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被大山環抱,但這裡卻孕育了火遍全國、走向世界的沙縣小吃。被譽為「國民美食」的沙縣小吃,也成了福建省三明市的特色名片之一。
目前,在27.2萬沙縣人當中,有超過6萬人在外經營小吃。這個曾經一元進店、兩元吃飽的小生意,是怎樣做成年營業額達500億元的大產業的呢?
在沙縣的街頭巷尾,小吃店遍地開花,特有的風俗文化、豐富的自然物產造就了上百種小吃。不僅沙縣成為小吃的大本營,外出經營小吃店也成為當地人最熟悉的生計,俞廣清就是第一個走出去的人。
他告訴記者,當時出去的時候就挑著擔子賣扁肉餛飩,哪裡人集中就放在哪裡賣,感覺效益不錯,後面才慢慢發展店鋪。如今,他所在的俞邦村家家戶戶都有年輕人在外開小吃店。
曾經,大家有一個共識,開小吃就是掙辛苦錢。今年是鄧方樹從沙縣來北京的第10年,作為家裡的第二代小吃店主,他的店越開越大,操心的事兒卻越來越少。買菜不出門足不出戶,App下單,餃子不用包了,都是中央廚房一站式服務。
鄧方樹每天都要打交道的中央廚房,在距離1800公裡之外的家鄉福建沙縣。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顏發輝:因為小吃店的門店較小,一次的採購量不多,即使是單獨免費配送也可以。因為沙縣小吃在全國分布的密度比較廣,所以成本均攤下來每個店主不會產生費用。
遍布在全國的8.8萬家沙縣小吃店,都是走薄利多銷路子的小店。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樣買到又便宜又好的食材,是讓每個小吃業主都頭疼的問題。沙縣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意識到只有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才能為小吃業主留出更多利潤空間。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羅光華:我們標準化後,通過自己降低勞動成本,小吃業主自己壓縮成本的能力是比較弱的,只有通過集團統一生產、配送才能實現目的。
沙縣小吃集團的成立開啟了沙縣小吃的現代餐飲轉型之路。小吃產業園的這塊屏幕,顯示部分加盟店的銷售情況,各地差異化的喜好和對食材的不同需求一目了然,而為他們供貨的就是沙縣本地的76家加工企業。
開辦企業的大多是曾經的小吃業主,他們對於市場的痛點有著精準的把握。沙縣小吃已經從最初的餐飲業,演變為從生產種植到加工銷售等多環節的大產業。
依託食品加工產業,沙縣還建立中藥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種養基地6萬畝,帶動2萬農戶通過種養實現增收。打造了統一的廚房,還要培訓統一的廚師。
過去,沙縣人的手藝都是在家跟著長輩學,各家千差萬別。而在培訓中心,一個餃子16道褶,一張麵皮五公分寬。對於即將走向龐大市場的小吃業主來說,這樣的統一技藝才是最實用的。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教育培訓辦副主任俞子彥:這是不花錢的,從我們這裡走出去的這些學員有兩萬多人了。下一步他們可以加入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取得商標使用許可,這樣在全國辨識度就高了。
忽略了商標的重要性曾經讓沙縣人吃過大虧。在盲目擴張的時代,沙縣小吃這塊招牌,誰都可以輕易使用,沙縣人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口碑很快就被市場透支,一度陷入困境。2016年,沙縣小吃啟用新商標,並花大力氣對門店進行升級,通過加盟店和會員店兩種方式帶動小吃業主。有了完備的產業鏈做支撐,新商標含金量大大提高,改造升級後,加盟店的營業額平均增長超過50%。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我們轉型升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更輕鬆地賺錢。我們建立強大的供應鏈平臺和管理平臺,他們工作量就輕了。通過門店的轉型升級,以後不止吸引藍領、學生,我們還可以吸引到白領,顧客對象和營業額多了,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文章來源:央視財經)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