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充斥著矛盾:
在對未來職場的憧憬和目前個人能力之間迷茫、在遵守相關規定和個人便利中糾結、在計劃制定時和執行中,對同一件事評估有巨大差距。
其實,這些矛盾的兩面都是你。不用懷疑:
「人」,本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體,任何單一的一面,都不是完整的你。
這些「自己」,不能相信
我們來談談「自信」這個詞,何謂自信?在我看來,既然「人」是個極其複雜的綜合體,那「自信」本就是個偽命題。
01 認知盲區
自信是永遠相信自己知道一切麼?
有一集《奇葩說》講了這麼一件事:非洲食人族吃掉死去親人的屍體,其實是為了讓親人以另一種形式活著。可「文明人」會覺得,「怎麼可以吃人,簡直野蠻」,而這些「野蠻人」會認為「怎麼可以不吃親人,簡直就是謀殺」。
我們總以為自己知道了全部,可事實上,如果你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還是片面的一角。
李善友老師曾說過:「阻礙你成功的不是能力,而是認知盲區。」
人的大腦會刻意忽略視覺盲區裡的內容,因為你看不到看不到的地方,所以你以為看到了全部。
而大腦也會忽略認知盲區裡的內容,因為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你以為自己知道。視覺盲區只會讓你丟東西,認知盲區可能讓你丟失未來。
02 情緒放大
自信是永遠相信自己的判斷麼?
我相信所有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做計劃時雄心壯志,相信自己在做的事無比正確,可一旦陷入到挫折與困境中,短時間還好,可時間一久,總會懷疑這件事的價值:這真的值得做麼?
人在一種情緒狀態中,永遠無法預測另一種情緒狀態裡的自己。尤其是在不良情緒中,你做的所有決定,都有情緒的烙印。
情緒會放大造成這種情緒的因素。如果你陷入這種偏差,情緒會擴大,放大效應會隨之增加,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為什麼各種低端騙術屢屢得逞,在情緒旋渦裡,不是他們出不來,而是他們不想出來:「我可以賺更多」、「憑什麼讓我虧了就收手」、「我可以得到最終的勝利」……
03 外界工具
自信是永遠相信自己的大腦麼?
《設計心理學》指出:人們傾向於以自己喜好的方式重建記憶。
多倫多大學的阿爾科克博士提出:在追溯記憶的過程中,人們也在偽造記憶。當你多次回憶一個事件時,細節可能會被慢慢修改。
你是否經歷過,答應幫助朋友做PPT卻忙忘了、出門答應買水果卻漏買了、答應領導查一份資料不忘記資料名字。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時間成本,還降低了在別人心中的「靠譜度」。
我在經歷了太多次「因為相信自己不會忘記而忘記」後,終於意識到:真正聰明的人,不相信自己的記憶力,他們相信紙筆、手機和電腦。它們能夠存在的時間,絕對比你的記憶長且穩定。
這些自信,才叫自信
那麼我們應該相信什麼?
01 不相信目前的自己,相信未來的自己
過去我做一對一培訓時,總愛問學生一句話:你有什麼問題?極少數人可以一口報出答案,而事實證明,這種人的錢我賺不多,因為實在是進步太快。
而如果有人說沒有問題,對不起,這些、個人不需要培訓,也沒有提升的空間。智者不知道自己知道,愚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智者還在學習成長,愚者卻停了。
因此,永遠對未知保持一種敬畏,永遠不要輕易告訴自己「我沒問題」。但要相信未來的自己:
「經過學習、體驗、思考、交流,未來的自己,一定可以看透」。
02 不相信感性的自己,相信理性的自己
當自己處於不良情緒時,不做任何決定,只要相信自己最近一次理性時的判斷就好。
如果真的充滿懷疑,要麼和前輩交流探討,要麼調整自己到理性狀態,再進行判斷。靠譜的判斷,絕不是痛苦中無限放大弊端的判斷。
這也是為什麼我給自己制定的原則之一:不在睡前思考與做決定。
睡前迷糊時,更容易買並不需要的東西;決心減肥時,夜晚的食慾異常的強烈;白天幹勁十足的自己,到了睡前就爆發各種負能量。
《自控力》告訴我們:意志力就像血糖,是會消耗掉的。我們無法控制意志力水平過低時,自己的決策能力,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那時不去決策。
03 不相信單打獨鬥的自己,相信與外界協作的自己
歷史學家認為,文明的標誌是文字的出現,因為文字意味著傳承。而已有的各種工具,就是人類智慧傳承的一部分。
《設計心理學》指出:越是對專業能力要求高的職業人,越是拒絕用清單幫助自己,因為這意味著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其實相當一部分人有這樣的想法:用工具輔助自己做極其簡單的事,某種程度上是在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
而實際中,身邊人、領導、甚至包括你自己,能力強不強,是用結果在衡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人,從來都不是在一維靜態不變的。
學會從多維角度,動態地看自己,才算開始真正認識自己。我們很強大,也很脆弱;很理性,也有情緒;有知識,也有無知。
自信不是無條件相信自己,而是擇優而信。
我們無法讓自己在不良情緒中值得相信,但我們可以判斷某一狀態的自己是否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