房子」,人多了也玩「老鷹抓小雞」。大家玩得很快樂、很開心,一直玩到天黑,大人吆喝吃飯,才戀戀不捨地走開。臨回還丟下一句:「各回各家,各尋各媽,明天再耍得一搭(一塊的意思)。」
升入中學,校訓變成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儘管在學校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因趕上「知識分子到農村去」的社會大潮,我們畢業後背上行囊,毫無怨言地愉快返鄉,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去了。
恢復高考制度,我有幸考入了師範學校。此刻,校訓又變成「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了。從此,我堅定了決心,終身奉獻於教育事業。現在,我已在教育戰線工作了36年,恪盡職守,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參加工作後,我校的校訓是:「不求個個升學,但願人人成才。」我個人認為這既切合本校實際,又對學生有鼓勵作用。因為我校招的是「二類苗」,想多考也不合實情,但又不能不迎合應試教育。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我們理解,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人人成為有用之才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校訓是辦學理念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寫照,它激勵我們進步,陪伴我們成長成熟。
老師觀點
校訓變了
江蘇省常州市 周二中
我是1995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的。記得剛入學時,學校發的筆記本、校徽、襯衫、被單等上面都印有「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字樣,後來我才知道,那是校訓。
之前不知道什麼叫校訓,初高中階段學校也沒有校訓,那時候,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離開農村,這是十分現實的追求。到了大學,看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校訓,我一下子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那就是今後要當好一個人民教師。為此,必須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這樣將來才能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我還未畢業時,學校已經開設了不少非師範類專業,如新聞、市場營銷等,也就是說學校雖然名稱上還是師範大學,但其實是逐漸向綜合性大學發展了。
畢業後十年再回母校,我發現校訓變成了「厚德、重教、博學、篤行」,字數雖然沒變,但校訓的外延擴大了,內容更加豐富了,兼顧了師範類與非師範類專業的學生。比較這兩個校訓,不難發現,前者的指向性更強,強調知識和品德之於教育的重要性,符合師範院校的特徵。後者則從品德、教育、學識、行動四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是對各專業學生的普遍要求,符合學校目前的實際情況。
所以,校訓總是與學校定位和發展狀況相適應的。母校在發展壯大,我為之感到驕傲。
校訓不應頻繁改變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學 張家海
在許多學校,師生只知道教學大樓的顯眼位置,有「四個詞八個字」長年累月地掛在那裡,至於那是不是校訓,不得而知。如果一所學校連自己的師生都不能準確說出校訓,那這所學校的校訓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一些學校的校訓沒有連續性。幾乎換一任校長,校訓就要變一次。張校長的「勇敢奮進務實創新」,李校長來了立刻改成「以家為校,以校為家」。這些校訓不是學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也不是多年形成的文化積澱,自然無法對教師和學生起到教育和引領的作用,只是用來裝點門面,或是成了少數領導撰寫文章、表功論績的「花邊」。
校訓一定要真正提煉出學校自身的精髓,而不能僅憑校領導拍一下腦袋就出爐了。拍腦袋的校訓註定沒人記得住。
旁觀者言
校訓為何雷同
安徽省蕪湖縣第二中學 範德洲
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的調查顯示,有100多所學校的校訓是「四詞八字」的口號式,還有一些大學校訓完全相同,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
校訓,尤其是大學的校訓,理應體現一所大學的精神和品格,比如東南大學的校訓「止於至善」,即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民國時期的一些老大學的校訓,也很受世人的推崇,因為可以體現大學的厚重積澱,如西南聯合大學的「剛毅堅卓」。今天的校訓為什麼會出現雷同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許多高校根本沒有把校訓放在心中,而是將其視為擺設,加上跟風思想嚴重,出現你「創新」他「創新」我也「創新」的校訓,也就不足為怪了。
社會如此關注高校的校訓,是因為儘管從表面看校訓只是幾個字,卻折射出我們的高校有沒有靈魂,育人態度如何,在多大程度上著力於學術研究。如果真是把校訓當做高校的靈魂,那麼高校就必須好好思考,認真總結,真正踐行。但事實上,今天許多高校已經難以靜下心來了。於是,對於校訓,都是一副走過場的態度。
伴隨著校園硬體設施的改善,總能看到不少學校用玄妙的文字、高檔的材料、醒目的字體,在校園顯著位置設置名為校訓的標牌。然而,與教師們談及此牌,或不知內容,或不解其意,能作深入闡釋者更加寥寥。這種校訓,何「訓」之有?
——江蘇省東臺市 周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