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校長侯建國等談校訓:我的大學,我的校訓

2020-12-17 搜狐網


  校訓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校訓短短幾字,卻能反映學校的精神氣質。一句振奮人心的校訓,能讓人激起拼搏的鬥志與挑戰的勇氣;一句文辭雋永的校訓,能給人帶來平靜與安寧,是象牙塔裡的一壺清茶;一句腳踏實地的校訓,教人既要讀懂書本學問,也要鑽研做人的學問、生命的學問。

  這個夏天,有人剛剛背起行囊,離開羈旅數年的大學宿舍;有人才收到錄取通知書,憧憬影響一生的大樓與大師。對前者而言,校訓會是他們藏在心底的精神符號,是一縷難以剪斷的母校情結;對後者來說,校訓是一位新鮮的引路人,一個洋溢著青春激情和知識魅力的世界將在他們面前徐徐展開。

  以下是6篇大學師生寫校訓的文章。在這裡,你可以讀到校訓來源的故事,看到校訓對一個人的影響,感受大學文化的基因與傳承。

  校訓是大學熔爐的精髓所在

  侯建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我是1978年考入科大的,當時科大是全國青年學生熱切嚮往的科學殿堂。這當然不是因為科大當時的條件最好、師資最強,恰恰相反,經歷了文革期間從北京遷往安徽合肥辦學的慘重損失,學校的師資隊伍、辦學條件都處於極其薄弱的境地。圍牆到處是缺口,農民家的牛經常踱進校園悠閒地吃草。當時學校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數量,遠遠少於諸多名校,甚至連同城的安徽大學都不如。但在科學春天的大環境下,校園裡充滿了崇尚學術、追求知識、向科學進軍的激情,科大人以首創少年班、研究生院,在高校中建設第一個大科學工程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可以說,創新在科大50多年辦學歷程中無處不在,它已成為科大文化中最為顯著的一個標籤。

  不過,創新作為一種外在的表現形態和行為特徵,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在驅動力。我認為,科大人的創新精神源自對辦學使命和理念的堅守,源自一種文化的自信與傳承,而這個辦學目標和理念就集中地體現在科大的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中。

  科大的校訓源於首任校長郭沫若作詞的科大校歌《永恆的東風》。1958年建校之際,首任校長郭沫若親自起草校歌歌詞,還請呂驥先生譜曲併到校教唱。從此,「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的雄壯激越的旋律,就一直迴蕩在一代代科大人心中。

  用今天的話來講,校歌裡所唱的就是科大人的「中國夢」——創新報國,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峰!而「紅專並進,理實交融」則是科大人實現這一夢想的方法論。「紅專並進」強調品行操守與業務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實交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我想,這正是塑造德才兼備、素質全面的創新性科技人才所必備的兩大基石,也是新時期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也有人對科大的校訓不以為然,認為它的年代色彩太濃,但我想任何一所大學都會與生俱來地打上時代的烙印,這正是校史的真實面貌。更何況這八字校訓中所闡釋的科大人的價值追求、辦學理念,在辦學實踐中一以貫之,從來就未曾改變,它已經深深融入科大的文化血脈中。

  回顧科大的辦學歷史,第一代科大人是當初創辦科大的郭沫若、華羅庚、錢學森等科學大師和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開國元勳,他們為學校注入了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強國報國的革命情懷,是科大校訓的奠基人;第二代科大人是在科學報國精神薰陶下成長起來的早期青年教師和畢業生,是科大校訓承上啟下的關鍵,他們在我國科技、教育、國防等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趙忠賢院士就是這一代科大人的典型代表;第三代科大人是改革開放年代意氣風發的新生代,他們不僅深受校訓精神的薰陶,而且更具有廣博的國際視野,在國內外學術、經濟、金融、IT等領域群星燦爛,如潘建偉、楊元慶、莊小威、鄧中翰等。

  可見,科大的校訓並沒有因為它的時代印記而褪色,它所闡釋的把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永遠放在心上的報國之情,在任何困難條件下永不服輸的自強精神,學術優先、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50多年來深深地鍥刻在一代代科大人的心中,已經成為科大人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人有兩個出身,一個是家庭的出身,另一個是大學出身。這說明大學在人的一生中所烙下的印記是非常深刻的,大學的經歷影響人的一輩子。好的大學實際上是一個人生的熔爐,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品德修養、待人接物的行為方式等,往往是在大學階段基本成型的。這正是世界著名大學受人尊敬和景仰的根本原因,因為每一所著名大學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個性和傳統,是一個特定的熔爐——校訓,就是大學的精髓所在。

  要麼不做 要做就做最好

  魯白(清華大學教授、清華醫學院常務副院長)

  在清華,四五年的時光給各位留下了什麼樣的回憶?這幾年的時間裡,給你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是知識、技能還是清華的光環?我個人覺得有三條:

  首先是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越來越意識到:你們的朋友、同學,以及你們的老師,會是你們事業發展、人生進步中非常寶貴的資源。你們今後的發展,不僅是靠知識,也不完全是靠能力,或者你有多少聰明甚至你有多麼努力。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人的因素極為重要。你在這裡遇到的人,你在此與那些優秀的人交往的經歷,也許會給你的人生留下深深的烙印。你的人際交往能力,你的社交網絡,將對你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不誇張地說,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決定你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所以,我覺得清華給你帶來的重要的財富是人,是你們的老師、同學和朋友。以我為例,我之所以來清華,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讀研究生時的同學——饒毅。他去了北大,所以我就不好意思,只好到清華來了。施一公雖然不是我同學,但也是我多年的摯友。他來了清華,請我也來,說我們可以一起做一番事業,於是我就來了。

  其次是情——清華情結,去看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看看林徽因的勝因院。清華裡面有很多人文的、科學的情結,非常值得大家回味。你曾經與很多偉人同校,很多偉大的事曾在你身邊發生。你離開清華越久,就越有這份清華情懷。

  第三個是神——清華精神。什麼是清華精神?不是那些空洞的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的體驗與感受。陳吉寧校長曾給我講:清華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最近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把清華變成了一個工科學校。改革開放後,清華下定決心:要從工科學校發展成一所綜合性大學,相繼恢復了理科、社科和人文藝術等學科。短短幾十年,清華在這些領域迅速崛起,不少學科已經在中國甚至國際領先。清華精神就體現在這裡,清華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人生一定要有夢想,也就是理想。我們清華人一定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負的。過去,不少人去了美國,講的是美國夢,也有一些人實現了美國夢。現在我們講的是實現中國夢,我們大家的夢想,是將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國,變成一個科技領先,變成一個生活、人文都很先進的文明國度,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最近和陳校長一起去以色列,有幸認識了Shelley Harrison,這位老先生現在70多歲了,是bar code reader的發明人,就是現在超市付帳時用來掃每件商品上的條形碼的設備。他通過這項發明辦了一個公司,成功上市,收穫了第一桶金,後來搞風險投資創辦了許多公司,然後用自己的錢來支持高中生設計在太空飛船上的實驗,再回到大學幫助搞成果轉化。其人生跌宕起伏,我與他聊道:「你豐富的人生,足可以寫一本精彩的回憶錄了。」他回答說:「我不喜歡回憶過去,我還是想將來。」你們看看,70多歲的人還在想將來!為美好的將來而努力,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啊!

  夢想是想將來,用你的想像力,描繪未來。有了想像力,還要付諸行動,要主動進取。清華人不應該安於現狀,不應該總是追尋平穩、尋常的路,找一份安逸的工作,清華人應該在社會的大熔爐裡面闖蕩江湖。而清華的校園,永遠是大家回想和夢想的地方。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劉川生(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校訓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精神風貌,是學校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的沉澱。通過一個學校的校訓,可以直接觸摸到該校最核心的靈魂和特質。1997年北京師範大學為迎接建校95周年,廣泛徵集校訓,作為學校培育人才的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的奮鬥目標。師生踴躍提出方案,最後經學校討論,選定了啟功先生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八個字。

  中國師範教育制度的建立與教育救國的思潮是緊密聯繫的。師範學校被認為是培養國民的思想、知識和能力的源泉。一百多年前,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志士仁人大聲疾呼變法圖強,強調維新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師。梁啓超在《論師範》中指出:「故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範學堂為第一要義。」正是在「辦理學堂,首重師範」的理念下,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於1902年應運而生,開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之先河。

  1912年,著名教育家陳寶泉出任校長。陳寶泉很重視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他認為,今天師範學校的受教育者就是明天社會上的教育者,他們的品德、學識、行為等都將影響青少年,他們應該成為學生的表率。他常對學生說:「你們將來出去做教師,要曉得做教師是不容易的,一舉一動都要為人師表!」當時學校門口掛著一面大鏡子,上寫「整容貌」三個大字,學生進出校門均須穿著校服,佩戴校徽,整理儀容,他們儒雅的舉止,謙恭的儀態在社會上極負盛譽。

  範源廉先生任校長期間,十分重視為師之道,提倡人格教育,強調師範生的學識與品德修養。在他親自撰寫的校歌裡寫道:「往者文化世所榮,將來事業更無窮,開來繼往師道貫其中,師道師道誰與立,責無旁貸在藐躬。」老校長李蒸也曾說過,師大對國家的貢獻不是煊赫的,而是潛伏的永久的,「為國家樹人大計培植下優良種子」。

  北京師範大學112年的發展始終是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抗日戰爭時期,在討論師範教育的出路時,人們提出:「惟收復失地,復興民族,才是我們師範教育的出路,惟有動員民眾,抗戰到底,才是我們師範教育的任務。」「我們師範生應以所特具的吃苦、耐勞、沉毅、果斷,創造以教育為終身職業的硬幹精神,發揚光大起來,更飛躍的進展到中國領土之每一個偏僻的角落,而激發起全國父老兄弟姊妹們的愛國情緒和急切的抗戰工作」。

  在近現代中國,由於師範教育的基礎地位和承擔的使命重大,師範院校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非常鮮明的。可以說,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早已成為北師大人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坐標,深深融入北京師範大學的人文血脈之中。教師要「為師」「為範」,必先使自己成為學識廣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為師者不僅要「學高」,更要「身正德高」。崇高德行的養成要靠學問修養,高潔的品行又為「學」提供保障。「學為人師」與「行為世範」二者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突出強調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理想與實踐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

  正如啟功先生所說:「校訓沒有任何人執行考試、考察、判分、評選,實踐校訓關鍵在於師生的自覺性。所學能否真正成為師表,並不是『職稱』、『級別』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為模範,也不待旁人選舉出來,而是要隨時捫心自問,有沒有可慚愧的思想行動。」

  「實事求是」的影響

  闞紅柳(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

  1999年,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先為學生後為師,兼具師、生兩種身份,在為人處世、教書育人、學術研究諸方面切實體會到人大校訓「實事求是」的影響。

  「實事求是」是人之本分。

  踏踏實實做人,才可以踏踏實實做事。在自然規律面前違背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輕則小受懲創,重則慘遭自然界淘汰。就社會環境而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踏實與肯幹,是在事業上收穫希望與成功的基礎。貪慕虛榮,賣弄「小聰明」,崇尚功利甚或急功近利、利慾薰心,輕則人財兩空,重則身敗名裂。

  實事求是地盡為人之本分,就是根據各自不同的社會角色實實在在地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所提倡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完全一致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任何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祖國應盡的本分,應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以繁榮和發展經濟、文化,振興中華為己任。敬業是任何一個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員工對職業應盡的本分,應克己奉公,忠於職守,以培養和鍛造高尚的職業道德操守為己任。誠信和友善則是任何個人為人處世應盡的本分,應誠實守信,互相尊重,互幫互助,以創造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以及和睦友好的人際關係為己任。在國家、集體、家庭及個人的社會生活中實事求是地盡為人之本分,不僅是校訓教導人大師生的為人之道,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道德行為規範的基本要求。

  「實事求是」是教書育人之道。

  高等教育的任務一為教書,一為育人,二者並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實事求是」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興校辦學的過程中順應國情、適應校情,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適時調整。在教育實踐上,實事求是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編寫教材、開展研究等實實在在的教學與研究之中。以建校初期為例,為了適應中國國情,人大在學科發展上重視四大理論課,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以此奠定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思想根基。為了完成為新中國培養各種建設幹部的歷史使命,在課程的設置上也需要量為增減,比如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靈活主動,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把財政、經濟各系的學習期限由三年延長到四年,在第一學年主要補習一些文化課,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增強學習基礎,等等。

  可以說,實事求是的一貫之道,對國情、校情和校內師生狀況的深切關照,以及因時調整、圓通變化的教育理念,使得人大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

  「實事求是」也是學術研究之根。

  實事求是做事,方能堂堂正正做人。在學術研究方面,校訓要求人大學人不僅在生活中要胸懷坦蕩,正直率真,艱苦樸素,不慕浮華,在學術上更要追求科學,信仰真理。

  做學問必須實事求是,不能隨風倒。既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又要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在學術面前,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保持學者的尊嚴,這是在學術研究領域內對實事求是精神的準確詮釋。學術研究,注重求真務實,勇於探索;更注重提出創見,堅持真理。前者是學術發展的根本要求,後者則體現了學者的尊嚴。

  搞學術離不開寫文章,文章之道,貴在獨立思考和學術創新。文章代表著學術的聲音,是學者的喉舌。一方面,要求言之有據,持之有故。學術研究必須實事求是,既要充分地佔有材料,沒有把握的話不講;又要對既有研究成果持有敬畏之心,對學界前輩和同行保持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汲取和提煉前人研究成果的精華。另一方面,文章不貴多,而貴精。沒有足夠的說服力,文章可以不寫;研究分析問題不夠透徹,文章可以不寫;缺乏足夠的學術創新,文章可以不寫。不炒學術冷飯,不搞重複研究,不人云亦云,這是實事求是精神鼓舞下應有的文章之道。

  想起老校長張學良

  張浩然(東北大學學生)

  第一次聽說東北大學的校訓,還是從東大人耳熟能詳的校歌裡得知。「惟知行合一方為貴,惟自強不息方登高」,這首由劉半農作詞,趙元任作曲的白山黑水之歌將「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我也因此愛上了古都盛京之下這所有著90年歷史的大學。

  「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中乾卦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原意是說,天總是剛勁、強健而運行不止的,君子觀此象而感同身受,因而發憤圖強奮鬥不息。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們的老校長張學良。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尤其是20世紀前半葉,在爭取自由和解放的鬥爭長途中,「自強不息」是使用最多最廣泛也給全民族以激勵、鼓舞的口號和精神號召。東北大學是東北地區的文化旗幟和精神堡壘,在淪陷後的東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張學良老校長以「自強不息」訓導師生,以其鼓舞鬥志、激勵精神,進而鼓舞人民。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東大學生走在了最前列,以校訓「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品格,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今,著名的「一二·九」運動紀念碑還矗立在東北大學校園內。

  當東北大學流亡關內以後,這「自強不息」的號召,更帶有一絲悲壯的氣氛,既鼓舞了師生自己,又鼓舞了整個中華民族。可以說,在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史上,「自強不息」已成為國人性格形成和人格培育的砥礪之石和行為圭臬。而現在,「自強不息」也作為東大人一直葆有的精神品質而被代代相傳。

  與此同時,「知行合一」的校訓,也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對「知行合一」有過許許多多闡釋,它已成為中國極具核心意義的哲學命題。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將原名改為「知行」,後又改為世人熟知的「行知」。名字的變化正反映了他觀念的變化:「知」指知識,「行」指行動,先重視知,可以視為主張「知是行的基礎」「知比行重要」;後來則反過來了。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陶先生批判地改造杜威的實用主義,提倡「教學做合一」,創辦生活教育社和工學團,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思想體系。

  浴血重生,有著幾十年積澱的東北大學校訓,既有「自強不息」的愛國意識、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思想性格,又有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重視實踐的同時也重視知識,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實踐與理論統一。隨著高教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網際網路突飛猛進的發展,今天的「自強不息」,更在繼承和發揚、光大東北大學的愛國主義傳統,繼承、發揚民族精神與文化傳統,不斷創新,從而培養出適應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今天的「知行合一」,更是在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知與行統一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學風、文風,以新的人文內涵涵養精神與心性,做到既能言又能行,進而真正地言行一致。

  我心永系西三環北路25號

  楊雨晨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2011年7月,當所有同學都還在為最後的錄取結果擔憂時,我的錄取信息表上已顯示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錄取。這所在我們縣城公眾知名度與北大、清華頗有差距的學校,又似乎一夜之間變得有名起來,我的周圍開始出現對這所學校各種各樣的猜測,「官二代」這類標籤開始烙在這所我尚未謀面的母校身上,當時網上關於學校的常規介紹確實難以回答縣城百姓的各種疑問。帶著些許忐忑和期待,我來到這座位於北京市西三環北路的校園,或許因為此前所上的高中也不大,對於這所5分鐘就能走完的小院,我並沒有產生其他同學那麼大的落差感。

  「實事求是,朝氣蓬勃」是我們的校訓,每年的新生軍訓都會把這句話作為口號喊上無數遍,可以說,自大一起,校訓就已深入每個中青人的心裡。走進校園,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刻著這句話的校訓石碑,它儼然已成為學校的地標,是每年畢業季和校友回校時的熱門拍照場地。

  在我眼裡,校訓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大學精神的核心。不知道是不是建校之初學校就已預見到我們會因校名中帶有「政治」二字而受到誤解,會被無數人誤以為我們和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是同一所學校,會小得連有些計程車司機都找不到,於是以校訓來告誡我們萬事要實事求是,不要太過在意外界的評價與看法。其實,學校的學術科研在國內學術界佔有一定地位。比如,截至2013年年底,學校就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00餘項,以此培養了同學們自主鑽研、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與能力。

  「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在全校師生總人數不到5000人的校園裡,校友、師生情感的延續與傳承十分緊密,這是許多規模龐大的學校所無法做到的。在學校待久了之後,你就會發現,學校的整體氛圍是開明、活潑的,而學生們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態也印證了校訓的後半句「朝氣蓬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給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增長才幹的舞臺。

  作為學校新聞傳播學院的一名學生,我格外能感受到中青人實事求是、朝氣蓬勃的特點。我們沒有局限在小小的校園裡,而是通過走出學校參加各類比賽來展現中青人的風採;我們有著全國五星級的校園媒體,以深度報導見長,實踐著自身的專業主義。小小中青院現在有學生社團近60個,幾乎每個同學都參加了一到兩個社團,這不僅能豐富同學們的業餘生活,還能讓大家展現自我,增長才幹。

  有人說,母校就是,我可以隨便吐槽,卻不容外人說半分的所在。這是承載了你生命中也許最重要的4年光陰的地方。若干年後回首,我依舊會記得西三環北路25號小園,記得那塊刻著「實事求是,朝氣蓬勃」的校訓石。

    相關閱讀:重點高校校訓嚴重雷同 近六成學生記不住校訓

相關焦點

  • 解讀安徽各大學校訓 科大校訓最有時代印記融入文化血脈
    「至誠、至堅、博學、篤行」、「至精至誠,惟是惟新」、「紅專並進,理實交融」……還記得你學校的校訓是什麼嗎?又是一年開學季,為您解讀包括中科大在內的在皖高校校訓。安徽大學校訓:至誠、至堅、博學、篤行安徽大學校訓制定於1996年底。
  • 我的大學,我的校訓
    校訓短短幾字,卻能反映學校的精神氣質。一句振奮人心的校訓,能讓人激起拼搏的鬥志與挑戰的勇氣;一句文辭雋永的校訓,能給人帶來平靜與安寧,是象牙塔裡的一壺清茶;一句腳踏實地的校訓,教人既要讀懂書本學問,也要鑽研做人的學問、生命的學問。  這個夏天,有人剛剛背起行囊,離開羈旅數年的大學宿舍;有人才收到錄取通知書,憧憬影響一生的大樓與大師。
  • 中科大原校長侯建國履新
    中科大原校長侯建國履新 2020-11-26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談清華校訓
    談清華校訓胡顯章什麼是清華校訓?它是怎樣產生的?有過怎樣的變化?怎樣體會它的內涵與價值?這些不僅是清華人應該知悉的問題,也是社會人關注和議論的問題。日後能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為社會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擔負起歷史重任。為此當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
  • 校訓對我的影響重慶工商大學 張瑩
    不應標語化、同質化吉林建築大學 車豔淼我在吉林建築大學讀大一,我們學校的校訓是:「不管遇到什麼障礙,我都要朝著我的目標前進。」這是一個很樸實的校訓,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但確實讓我們牢記在心。我特意在網上搜索了中國各所大學的校訓,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是「四詞八字」口號式的,讀起來甚是朗朗上口,而且不少大學的校訓基本一致,關鍵詞就是幾個:品德,團結,創新,勤奮。校訓,《辭海》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 【新生談校訓】我們眼中的校訓
    什麼是校訓?對於剛剛走過初高中的我們,校訓很可能只是在主題演講時才會被賦予激情的八個字,或是在校史展覽時被高高掛起的紅色條幅。然而初到南開,我已強烈地感覺到校訓與形式無關。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一種融入血液的意識,是師長們最殷切的期待,是我們今後為人處世中時常湧上心頭的囑咐,是我們迷茫沮喪時點燃勇氣的信念。
  • 「我最欣賞十大校訓」出爐 中華經典校訓受認可
    本報記者 成梅  校訓,是大學精神的凝練。不同的校訓代表了各校風格迥異的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在眾多的大學的校訓中,哪些最受公眾欣賞呢?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校園頻道聯合實施的「我最欣賞的十大校訓」調查(本次調查歷時1個月,共有4672人參與)近日統計完畢。
  •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南京大學校長談新校訓
    東方網5月15日消息,南京大學百年校慶前夕,在廣泛徵求師生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採用「誠樸雄偉勵學敦行」作為新校訓。「誠」成了這所百年名校教學育人的第一字。南大為何選用「誠樸雄偉勵學敦行」作為新校訓?近日,記者採訪了南大校長蔣樹聲教授。
  • 廣元市教育局「校長談校訓」活動評選結果出爐
    9月7日,廣元市教育局主辦的為期兩個月的「校(園、院)長談校訓」活動落下帷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校(園、院)長(以下簡稱校長)共計600餘人參加活動。市民紛紛留言表示:活動充分展示了廣元校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讓廣元市民,尤其是家長們感受到了廣元教育人的執著與努力,讓大家相信廣元孩子也能在家門口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
  • 復旦大學校長談校訓:回歸人才培養的常識
    唯博學方可篤志,唯切問方可近思,讓學生們博覽群書,讓他們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關於做人的基本道理,才是人才培養之道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條古訓,既是復旦大學的校訓,也是歷代中國學人最基本的常識。常識永遠不會過時,重複萬遍也不嫌多。
  • 海南名校校訓軼事 厚重校訓 鐫刻我心
    一個甲子過去,這8個大字始終激勵著中國熱作科研工作者,由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原海南大學合併組建的新海南大學師生如今也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並將其融入於新校校訓中加以傳承。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記得,並校之初,學校就著手研究新海南大學校訓。最初確定的校訓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則校訓都已經鐫刻上牆了,卻有不少教職工提出意見:「『有容乃大』似乎更適合個人自勉,沒有太多與高校育人相關的涵義。」
  • 讓大學校訓真正傳承特色
    校訓,原本是學校校長講話中的關鍵詞語,因為既有底蘊又有實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師和學子們傳遞下去,時間一長,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這就是校訓。  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傑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後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  校訓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新生談校訓】我讀校訓:公能求新南開人
    2014級生命科學學院  楊純葉  什麼是校訓?對於剛剛走過初高中的我們,校訓很可能只是在主題演講時才會被賦予激情的八個字,或是在校史簡介時被高高掛起的紅色條幅。然而初來南開,我強烈地感覺到在南開,校訓與形式無關。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一種融入血液的意識,是師長們最殷切的期待,是今後為人處世中時常湧上心頭的囑咐,是迷茫沮喪時點燃勇氣的信念。
  • 百年清華 | 胡顯章談清華校訓
    日後能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為社會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擔負起歷史重任。為此當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南翔校長提倡「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和「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從祖國需要」,曾激勵了廣大學子,但是沒有明確為校訓。上世紀90年代,依據廣大校友的意見,清華大學恢復沿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大禮堂的校徽也重見天日。
  • 完了,我連自己母校的校訓都不知道了!這家校訓僅有兩個字
    最近,不少大學校長在和媒體對話的時候,都提出大學要培養有氣質、有精神的學生,而校訓就是一個大學精神最精闢的概括。所以,一個大學生知不知道自己母校的校訓也是一種有沒有以母校為榮的象徵。想來看看廣大學生們,都對自己母校的校訓了解多少。請知行君做個小調查吧。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不過這都不算什麼,各大高校最容易重複當屬校訓,估計你一定想不到。有這樣一張圖片,或許會讓大家非常吃驚,為什麼有這麼多高校校訓重複,其實這僅僅是統計了900多所大學後得出的結論。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中國有近80%的大學校訓選擇了8個字,而八字校訓最常見的組合為XX, XX, XX, XX或XXXX, XXXX,畢竟這樣的組合會讓校訓更加工整、對仗、朗朗上口。此外,受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古籍文獻中有太多絕佳的成語或詞彙,其中的一些詞彙非常適合用於校訓,比如:博學、厚德、篤行、求實、創新等等。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中國有近80%的大學校訓選擇了8個字,而八字校訓最常見的組合為XX, XX, XX, XX或XXXX, XXXX,畢竟這樣的組合會讓校訓更加工整、對仗、朗朗上口。再者,我國高校曾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重組,一所大學有多個起源並不奇怪,在重新選定校訓的時候,都會更傾向於源頭更著名的高校的校訓。加之一些高校比較年輕,並沒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有深度、有特色的校訓更無從談起,何不隨大流?這些都讓中國大學的校訓很相似。
  • 我猜貴校的校訓裡一定有這個字!
    但經考究稱,根據當時實行的「學制」,這所學堂還算不上是大學。真正稱得上大學的是北洋大學(1895年)、南洋公學(1897年)、京師大學堂(1898年)和山西大學(1902年)這四所中國第一批新式大學。    1910年,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唐文治校長制定「勤、儉、敬、信」校訓。這個校訓極有可能是我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新式大學校訓。
  • 高考後 看校訓 選大學
    校訓源於西方,歐美大學校訓源自《聖經》的為多,圖為牛津大學校徽,上有拉丁文校訓Dominvs Illvminatio Mea,漢譯為「上帝是我的光明」。相比之下,當時水平最高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將校訓「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翻譯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雖然很明確、直白,但是少了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 黎明職業大學上周確立新校訓 盤點校訓背後的故事
    閩南網8月26日訊 上周二,黎明職業大學通過了《關於確定校標、校訓等學校品牌識別系統的建議草案》,將新校訓確定為:正直勤樸,善學強技。  而早在8月初,在新浪微博@央視新聞發起的話題「校訓之光」中,博文中羅列了國內好幾所學校校訓,其中華僑大學的「會通中外,並育德才」的校訓也赫然在列,引起了眾多泉州網友驚呼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