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兒童閱讀推廣這些年裡,我會不斷遇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讀繪本?答案很多元,但一個最核心的答案是:繪本是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最好的載體,而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追求。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這就是生命的底色,也是生命的難題。好的繪本,能夠引導人們認識自己,能夠回答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也能回答人生三種關係「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
今天我們要讀的繪本,就是關於「我從哪裡來」的一本書,是關於性教育啟蒙的書籍。
我想,應該是每個做父母的都被孩子問起過這個問題:我是怎麼來的?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我們很可能會給孩子拿出早已預謀準備好的《小威向前衝》來應對他們。這本書確實寫得生動有趣,又形象生動,不過,如果遇到愛刨根問底的孩子,他可能會很在意這一頁:
他會問: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在一起就會生寶寶,那我和好朋友**在一起是不是也會有小寶寶?
你看,孩子可真不是好糊弄的啊。這時,你需要一本講得更直白些的繪本,那就打開這一本吧 :
封面正中是一張特別的全家福:爸爸媽媽和蛋殼裡的寶貝。而褐色的背景中塗鴉的蠟筆畫分明寶寶是在媽媽肚子中成長的。從封面就給出兩種不同的觀點,哪一個是正確的呢?
「來,」爸爸媽媽說,「是時候告訴你們,寶寶是怎麼來的了。」
這一句話是對繪本畫外之意的呼應,我們可以想像的到,在這之前,孩子們是認真追問過一個問題的:我是怎麼來的?爸爸媽媽一下子有點發懵,搪塞以藉口:你還小,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等你們大了再告訴你們?現在孩子大了,會打遊戲,會看電視,會讀書,會查字典,而父母終於想到了自認為妙不可言的答案。
「好啊。」我們說。
「女孩是用糖和香料,還有其他美好的東西一起做出來的。」媽媽說。
「男孩是用鼻涕蟲、蝸牛和小狗的尾巴一起做出來的。」爸爸說。「有的寶寶是恐龍快遞過來的。」
「還可以用薑餅做出寶寶。」媽媽說。
「有時候在石頭底下也能發現寶寶。」爸爸說。
「也可以把寶寶的種子種在溫室的花盆裡。」
「還有,牙膏管裡也可以擠出寶寶。」
「媽媽在沙發上下了一個蛋,」爸爸說,「它......炸開了!寶寶就出來了。」
其實,我還真的蠻喜歡這幾頁的內容的。無釐頭,可是有創意的很。我想,孩子們之所以一直沒打斷爸爸媽媽的話,也應該是沉迷在這種腦洞大開的想像世界裡了,他們一定非常享受這種胡說八道的爸爸媽媽了。畢竟,他們一本正經的無趣的時候太多了。
不過,他們終於決定把話攤開了。「嘻嘻嘻,哈哈哈,呵呵呵,都是騙人的!」 我們大聲笑了起來,「不過,你們說的種子、牙膏管和下蛋,差不多都對了。」 「你們根本就不知道寶寶是怎麼來的,讓我們畫給你們看看!」
原來,孩子們從來不是一無所知,他們總是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刻,用我們沒有發覺的方式,在悄悄長大了。現在,是他們要教育大人的時刻了。這種可以騎到爸爸媽媽頭上的感覺真的超棒啊。
「媽媽有蛋,在她的肚子裡。」 「爸爸有種子,在他身體的種子袋裡。」
「爸爸還有一根管子。袋子裡的種子從這根管子裡出來。」 「爸爸的管子從一個小洞進入媽媽的肚子裡。然後,這些種子就搖著尾巴用力往裡遊。」
「爸爸和媽媽有很多種方式結合在一起......」
「只要種子一進入媽媽的肚子,它們就開展一場了不起的遊泳比賽。」 「勝利者會進入媽媽的袋子裡,慢慢長成一個小寶寶。」
「寶寶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媽媽會越來越胖,越來越胖。」
「小寶寶準備好了,就會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精華,用最簡潔的線條、最生動的比喻、最美好的表述把最尷尬的知識解釋清楚了。這是孩子似的的智慧,在他們的理解中,很多事情都是大人複雜化了。比如,父母的結合。在孩子看來,多好玩啊,爸爸奮力一起乘滑板車、一起做高難度的雜技表演、一起做彈跳球尋求刺激、爸爸支撐媽媽做飛碟表演等……結合就是一種愛的遊戲,化解了孩子對性的窺探。
「現在,你們知道了吧......
大家也都知道了吧!」
爸爸媽媽的臉上飛起了紅暈,這是害羞還是慚愧?也許還夾雜著欣慰:孩子長大了。做父母的都盼望養一個好孩子,我想,這好裡面,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獨立思維,智慧又寬厚,聰敏又天真。那最後蜂擁而進的哺乳動物們就是這個繪本最後的彩蛋啊,是孩子們天真的底色啊。
封底是對封面的撥亂反正,是對整本書的內容概括——我們就是這麼來的!不過,依然是孩童似的思維——「大型下蛋比賽」,媽媽的隆起的肚多像一個大大的蛋!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覺:有什麼不好說的呢?在網絡如此普及的年代裡,我們對孩子藏著掖著知識,孩子們就會對我們藏著掖著心事。用坦白和智慧去和孩子平等交流,支持他們不斷向前走,這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