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的歷史:忐忑流有旋律但無詞,曾是隱士高人最愛,如今無蹤影

2020-12-16 青樓大茶壺

神曲《忐忑》無人不知,有旋律但無詞,吟唱難度極高。不過這種類型的音樂,可不是龔琳娜夫婦首創,我國歷史上,早就有這種類型的音樂了,那就是「嘯」。

東漢經學家鄭玄說,嘯就是把嘴縮起來然後發出聲音。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形容,嘯就是吹出聲音。

後世常常理解為類似口哨模式,實際上沒這麼簡單。它有著自己的發音規律,不是簡單的弄出聲響。

西晉的名士成公綏寫過《嘯賦》,他把嘯分成三種。

圖解:晉 成公綏《嘯賦》

第一種是只用嘴,即蹙口嘯

這種方式要求,嘯者只能用唇齒發出聲音,不得藉助他物。開口動嘴唇的時候,聲音旋律就要跟著流出來。等嘯的曲子結束後,還得有餘音繞梁的感覺,讓人念念不忘。

有時候,還得配合著有詞兒的吟唱,達到一種自唱自合的效果。

第二種得用手指或者手掌幫忙,即指嘯

這種模式,最好是仰著頭,然後手掌合在嘴邊,形成一個擴音的喇叭形狀。同時,還得把手指放在嘴邊,嘯的時候吹出的氣流摩擦手指,發出有旋律的聲音。登高遠望的時候,這種指嘯最適合抒發情感。

第三種就是兩個人或者幾個人群嘯,即相合嘯

實際上這就是嘯中的大合唱,這需要嘯者默契配合,聲音要有層次。高超的相合嘯,得像一個交響樂隊一樣。

有時候,嘯者也得會模仿別的聲音。有時候是模仿樂器,比如說鐘聲、鼓聲、簫聲和胡笳等。有時候還得模仿大自然的聲音,像什麼風聲雨聲,山洞崩塌的聲音等。

高手會在嘯聲中模仿季節的聲音,結合自己嘯的曲子,讓人能感受夏日的炎熱、冬日的酷寒、也有秋日的蕭索。

當然了,這只是嘯發展到巔峰的狀態。實際上,遠古時期,人們就喜歡用嘯聲表達情感。而嘯,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最終成為一種複雜的音樂形式。

一:先秦的嘯,多為女子之嘯

嘯,可不是在東漢和魏晉時期才出現的。先秦時期,嘯就作為勞動人民的聲音,被各種典籍記載。

詩經裡,就記載了不少女子,因為各種感情原因而嘯的事兒。

圖解:詩經中的女子形象

《召南》中,有一個女子,她的心上人移情別戀,有時候見到她就當看不見。這女子十分憤恨負心郎,所以就用嘯聲附和著歌聲,來抒發自己失敗的感情。

《小雅》中,有一個女子因為遇人不淑,嫁了一個不靠譜的男人。但畢竟是自己選的,也只能接受。可心裡總是憋屈,又無法和別人訴說,只能成天以嘯來表達自己的鬱悶。

《古今注》中還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對夫婦結婚好幾年了,一直沒有孩子。丈夫一看這情況,覺得傳宗接代大事兒不能耽誤啊!於是張羅著休了妻子,再娶一個老婆。

妻子很傷心,但那個時代她又無法訴苦,只能成天靠著門,用別人都聽不懂的嘯聲來表達自己被拋棄的命運。

可見,早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初期,這嘯聲就成為女子們抒發自己情感的工具。

當然了,嘯聲可不僅僅是表達個人情感,有時候還是某種愛國情懷的抒發,或者是祭祀時用來祈求上天的語言。

魯國次室這個地方,就是後世有名的蘭陵,有一個女子,年齡大了還嫁不出去,於是天天以嘯聲和哭聲為伴。別人以為她是因為嫁不出去而長嘯。但她說自己是因為看著魯君衰老,太子又小,國家越來越不穩定而長嘯。

圖解:春秋時期女子形象

這境界,那就上升到憂國憂民了!

闔閭得到伍子胥的幫助,把吳國治理得蒸蒸日上。所以他決定攻打楚國。但一想到現狀,他就沒轍,所以經常登上高處,對著南風長嘯半天。

伍子胥一聽這嘯聲,知道吳王為何苦惱,於是把孫武舉薦了上去。這下就解決了闔閭有兵無將的難題,從此闔閭就不用再長嘯了。

嗯,闔閭這也算是在眾女之嘯中獨樹一幟。

《靈寶經》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有個國家,遭遇了旱災,國王就請了個女法師來做法。這位法師也沒幹別的,就是對著天空長嘯,而且旋律從來沒有人聽過。效果嘛自然不錯,不久就下起了大雨。

雖說這故事可能是虛構的,但其他先秦的典籍中,舉行各種祭祀盛典的時候,往往會讓女巫等神職人員來負責。這時候,女巫們發出的聲音,就類似有旋律的長嘯了。

二:魏晉時期,「嘯」到巔峰

在魏晉之前,男人的嘯,記錄的還真不多。大量隱士出現後,那就「嘯」聲不斷了。

東漢末年的怪才向栩,就是一個嘯的高手。這傢伙自命清高,覺著誰也不懂他,不過做官做得一塌糊塗。最後,他被宦官以誹謗朝廷,心向黃巾的罪名給處死了。

這傢伙平日不愛看儒家經典,反而天天抱著道家的書。他看到精彩之處,覺著有所收穫,就仰天長嘯,那旋律沒人懂,但都覺著好聽。

他開了這風氣之後,隱士們紛紛模仿。

比如阮籍和嵇康兩人,就曾經想和著名隱士孫登學如何長嘯,不過孫登沒看上他倆。阮籍請教孫登,孫登不回答。等他離去之後,山林中傳來孫登的嘯聲,阮籍自嘆不如。

孫登的水平有多高呢?可以從阮籍的嘯中側面證明。

據《世說新語》記載,阮籍的嘯聲,幾百步之外都能清晰的聽到,能讓聽眾如痴如醉。

圖解:南朝墓磚壁畫 阮嘯之姿,描繪阮籍長嘯時的情景

除了阮籍,魏晉南北朝時期善於嘯的名士不計其數。

比如晉謝鯤,這傢伙曾經去挑逗鄰家織布的女郎,女郎很生氣,就用梭子打他。這打的那個慘啊,門牙都敲掉了。但他毫不在意,還得意洋洋的和別人說,牙掉了不礙事兒,不耽誤自個長嘯。

本文開篇提到的《嘯賦》中,男主人公十分厲害。他的嘯,悲傷低沉的時候就像是來自大地深處的悲歌,明快的時候又像是水中滑過的飛石,跳躍不止。

劉寶在晉代曾經做過「太祝令」,就是後來的太常,負責祭祀和管理巫師之類。他能當這官兒,也許和他善於嘯有關,畢竟專業對口嘛。據說他小時候,經常跑到水邊,要麼高歌,要麼長嘯。聽到的人,經常停下腳步欣賞他的表演。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經常和徐庶他們到各處遊學。不過諸葛亮和徐庶等人不同,他們幾個看書那都是仔仔細細的揣摩,孔明就看個大概。好多時候,別人在學習,諸葛亮就抱著腿在那長嘯。

徐庶他們就問他,怎麼不仔細看?諸葛亮回答說,你們幾個啊,以後也就做個太守之類的官兒,算是到頭了!然後又開始長嘯。或許,諸葛亮吟唱梁父吟的時候,伴隨的也是嘯聲。

圖解:諸葛亮隱居時和友人的藝術形象

夏統這位隱士的嘯,算是魏晉時期直接記載中,展現過神跡的。畢竟前面提到的孫登,沒有正面描寫。

據說太尉賈充遇到他的時候,問他是不是真的善於嘯,並且能嘯出天地的聲音。他二話不說,卯足了勁開始長嘯。

他這一出聲可不得了。人們感覺到現場如同大風颳過飛沙走石,又像是暴雨降臨,中間還夾雜雷鳴電閃。但他停止長嘯後,一切戛然而止。賈充等人聽了都覺著十分驚恐,就像是風雨真的到來。

看起來這位夏統的嘯,那也是善"口技"的先驅啊!

在那個時代,嘯聲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子,像是謝安之類的名臣,都曾面對廣闊的自然長嘯過。

為何魏晉時期,嘯就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呢?

或許是那個時代,人們不再追求儒家的名教,反而是追求任自然的感覺。所以玄學崛起,清談盛行。這時期,葛洪等道家人士也紛紛崛起。

而嘯這種不依靠外力,完全由自己隨心發出聲音的音樂,恰好契合了時代的發展。從《嘯賦》中可以看出,嘯能夠模仿自然的聲音,又能夠在不同場合使用。於是,追求道法自然的士族隱士們,紛紛回到這種最原始的音樂中尋找自我。

這才有了嘯的大發展。《嘯賦》就是對嘯在這一時期的影響的總結。

三:魏晉之後,「嘯」聲逐漸暗淡

南北朝結束,中國又迎來大一統的日子,隱士們的黃金時代,也隨之結束。畢竟人們已經不需要通過避開現實的方式,逃離亂世的束縛。這時候,「嘯」也就慢慢的暗淡了。

唐代的時候,「嘯聲」還能隱約地聽到。

王維就曾在詩歌《竹裡館》中寫過自己喜歡一邊彈琴一邊長嘯,感受自然的樂趣。李白到泰山的時候,也曾經面對著巍峨的東嶽發出長嘯。

《雲溪友議》中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有個人犯了重罪,按照唐律,他應該被砍了腦袋。審判官讓他自辯的時候,他說自己沒別的特長,就是從小開始學習長嘯。審判官於是下令除掉他的鐐銬,讓他自由的長嘯一次看看。

他照做了,那嘯聲驚天地泣鬼神,直衝雲霄。審判官都被感動了,於是赦免了他的罪過。

額,以無詞歌免罪,他倒是古今第一人。

《無為州志》中記載過一位唐代的高人張綸,也善於嘯。據說他窮得要死,家裡什麼都沒有,經常穿得破破爛爛的。

但只要他發出嘯聲,人們就肅然起敬,因為那抑揚頓挫的嘯聲,就像是高僧念經,又像是老子騎著青牛出關時的囔囔自語。

這種空靈的聲音,能讓人忘記他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反而像是一個不出世的君子。

四:唐之後,嘯聲在上層社會就徹底沒了蹤影

也許是五代武夫當政的年代,懂得如何長嘯的士人們在戰火中消逝。

又或宋後儒學發展,讀書人們不是忙著研究義和理,就是忙著科舉為官,無暇顧及這類精神享受,

總之,嘯這種曾經是高人隱士專屬的自然音樂,慢慢的暗淡了下去。

只有偶爾的記載和現代的考古,偶爾能發現嘯已經淪為伶人或者街頭表演者的東西,再也沒有之前的輝煌。

圖解:宋元雜技雕刻

到了元朝之後,嘯更成為丑角的專屬,完全褪去原有的高雅。甚至更晚一些的時候,嘯,就真變成普通的口哨了。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總結

這就像是一個「輪迴」。曾經產生於人民當中的聲音,因為時代的發展,成為近千年隱者們專屬的音樂。又因為時代的發展,嘯又回到百姓當中,不再是陽春白雪。

到如今,我們早就無法!嘯,到底該如何演奏。也許它是忐忑,也許它是Beatbox。

歷史的長河,淹沒了不少的東西。

如果沒有那些史書典籍的記載,或許當今的人們,還以為節奏口技只是外來的東西。

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早就把這類東西玩到極致,只是失傳了而已。

相關焦點

  • 仰天長嘯的「嘯」是一種什麼聲
    嘯對於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和文人生活皆有廣泛而深刻的滲透,故古典詩歌多有關於嘯的描寫,猶如丹葩之耀於芳林,白雲之襯於青天,別有風致。往歲讀王摩詰輞川絕句《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以為嘯可能是幽人逸士興致勃發之際的狂呼大叫。及讀嶽武穆《滿江紅》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又以為嘯無非是抒發英雄豪氣的長嘆之聲。近年稍窺音樂之學,於嘯史問題方真有解會,始知疇昔之所思所想乃謬誤之極。
  • 疊石有一個村莊,真的適合隱士居處,這是的事實.
    現代中國社會是否真的還有隱士的存在?我不清楚,但在疊石鄉境內真的有一個村莊,它境內的一些地方,真的適合隱士居處,那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村莊,就是位處分泰線58省道左側的疊石鄉車頭村。按車頭唐姓族譜中的說法,其始祖最早在明朝嘉靖年間(1507年~1567年)遷到車頭村。如此推算,唐姓在車頭村至少已有近500年歷史。《竹書紀年》載:「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
  • 高人雅士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高人雅士,高人:志趣、行為高尚的人,多指隱士;雅:風雅,儒雅。志行高尚、風格儒雅的人。近義詞有:高人逸士,高人雅士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多指隱士。高人雅士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高人雅士(gāo rén yǎ shì)成語釋義:高人:志趣、行為高尚的人,多指隱士;雅:風雅,儒雅。志行高尚、風格儒雅的人。近 義 詞:高人逸士成語用法:可作賓語、定語;多指隱士。
  • 高人造句和解釋_高人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多指隱士、修道者。 [魯迅《採薇》:「終於還引動了首陽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 高人參考例句: 1、東籬醉酒高人臥老圃吟秋晚節香。 2、經高人指點,他頓然領悟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 「無計」兩個字,竟然是宋詞的寵兒!有無計兩個字的詞最有味道!
    「無計」,是很普通的詞,用現代文來說就是沒有辦法的意思。現在我們基本上不用這個詞了,但在宋詞和元曲中,這個詞簡直就是詞人的寵兒。詞人們用它,表達各種複雜的、無可奈何的情感,特別是在戀情和思念的詩詞中,無計被運用的特別廣泛。
  • 《錦衣之下》之為啥在古代,高人都喜歡隱居於山林之間?
    「世外高人」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往往認為那些隱居在世外深山的隱士,一定都是才華橫溢,又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由於心中鬱郁不得志,或者是看不慣朱門酒肉臭,就會選擇隱居,遠離塵世的喧囂。
  • 《忐忑》入選「十大神曲」 曾被中國籃協「封殺」
    在「中神榜」中,似乎難以找到一個統一的風格來歸納神曲,有《忐忑》《法海你不懂愛》這樣的經典神曲,有親民樸實的《最炫民族風》《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等生活類神曲,有《江南style》《可愛頌》等充滿趣味的氛圍歌曲,也有《傷不起》《愛情買賣》《我爸是李剛》是影射社會現象的歌曲,更有受到廣大文藝青年擁護的《因為愛情》《我的歌聲裡》《最好不相見》等「高大上」類歌曲。
  • 如今農村收孕婦尿的再無蹤影,孕婦尿有啥用?看完有數了!
    摘要:如今農村收孕婦尿的再無蹤影,孕婦尿有啥用?看完有數了!雖然我生活在農村只有二十多年,但我爺爺那輩也從來也沒聽說過,有人會上門收孕婦尿的做法。那這孕婦尿回收到底有啥作用嗎?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兩個方面:1.一些化工廠、醫藥廠需求。曾經有人說過農村裡常有些「尿販子」,就是為了收集孕婦尿,還會給人家一些錢財或者奶粉、水果等,大家都比較願意換,而這些東西就被他們轉手給那些廠家。
  • 說疏|成片違建無蹤影,東高地上換新顏
    說疏|成片違建無蹤影,東高地上換新顏有花有草最新鮮,東高地上換新顏。成片違建無蹤影,出門就是大花園。大家好,我是說疏人張驁,今天咱們來到了東高地公園,這兒可是東高地第一個城市森林公園。大伙兒看看這環境多好啊,小橋流水,有花有草,魚翔淺底,要啥有啥,還有各種設施,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不一樣的健身需求。您可能要問了,這麼大一公園是怎麼來的?這就是「疏、整、促」的功勞了。以前這,是一個四萬多平方米的違建大院,安全隱患就甭說了,每天的噪音影響高層住戶的休息。
  • 隱士孫登為何喜歡彈只有一根弦的古琴?
    隱士孫登,圖源網絡。魏晉出名士,尤其是「竹林七賢」更被後世津津樂道。而這裡所說的孫登,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在當時,赫赫有名的孫登有兩個,一個是東吳孫權的長子,以德行著稱,可惜英年早逝,壯志未酬。還有一個是字公和,號蘇門先生的隱士孫登,史料記載他的事跡不多,他比阮籍小,比嵇康年長,且和這兩位「竹林七賢」裡的頭號大名士都有過交往。葛洪的《神仙傳·孫登傳》和其他史料記載,孫登不知什麼地方人,無家屬,住在山洞裡,席地而坐,夏天穿草編的衣服,因長發丈餘,在冬天,就把長發披在身上取暖。
  • 走失第四天濟南小艾鈺仍無蹤影 有人稱曾在火車上見到
    濟南:走失第四天 小艾鈺仍無蹤影孩子現在在哪裡,安不安全,是所有關注小艾鈺走失一事的人最關注的問題。  今天是小艾鈺走失的第四天,因為過度悲傷,她的媽媽孫書清四天滴水未進,嗓子幹啞。孫書青說,女兒膽子小、最怕黑,往常出去玩,天還不黑就會跑回家。她無法想像小艾鈺是怎樣在外面度過這三個夜晚的。  小艾鈺的媽媽孫書清說,希望孩子走失了,是好心人把她收留了,只能這樣想了,不敢往壞處想。
  • 《巴啦啦小魔仙之夢幻旋律》你最愛的配音
    《巴啦啦小魔仙之夢幻旋律》你最愛的配音《巴啦啦小魔仙之夢幻旋律》是《巴啦啦小魔仙》系列的第5部,由奧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朱珂執導,齊圓、王薇編劇。吳佳佳影視演員,歌手《巴啦啦小魔仙之夢幻旋律》裡配音給凌家長女,美雪的姐姐,曾經參演過電影《棒子老虎雞》和《精舞門》的福建棒子女孩吳佳佳,近期在廣東東莞出演了央視電影頻道出品的電視電影《千裡追蹤》。《千裡追蹤》是個反腐題材的電影系列。7月26日開拍的偶像劇《幸福一定強》中,吳佳佳出演重要角色。
  • 荒誕的隱士與狡猾的史家
    隱士史家公元1898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那年,有一個名叫拜克豪斯的英國人,抵達北京。他常住中國,直到抗戰結束前夕才去世。死後留下兩冊回憶錄,首先回憶他在歐洲的歲月,然後自1898年到1908年則是回憶他在中國十年的經歷。他在英法時廁身文壇,頗與詩人、作家交往。來到中國之後,自稱華語便捷,得與宮中太監,甚至太后交往。
  • 高人無須戴高帽子
    有種「帽子」,戴上沒有禦寒功能,卻能叫人自鳴得意、自我「發燒」——阿諛奉承,叫人高興,俗稱戴高帽子。  有種「帽子」,戴上沒有禦寒功能,卻能叫人自鳴得意、自我「發燒」——阿諛奉承,叫人高興,俗稱戴高帽子。  在熱播綜藝節目《聲臨其境》的舞臺上,咱河南老鄉趙立新大秀語言才華,配音精絕,英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張口就來。  有人就給他戴高帽子:哇,這位老師堪比「行走的翻譯機」呀,他就是來展示才華的。
  • 《百字令》詞中這種情藏景中,意在言外,是十分高超的藝術手法
    康熙五十九年中舉,乾隆初,被推薦應博學鴻詞科考試,因為違反了規定程式沒被錄取。以後屢次考試不中,教書終身。性好閒靜,愛山水,工詩善詞、以姜夔、史達祖、張炎為宗,詩詞風格皆幽逸清奇,聲調和諧,表現出超然出世、自得其樂的情趣。詩如《曉登韜光絕頂》,詞如《百字令》正是如此。此外如《疏影》、《謁金門》雅正深婉,豔麗動人,頗類姜、張,是浙派詞的重要作家。大江南北,主盟詞壇凡數十年。
  • 李煜最深意的一首詞:全篇無一愁字,卻盡顯愁意,值得仔細品味
    李煜最深意的一首詞:全篇無一愁字,卻盡顯愁意,值得仔細品味文/鬧騰的歷史我國的古詩詞文化還是很博大精深的。我國古代詩人在表達感情的時候,都不會說的太過直白,都是用古詩來表達或寄託什麼情感。所以,我國有很多著名的詩人,但是會寫詩,文採有相當好的皇帝卻是很少,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文採很很好的皇帝。他就是五代唐李後主李煜。他的最炫計的一首詞:全篇無一個愁字,卻道盡了愁意,值得大家細細品味。究竟是怎樣的一首詞能夠有這麼高的評價,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番。李煜,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他是自己王國的最後一個皇帝。
  • 網友剖析《忐忑》成名原因:像火急火燎婦女敘事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攝核心提示龔琳娜在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上的一首《忐忑》,如今火「瘋」了——網友瘋狂傳播,明星們積極模仿,黃百鳴賀歲電影《最強喜事》中刻意引用,連天后王菲也在翻唱……《忐忑》為何一夜爆紅成「神曲」?有人說它是「創新」,也有人批它只是迎合了網絡時代人們的獵奇心理——這支連歌詞都沒有的「神曲」,究竟為什麼走紅?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它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也就是每首詞的字數、句數、每句的字數還有格律,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比作詩複雜多了,難怪人們要稱作詞為「填詞」了。詞還有詞牌和詞題,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題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有時會省去,或用小序來闡釋作詞的用意。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填詞這麼麻煩,一定很難有佳作吧?那我們就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吧!
  • 我要這歌詞有何用?
    李榮浩說他本來寫了很多歌詞,後來又都刪掉了,發現最能體現人生無奈的,其實就是這些簡單至極的語氣詞。無獨有偶,其實也有很多歌曲的歌詞簡單無比,甚至整首歌沒有一個文字,也能把情緒傳遞的準確到位。小由挑了幾首非常有代表性的:1. 王菲專輯《浮躁》《浮躁》是王菲建立自己獨特音樂風格的重要標誌,也是華語音樂借鑑西方風格、融入搖滾元素的典型代表。這一專輯中的歌全都淡化了旋律和歌詞,只注重情緒的表達。
  • 探訪新光集團:核心資產經營慘澹 紓困資金了無蹤影
    探訪新光集團:核心資產經營慘澹 紓困資金了無蹤影 原標題:直擊風雨中的新光集團:核心資產經營慘澹紓困資金了無蹤影浙江義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