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孫忠良院士去世 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12-16 龍虎網

龍虎網訊 (通訊員 唐瑭 記者 祁鋒)6月29日凌晨,孫忠良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孫忠良院士生前照片

作為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傑出的專家和教育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忠良這個名字在微波領域如雷貫耳。

孫忠良院士曾獲「獻身國防科學事業榮譽證章」、「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曾擔任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原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原總裝備部某專家組專家。人們都知道孫院士做的是大事,但是由於工作內容的特殊性,很少有人知道他到底是幹什麼的。

人們眼中的孫院士一直精力充沛、和藹可親。他永遠元氣滿滿,永遠不知疲倦。他樸實無華,看起來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傅」;他大公無私,總是把年輕教師的成長記掛在心上;他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擔子……

只有孫院士身邊的人才知道,這位超然脫俗的老院士已經被癌症折磨了很多年。多年前,孫院士頑強地戰勝了胃癌病魔。去年,他又罹患肺癌……

孫忠良院士1936年8月生於上海,1955年考入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自此,他的人生軌跡從來沒有離開過四牌樓二號。

1960年,本科畢業的孫忠良留校任教,1978年晉升為講師,1983年晉升為副教授,1987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毫米波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孫忠良院士解決了毫米波領域中的一系列難題,為我國毫米波技術的工程應用和國防應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曾完成毫米波體效應振蕩器系列等重大研究項目,取得了許多有影響的重大成果;他提出的體效應諧波模式振蕩器的工作原理,被國內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推廣。

1991年至2003年,孫忠良院士擔任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電磁場與微波學科負責人。作為實驗室的「大家長」,孫忠良院士時時刻刻為實驗室的發展而操勞。

高瞻遠矚,為建立東南大學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立下汗馬功勞

東南大學老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教授悲痛地說:「我和孫院士是校友,也是同學。我多年來一直看著他默默地、克己地奮鬥,敬佩之極! 冬天得知他生病,還和他通了一次電話,沒想到是最後的告別。哀哉!」

在東南大學毫米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崔鐵軍看來,孫忠良院士為整個實驗室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崔鐵軍說:「沒有孫院士等前輩的高瞻遠矚和辛勤耕耘,就沒有東南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一個德國天文代表團到紫金山天文臺參觀。當外國友人看到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時,驚訝地詢問其中的毫米波本振來自哪個國家。

當德國朋友得知毫米波本振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製造」時,代表團成員紛紛覺得特別意外。實際上,那個毫米波本振就是出自孫院士之手。由於在開發毫米波頻譜上的突出貢獻,孫忠良院士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東南大學申報建設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參觀了其他老師的實驗室之後,評審組沒有發現需要的亮點,準備「打道回府」。

在時任校長韋鈺院士的挽留下,評審組一行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位於中心樓裡的孫忠良院士實驗室。在簡陋的實驗室裡,專家組發現了一件寶貝——為「七五國防重大預研項目」研製的集成前端。

評審組眼前一亮,當即表示將考慮在東南大學建設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經專家組會議評審通過後,1991年年底,東南大學正式啟動建設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東南大學建設的第一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投入的500萬元人民幣和100萬美元外匯建設資金。

2005年,學校動員教授們申報國家「973項目」,孫忠良院士以70歲的高齡牽頭申報國防「973項目」。孫院士不辭勞苦,和項目組成員一起奮鬥。結果項目的申報非常順利,2007年項目申報成功。這個項目的研發成果非常豐富,研製出當時國際領先水平的900GHz亞毫米波收發前端。這是孫忠良院士繼在八毫米和三毫米波段的開創性工作後,創造的又一個奇蹟。

「眼高手高」,能很快讓廢舊電路變廢為寶

弟子們說:「每次去找孫院士,他不是在搭電路就是在測電路。」2011年,看到安檢領域普遍使用價格昂貴的美國L3成像儀,孫忠良院士非常著急,他計劃研製價格低廉而性能相當的毫米波成像系統。孫忠良院士親自畫系統框圖、做電路、搭建系統。

孫忠良院士生前照片

孫院士的一位學生曾說:「我們對孫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經常看到孫老師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個我們調不好的、快要報廢的電路調好了。」「非常神奇的是,孫老師親手做的毫米波電路能工作,而換作他人做就是不行!

實際上,這神奇之處就在於孫院士對各種電路的工作機理、數理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正因為孫院士對電路的小信號模型和大信號模型做過大量深入的研究,才會對電路中出現的現象瞭然於胸,在電路調試中顯出神奇的「超能量」!

2012年,76歲高齡的孫忠良院士成功地研製出價格低廉的毫米波成像系統原型。通過這個項目,團隊的系統設計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忠良院士殫精竭慮,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他最後的心願是構建價格更低廉、創新性更強的毫米波超材料成像系統。為此,他在住院期間還多次跟同事討論此事,約定出院後一起完成這個系統。沒想到,這件事變成了永遠的遺憾……

孫忠良院士一直特別勤奮,他每年只有年三十和初一不去實驗室,經常在實驗室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二十幾個小時,白天黑夜連軸轉。

孫忠良院士住在丹鳳街,他家離學校只有五六百米。如此近的距離,他也做不到每天回家。有一次,為了趕一個項目,他甚至連續幾天不回家,吃住都在實驗室。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竇文斌教授說:「當時正值盛夏,孫院士身上汗味特別大,他在心無旁騖地工作,完全沒有覺察到。」

1980年代後期,在時任校長韋鈺院士的支持下,孫忠良院士曾承擔國防科工委的一個高難度項目。在項目進行到後期聯調的時候,碰到諸多困難。他們要在指定的惡劣環境條件下讓電氣指標全部達標,一連調了好多天,都沒有完成任務。

孫忠良院士要求大家連續作戰,必須取得成功。竇文斌等老師和孫院士一起鏖戰,但是只有孫忠良院士時刻保持清醒狀態。有一天凌晨三四點鐘,在大家紛紛困得睜不開眼睛的時候,孫院士大叫一聲:「調好了!」 竇文斌說:「孫老師做完項目回家倒在床上就睡著了,說明他不是不累,是強打著精神!」

孫忠良院士的博士生楊非副研究員回憶,孫院士習慣手寫論文,然後再請他謄抄。孫院士每次交到楊非手上的紙質稿都整整潔潔、字跡清秀,絲毫沒有塗改的痕跡。

楊非一直為老師的草稿一點也不「草」而納悶。有一天,他發現在孫院士交給自己的稿子之外,還有一份真正的草稿。

楊非說:「我那天才知道,孫院士每次交給我的稿子都不是真正的草稿,他已經謄抄過一遍。」楊非建議孫院士以後直接給自己草稿,這樣節省時間。

孫忠良院士說:「我重新抄一遍,也是在順便檢查,保證不出錯,也方便你謄抄。」孫院士每次都叮囑楊非幫忙看看有沒有錯別字。但是,楊非從來沒有發現過孫院士的錯誤。

能屈能伸,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擔子

作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孫忠良院士的專業水平聞名遐邇。然而,在上世紀中後頁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孫忠良院士被下放到農場勞動。在很多人眼裡,那是一段失意、灰色的回憶。但是,孫忠良院士每每跟年輕人談起那段日子,總是顯得極其樂觀和從容。

錢澄教授說:「孫老師常常眉飛色舞地向我們介紹,他能一口氣挑一百多斤的擔子;還研究出一套獨特的配食方法,把牛養得很壯實……」

有一段時間,孫院士被從農場調回學校。幾個月後,當他返回農場時,農場的牛爭先恐後擠到牛欄邊緣,用鼻子拱他,可見孫院士平時在牛身上投入了多少辛勞和情感。

弟子們說,孫院士無論做什麼事,都特別認真,琢磨得很透。不論順境還是逆境,他永遠保持著十分樂觀的精神。不論遇到什麼棘手的事情,孫院士總是微笑面對,舉重若輕。

關心後輩,從學習科研到工作生活都記掛在心上

孫忠良院士學生不算太多,他非常追求質量,總是畢業一位博士再新招一位。但是,他對每個學生和身邊的青年教師都傾注了極大的愛心和熱情。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陳志寧一直記得孫院士初次見面時對他的叮囑:第一,我們做工程的,研究理論是為了解決工程問題。第二,不要把發表論文看得太重了,要發展技術。

實驗室技師朱成鈺師傅從1986年開始和孫院士一起工作,深深欽佩孫院士的人格魅力。十五年前的一個夏日,人事處的一位老師好奇地問朱成鈺:「老朱啊,你和孫院士什麼關係呀?這麼熱的天,孫院士為了你評技師的事,來我們處裡兩趟了……」朱成鈺說:「我之前並不知道孫院士為我的事這麼費心,聽說了以後特別感動!」

楊非博士畢業留校,一時無法解決住處,孫院士獲悉後,自己想辦法幫楊非在學校附近借到宿舍,讓其安心工作。幾年後,又安排楊非出國訪學,還早早地詢問他錢夠不夠用,幫他申請經費,叮囑不光要開拓眼界,還要學真本領,按期回國。

楊非清楚地記得初次見到孫院士時的情景:微波樓的小院裡,陽光從樹葉的縫隙裡落下來,兩位中老年「師傅」坐在樹下聊天喝茶。年輕一點的師傅問:「你找誰」?楊非回答:「孫院士」。問話人指著身邊的另一位「師傅」說:「諾,這位就是!」楊非感到大吃一驚,原來大名鼎鼎的孫忠良院士看起來如此平實!

如今,那位做大事的「老師傅」走了,帶著他對母校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

相關焦點

  • 那位做大事的「老師傅」走了——追記東南大學孫忠良院士
    原標題:那位做大事的「老師傅」走了 6月29日凌晨,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忠良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作為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的傑出專家和教育家,孫忠良這個名字在微波界如雷貫耳,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曾擔任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原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原總裝備部某專家組專家。
  • 工程院院士孫忠良逝世,曾首先提出體效應諧波振蕩器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微波毫米波技術專家、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忠良,因病於6月29日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孫忠良,上海人,原籍浙江省鄞縣。1936年8月26日出生,1960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
  • 射頻微波專家孫忠良院士逝世,沉重悼念!
    :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傑出專家和教育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孫忠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6月29日3時24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 東南大學摘取五項國家科技大獎 刷新江蘇記錄 位列全國高校前三
    東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摘取五項國家科技大獎,通用類項目獲獎數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三,同時,獲獎數蟬聯全省冠軍,並且刷新了江蘇省高校的獲獎記錄。其中,呂志濤院士領銜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繼尤肖虎團隊獲得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之後東南大學在國家科技一等獎上的又一次突破, 同時,這也是2014年度江蘇省獲得的唯一的一等獎。
  • 武大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武大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01-1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院公布新院士名單 6人出自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校友、深圳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總建築師孟建民同時當選該學部院士,兩人系本科、碩士同學,均師從東南大學齊康院士。同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5年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宣益民、常青、黃如三位東南大學校友當選。王建國、孟建民、常青三位新當選院士均出自東南大學建築學科。至此,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已擁有齊康、鍾訓正、程泰寧、王建國四位院士,東南大學擁有的全職院士數量也增為13位。
  • 2011國家技術發明東南大學獲獎人尤肖虎簡介
    作為課題負責人,曾承擔十餘項國家八六三、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參與完成了我國第一個GSM、CDMA 及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開發,2001年,在「863」十五周年成果展示會上受到江澤民、胡錦濤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獲國家科技部頒發的「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獎;科研成果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科技新聞,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長江大學喜獲兩項中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24日,在杭州召開的2020年全國石油和化工科技創新大會上,我校喜獲兩項中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兩項一等獎分別為:張昌民教授團隊的《碎屑巖儲層疊覆式沉積理論和技術創新及油氣勘探開發應用》項目、餘維初教授團隊的《綠色清潔滑溜水壓裂液體系的研究與工業化應用》項目。
  • 東南大學教授曹進德當選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 東南大學數學學院院長曹進德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曹進德教授現任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數學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高校數學聯盟理事長,江蘇省網絡群體智能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
  • 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移動通信技術領軍者,卻提前無緣今年院士評選
    從3G時代的落後,到如今在5G上面的領先,很多人都見證了我們的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而這些年能獲得這樣的發展,與東南大學的尤肖虎教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東南大學段進、崔鐵軍兩位教授同時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網南京11月23日電(龐雪汀)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揭曉2019年新增的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東南大學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數並列全國高校第四。
  •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導段正澄去世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2月15日晚,新京報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了解到,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6歲。記者隨後在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已故院士名單」裡看到,段正澄院士逝世時間為2020年2月15日。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逝世,享年80歲
    15日上午8時許,東南大學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近千人,趕到南京市殯儀館博愛廳,為預應力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送行。呂志濤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11日19時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呂志濤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向家屬表示親切慰問。讓中國成為世界預應力中心,是呂志濤的畢生追求。
  • 東南大學這樣回答!
    194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無線電專業,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在20世紀50年代設計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劉盛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電子學家。195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電信工程系電真空專業。曾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東南大學首席教授,當選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5年1月獲得聯合國正式認可,2002年7月獲得聯合國非政府組織的地位。,江蘇省高校數學聯盟理事長,江蘇省網絡群體智能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高校&34;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曹進德教授2019年當選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2017年當選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15 年當選IEEE Fellow,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國際Obada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 西南交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西南交通大學何川教授主持的「複雜艱險山區高速公路大規模隧道群建設及營運安全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西南交通大學王開雲研究員主持的「重載列車與軌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10日訊(記者 陳淋)
  • 86歲院士因感染冠狀病毒去世,華中科技大學已痛失4位知名學者
    就在上周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段正澄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歲。北京大學教授張海霞在個人博客上寫道,段正澄是在春節前去同濟醫院看牙感染上新冠肺炎而住院的。段正澄院士於1月29日確診,加上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最終醫治無效,於2月15日19時35分在醫院逝世。段正澄院士生平段正澄院士,1934年生,江蘇鎮江人。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機械系,之後一直留校工作,生前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
  • 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人民網上海1月10日電 今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上海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今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都來自同一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
  • 山東農業大學獲3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4月4日上午,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濟南召開,對獲得2018年度國家和山東省科技獎勵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進行表彰獎勵。山東農業大學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獲得3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開創了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工作新局面。
  • 昆明理工有望歷史性突破拿下國家科技一等獎,上岸雙一流穩了?
    2020年國家科技獎勵即將公布獲獎結果,已有部分高校在新年賀詞中低調官宣,雙非高校中山西大學和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有望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對兩校爭創雙一流高校將起到強勢助推作用。除此之外,雙非高校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楊斌教授領銜的「新一代綠色高效提煉貴金屬技術及應用」成果已通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初評,有望取得昆明建校以來的歷史性突破,為今年躋身雙一流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