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在上,美國在這兒》:回顧美國發展的歷史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講美國的書有很多,其中大部分在回答「美國是怎樣的」。Talich的這本《天堂在上,美國在這兒》回答的是「美國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美國為什麼沒有成為別的樣子」。這兩個問題當然不是同一個問題。按照書中的說法,美國的建國者們,希望建造一座山頂之城,成為全世界的燈塔,但因為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最終這座城只能建到山腰,值得慶幸的是,這座建設過程中危機四伏的城堡,至今屹立。如果把剛才兩個問題換一個說法,就相當於,美國這座理想之城為何無法建到山頂?以及,是什麼保護了它沒有土崩瓦解?這本書提供了它的解釋。

  對南北戰爭和民權運動的多角度解讀是這本書的特點。南北戰爭爆發,是因為南方允許蓄奴,但奴隸是怎麼來的呢?作者談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角度。其實養奴隸一開始並不划算,僱用契約傭僕是更划算的方式。但因為經濟原因導致暴動,而且人口死亡率下降,再加上黑人擁有抵抗瘧疾的基因,導致蓄養黑人奴隸成為最有效的經濟手段。而黑白對立的概念只不過是政府想用人種差異代替社會地位差異,從而扼制低收入人群造反可能的一種策略。

  南北戰爭又何以爆發呢?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總統當然是直接原因之一,但是他的得票率非常之低,北方只有一半人選他,南方幾乎沒人選他。可見還有其他原因。作者先介紹了美國建國之初對待奴隸制的矛盾態度,廢奴派默許其存在,但儘量限制它的發展,指望市場經濟將奴隸制自然淘汰。不料軋棉機出現,改變了南方的產業結構,讓奴隸制度一下穩定下來,並且越來越難以改變。這時出現了第二次大覺醒的背景,北美清教徒的基本宗教觀念發生巨變,開始積極面對社會上的罪,例如奴隸制,他們相信社會要通過廢除這種罪惡制度來實現自我救贖,這種想法漸漸成為北方主流。南方和北方的分歧一日比一日激烈,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相繼出現幾個重大案件,依次將國會、最高法院、全民公決解決奴隸制的道路堵死,斷送了所有希望,讓1860年大選成為南北決戰象徵意義上的前奏,即使林肯是一個法律上承認奴隸制的北方溫和派,南方也難以再信任他。所以他的當選,就意味著戰爭。

  再說上世紀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雖然南北戰爭的結局是北方勝利,南方失敗。但南方通過戰後的「密西西比計劃」將大部分黑人的政治權利都取消了,並建立起種族隔離制度,這種做法甚至得到了高院的認可。黑人爭取權益的過程實在是漫長而艱辛,在幾十年中他們打了大量的官司,一小步一小步地積累自己的勝利,才在「布朗訴皮卡教育局案」,讓高院認定種族隔離政策是違憲的。但是,法律上的承認往往領先於社會習俗和人們內心的承認,黑人要做的還有更多,於是首先有了羅莎·帕克斯的拒不讓座事件。作者介紹,這其實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意外」,即使帕克斯沒有遇到那天的事件,類似的非暴力抗議活動,或遲或早也會爆發。

  馬丁·路德·金作為這場偉大的民權運動的領袖,提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戰術,他提倡和平談判,及以非暴力行為來衝擊不平等制度,並保持己方的道德優勢,取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同情。同樣是非暴力活動,黑人民權運動無法做到甘地那樣使之成為一種信仰,但他們有幸生在電視蓬勃發展的時代,是這種威力無窮的視覺媒體讓所有人再也無法對板上釘釘的不公事實裝聾作啞。國際冷戰局勢也對美國政府十分不利,為了和蘇聯競爭國際形象並贏得剛剛獨立的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國家的信任,當時的總統甘迺迪也不得不聯手國會,將高院的判決精神付諸實施,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了幾百項保障民權的法案。

  本書在縱論歷史大事的同時,從一些非常新奇的角度切入了美國文化的斷面。譬如其中一個章節,通過一個英國莎劇演員和一個美國莎劇演員之間發生的粉絲拆臺事件(跟我們今天見證的同類事件沒有任何區別)告訴讀者,在美國,劇院是如何成為整個社會的縮影。因為不同階層匯聚一堂,不分高雅低俗,使得美國大眾對文化作品形成了一種有別於歐洲的平視態度。但是,一視同仁的烏託邦終究是不存在的,慢慢地佔有更多財富的階層就分離出來成了所謂上流社會,他們更欣賞來自英國的代表歐洲正統的嚴肅藝術,於是和下裡巴人分道揚鑣,兩方互相敵視,漸成水火,終於釀成一場轟動的文化戰爭,文化消費市場也由此一分為二。

  作者在敘述美國這三百多年的歷史時,並未按照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也未按照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門類分法,而是信手拈來,隨意組織,但在讀者眼中,仿佛每件事之間無一不存在聯繫,因果井然,渾然一體。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帶著立體眼鏡看3D電影,明明身在其外,但又如身臨其境,每個故事都不再是歷史書上沉睡的呆板文字,而是像電影一樣活了起來。更令我非常佩服的是,作者———如果把他比作這部3D影片的導演———謹守和寫作對象之間的安全距離,只談邏輯,只做分析,不加任何多餘的價值判斷,因為,那是讀者的工作。(Magasa)

來源:南方網

相關焦點

  • 外媒回顧美國歷史:美國社會裂痕源自南北戰爭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導《日本經濟新聞》11月16日發表題為《美國為何會撕裂?》的文章,從歷史角度分析了美國社會出現裂痕的原因,全文摘編如下:美國社會出現了一道裂痕。主張「美國優先」的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的對立,自南北戰爭以來一直根深蒂固。此次的總統選舉經過一番激戰也造成空前的混亂。這場動搖民主主義的分裂到底能否停止?我們將從歷史角度進行思考。18世紀末從英國獨立而出,兼具移民國家和多民族國家性質的美利堅合眾國,一直努力促進社會融合。讓人種不同、文化背景多元的人們凝聚成統一國家的國民,這本身就困難重重。
  • 個人主義在美國發展的歷史脈絡
    【摘要】個人主義是美國民眾認可並遵從的重要行為價值原則,在一定意義上講,美國國家和社會的建構也是以個人主義為邏輯起點實現的。然而,個人主義觀念本身在美國不同歷史時期存在差異,釐清這些差異為我們了解美國提供了一種視角。
  • 走遍美國最危險的3大城市,美國不是天堂,但仍有美景
    美國被很多國人稱為天堂,其高調的普世哲學,自由的氛圍,民主的政治特色,開放的經濟環境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寬鬆的科研舉措,被很多人所嚮往,每次人們去到美國都說那的天很藍,人們都很禮貌的和你打招呼,人都很講文明等等云云,實際這些去美國的人是中產階級為主他們去的地方也是中產階級所活動的地區
  • 誰擁有歷史 ———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展與挑戰
    公共史學與新社會史學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而新社會史在某種意義上則是20 世紀60 年代一系列挑戰正統權威、正統秩序的運動———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反戰運動、反正統文化運動、權利革命等———的產物。這些運動極大地衝擊了美國社會舊的權力體制,促成了一批新的歷史學科———包括非裔美國人歷史、女性主義歷史、族裔史、新文化史等———在史學界的興起。
  • 美國的衰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推薦)
    南方按照《圖1》帝國由盛而衰發展方向對美國進行一個從頭到尾的解析,就算是科技和金融如此發達的美國,也註定無法逃脫歷史的規律!世界新秩序1945年9月2日,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 美國混亂如此,「留學美國」是「天堂」還是「地獄」?
    但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儘管美國的基礎教育不怎麼樣,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確實是一流的,這是另一個基本事實。1.名校雲集,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全球第一。美國的高等教育世界首屈一指,可以說是世界上教育質量最高的國家之一。美國有四千多所高校,在最新的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100強中,美國大學數量佔據半壁江山。
  • 美國電影歷史上時間最長的電影排名
    超過這個極限,會讓觀眾感到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不適。可是縱觀美國電影歷史,還是可以看到眾多超長時間的電影作品,其中不乏經典之作。10,《愛爾蘭人》-(2019年-3小時29分鐘)馬丁·斯科塞斯的這部史詩級的黑幫電影長達3小時29分鐘,匯集了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和喬·佩西三位重量級演員。
  • 印第安人為何要求退出美國,回顧美國與印第安人的血腥歷史
    印第安人早期曾廣泛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慘遭大量屠殺,而這也造成了美國和印第安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恩怨和矛盾,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血淚的審判:美國獨立前後對印第安人的殘酷壓迫16世紀前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給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 【美國外交】周鑫宇:美國外交中的本土主義:歷史傳統與新發展
    ,在歷史上曾對例外主義、孤立主義、重商主義、愛國主義和尚武精神等美國外交傳統產生影響。美國主體民族主要指盎格魯—撒克遜英國後裔,在歷史上曾因語言、歷史等民族認同排斥歐洲其他國家移民後裔。此外,美國的民族本土主義也以歐洲白人為主體,排斥黑人、拉美裔、亞裔等,因而有時具有種族主義色彩。在美國對外政策中,民族本土主義的最直接表現是反移民政策,其更深層次的影響則體現在美國對國際關係特有的疏遠態度中。
  • 川普:將成美國歷史上又一位特殊時期的"獨裁者」?
    託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美國第28任總統。 川普:下一個威爾遜,美國歷史上第二個「特殊時期的獨裁者」?
  • 美國藥店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
    藥店發展歷程18世紀時,美國的藥店也只銷售藥品;到18世紀末,隨著人口向西部遷移,處在美國西部地區的藥店逐漸發展成為人們進行貨物交易的場所。顧客在藥店裡用食品、 動物毛皮、自製布匹以至於任何有用的商品來交換所需的藥品,藥劑師再將交換來的商品重新在藥店銷售。
  • 美國外交中的本土主義:歷史傳統與新發展
    美國外交中的本土主義:歷史傳統與新發展周鑫宇〔提   要〕美國的本土主義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社會根基
  • 林肯為什麼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戰略家、第16任總統。同時,林肯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在美國歷史上,林肯絕對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總統,甚至川普一度認為自己是繼林肯之後,美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總統。
  • 美國第一夫人的歷史演變
    未經本人許可,任何人不得在媒體上轉載本文!)美國的「第一夫人」,通常是人們對美國總統妻子的尊稱,英文是First Lady of the United States,縮寫為FLOTUS)。第一夫人所擁有的頭銜和職位,從她們的丈夫上任總統職位時起,直到她們的丈夫的任期結束而止。「第一夫人」是一種尊稱,但並非公職。
  • 媒體:「美國優先」移民靠邊 美國不再是移民天堂了
    美國不再是移民天堂了(僑界關注)近期,對於加州州長特赦有犯罪記錄無證移民的做法,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表示看不下去了。從上任開始,川普在美墨邊境造隔離牆以阻隔非法移民的計劃就一直爭議不斷。如今,川普執政下的美國,對移民已不再敞開懷抱。
  • 冷靜下來,回顧一下美國冰激凌歷史的10個事實
    託馬斯傑斐遜從法國帶冰淇淋到美國是一個神話,因為食譜在他出生前就出現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雜誌上。但他和喬治·華盛頓一樣是個粉絲。紐約一位店主的記錄顯示,僅1790年,華盛頓就花了200美元買冰淇淋。正是貴格會教徒把冰淇淋帶到了美國,費城因其糖果的質量而聞名。隨著美國的發展,不同的冰淇淋消費方式發展起來:蛋卷、冰激凌汽水、聖代、香蕉拼盤、酒吧和三明治。
  • 漫談華人如何翻譯美國地名 與移民歷史發展有關
    漫談華人如何翻譯美國地名 與移民歷史發展有關 擁有5.3萬居民、亞裔佔60.7%的柔斯密市在市議會上討論該市的中文名稱,這在美國歷史上大概絕無僅有。  在華裔移民史超過150年的美國,很多中文地名的來源,已難以找到精確的歷史記載,即便問高齡的華人華僑,也難問出所以然。不過,通過對中文地名產生及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歸納出一些規律性東西。
  • 普林斯頓:象牙塔中的天堂 探秘美國大學
    然而,與人們眼中傳統的綜合性院校不同,普林斯頓大學一共只有7800餘名學生,其規模比起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要小得多,就是這樣一所」袖珍「學校匯聚了全世界的精英學子,也因其博愛、寬容與自由的學術氛圍,成為學者的天堂。普林斯頓就像天堂一樣──其實比天堂更好,因為不用為天堂的事情操心。——馬克·吐溫普林斯頓的天空,是群星閃耀的天空。
  • 美國波本威士忌在歷史上的10大時刻
    戰爭、禁酒令和技術突破都在波旁威士忌歷史上留下印跡,使其成為烈酒行業最引人入勝的類別之一。 與大多數行業一樣,我們現在稱之為波本威士忌的起源受到激烈爭論,並且永遠不可能完全確定。
  • 美國歷史上首個掌有英文主流媒體的華人 她對華裔青年說:積極融入...
    「中國是我的生母,美國是我的養母,我對這兩個母親感情深厚,中美關係能夠健康穩定發展是我畢生的願望。」近日,在「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85歲的美國報業大亨、企業家、僑領方李邦琴獲選年度人物,主辦方對其頒獎詞為「故鄉他鄉,我為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