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忐忑》無人不知,有旋律但無詞,吟唱難度極高。不過這種類型的音樂,可不是龔琳娜夫婦首創,我國歷史上,早就有這種類型的音樂了,那就是「嘯」。
東漢經學家鄭玄說,嘯就是把嘴縮起來然後發出聲音。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形容,嘯就是吹出聲音。
後世常常理解為類似口哨模式,實際上沒這麼簡單。它有著自己的發音規律,不是簡單的弄出聲響。
西晉的名士成公綏寫過《嘯賦》,他把嘯分成三種。
圖解:晉 成公綏《嘯賦》
第一種是只用嘴,即蹙口嘯
這種方式要求,嘯者只能用唇齒發出聲音,不得藉助他物。開口動嘴唇的時候,聲音旋律就要跟著流出來。等嘯的曲子結束後,還得有餘音繞梁的感覺,讓人念念不忘。
有時候,還得配合著有詞兒的吟唱,達到一種自唱自合的效果。
第二種得用手指或者手掌幫忙,即指嘯
這種模式,最好是仰著頭,然後手掌合在嘴邊,形成一個擴音的喇叭形狀。同時,還得把手指放在嘴邊,嘯的時候吹出的氣流摩擦手指,發出有旋律的聲音。登高遠望的時候,這種指嘯最適合抒發情感。
第三種就是兩個人或者幾個人群嘯,即相合嘯
實際上這就是嘯中的大合唱,這需要嘯者默契配合,聲音要有層次。高超的相合嘯,得像一個交響樂隊一樣。
有時候,嘯者也得會模仿別的聲音。有時候是模仿樂器,比如說鐘聲、鼓聲、簫聲和胡笳等。有時候還得模仿大自然的聲音,像什麼風聲雨聲,山洞崩塌的聲音等。
高手會在嘯聲中模仿季節的聲音,結合自己嘯的曲子,讓人能感受夏日的炎熱、冬日的酷寒、也有秋日的蕭索。
當然了,這只是嘯發展到巔峰的狀態。實際上,遠古時期,人們就喜歡用嘯聲表達情感。而嘯,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最終成為一種複雜的音樂形式。
一:先秦的嘯,多為女子之嘯
嘯,可不是在東漢和魏晉時期才出現的。先秦時期,嘯就作為勞動人民的聲音,被各種典籍記載。
詩經裡,就記載了不少女子,因為各種感情原因而嘯的事兒。
圖解:詩經中的女子形象
《召南》中,有一個女子,她的心上人移情別戀,有時候見到她就當看不見。這女子十分憤恨負心郎,所以就用嘯聲附和著歌聲,來抒發自己失敗的感情。
《小雅》中,有一個女子因為遇人不淑,嫁了一個不靠譜的男人。但畢竟是自己選的,也只能接受。可心裡總是憋屈,又無法和別人訴說,只能成天以嘯來表達自己的鬱悶。
《古今注》中還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對夫婦結婚好幾年了,一直沒有孩子。丈夫一看這情況,覺得傳宗接代大事兒不能耽誤啊!於是張羅著休了妻子,再娶一個老婆。
妻子很傷心,但那個時代她又無法訴苦,只能成天靠著門,用別人都聽不懂的嘯聲來表達自己被拋棄的命運。
可見,早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初期,這嘯聲就成為女子們抒發自己情感的工具。
當然了,嘯聲可不僅僅是表達個人情感,有時候還是某種愛國情懷的抒發,或者是祭祀時用來祈求上天的語言。
魯國次室這個地方,就是後世有名的蘭陵,有一個女子,年齡大了還嫁不出去,於是天天以嘯聲和哭聲為伴。別人以為她是因為嫁不出去而長嘯。但她說自己是因為看著魯君衰老,太子又小,國家越來越不穩定而長嘯。
圖解:春秋時期女子形象
這境界,那就上升到憂國憂民了!
闔閭得到伍子胥的幫助,把吳國治理得蒸蒸日上。所以他決定攻打楚國。但一想到現狀,他就沒轍,所以經常登上高處,對著南風長嘯半天。
伍子胥一聽這嘯聲,知道吳王為何苦惱,於是把孫武舉薦了上去。這下就解決了闔閭有兵無將的難題,從此闔閭就不用再長嘯了。
嗯,闔閭這也算是在眾女之嘯中獨樹一幟。
《靈寶經》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有個國家,遭遇了旱災,國王就請了個女法師來做法。這位法師也沒幹別的,就是對著天空長嘯,而且旋律從來沒有人聽過。效果嘛自然不錯,不久就下起了大雨。
雖說這故事可能是虛構的,但其他先秦的典籍中,舉行各種祭祀盛典的時候,往往會讓女巫等神職人員來負責。這時候,女巫們發出的聲音,就類似有旋律的長嘯了。
二:魏晉時期,「嘯」到巔峰
在魏晉之前,男人的嘯,記錄的還真不多。大量隱士出現後,那就「嘯」聲不斷了。
東漢末年的怪才向栩,就是一個嘯的高手。這傢伙自命清高,覺著誰也不懂他,不過做官做得一塌糊塗。最後,他被宦官以誹謗朝廷,心向黃巾的罪名給處死了。
這傢伙平日不愛看儒家經典,反而天天抱著道家的書。他看到精彩之處,覺著有所收穫,就仰天長嘯,那旋律沒人懂,但都覺著好聽。
他開了這風氣之後,隱士們紛紛模仿。
比如阮籍和嵇康兩人,就曾經想和著名隱士孫登學如何長嘯,不過孫登沒看上他倆。阮籍請教孫登,孫登不回答。等他離去之後,山林中傳來孫登的嘯聲,阮籍自嘆不如。
孫登的水平有多高呢?可以從阮籍的嘯中側面證明。
據《世說新語》記載,阮籍的嘯聲,幾百步之外都能清晰的聽到,能讓聽眾如痴如醉。
圖解:南朝墓磚壁畫 阮嘯之姿,描繪阮籍長嘯時的情景
除了阮籍,魏晉南北朝時期善於嘯的名士不計其數。
比如晉謝鯤,這傢伙曾經去挑逗鄰家織布的女郎,女郎很生氣,就用梭子打他。這打的那個慘啊,門牙都敲掉了。但他毫不在意,還得意洋洋的和別人說,牙掉了不礙事兒,不耽誤自個長嘯。
本文開篇提到的《嘯賦》中,男主人公十分厲害。他的嘯,悲傷低沉的時候就像是來自大地深處的悲歌,明快的時候又像是水中滑過的飛石,跳躍不止。
劉寶在晉代曾經做過「太祝令」,就是後來的太常,負責祭祀和管理巫師之類。他能當這官兒,也許和他善於嘯有關,畢竟專業對口嘛。據說他小時候,經常跑到水邊,要麼高歌,要麼長嘯。聽到的人,經常停下腳步欣賞他的表演。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經常和徐庶他們到各處遊學。不過諸葛亮和徐庶等人不同,他們幾個看書那都是仔仔細細的揣摩,孔明就看個大概。好多時候,別人在學習,諸葛亮就抱著腿在那長嘯。
徐庶他們就問他,怎麼不仔細看?諸葛亮回答說,你們幾個啊,以後也就做個太守之類的官兒,算是到頭了!然後又開始長嘯。或許,諸葛亮吟唱梁父吟的時候,伴隨的也是嘯聲。
圖解:諸葛亮隱居時和友人的藝術形象
夏統這位隱士的嘯,算是魏晉時期直接記載中,展現過神跡的。畢竟前面提到的孫登,沒有正面描寫。
據說太尉賈充遇到他的時候,問他是不是真的善於嘯,並且能嘯出天地的聲音。他二話不說,卯足了勁開始長嘯。
他這一出聲可不得了。人們感覺到現場如同大風颳過飛沙走石,又像是暴雨降臨,中間還夾雜雷鳴電閃。但他停止長嘯後,一切戛然而止。賈充等人聽了都覺著十分驚恐,就像是風雨真的到來。
看起來這位夏統的嘯,那也是善"口技"的先驅啊!
在那個時代,嘯聲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子,像是謝安之類的名臣,都曾面對廣闊的自然長嘯過。
為何魏晉時期,嘯就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呢?
或許是那個時代,人們不再追求儒家的名教,反而是追求任自然的感覺。所以玄學崛起,清談盛行。這時期,葛洪等道家人士也紛紛崛起。
而嘯這種不依靠外力,完全由自己隨心發出聲音的音樂,恰好契合了時代的發展。從《嘯賦》中可以看出,嘯能夠模仿自然的聲音,又能夠在不同場合使用。於是,追求道法自然的士族隱士們,紛紛回到這種最原始的音樂中尋找自我。
這才有了嘯的大發展。《嘯賦》就是對嘯在這一時期的影響的總結。
三:魏晉之後,「嘯」聲逐漸暗淡
南北朝結束,中國又迎來大一統的日子,隱士們的黃金時代,也隨之結束。畢竟人們已經不需要通過避開現實的方式,逃離亂世的束縛。這時候,「嘯」也就慢慢的暗淡了。
唐代的時候,「嘯聲」還能隱約地聽到。
王維就曾在詩歌《竹裡館》中寫過自己喜歡一邊彈琴一邊長嘯,感受自然的樂趣。李白到泰山的時候,也曾經面對著巍峨的東嶽發出長嘯。
《雲溪友議》中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有個人犯了重罪,按照唐律,他應該被砍了腦袋。審判官讓他自辯的時候,他說自己沒別的特長,就是從小開始學習長嘯。審判官於是下令除掉他的鐐銬,讓他自由的長嘯一次看看。
他照做了,那嘯聲驚天地泣鬼神,直衝雲霄。審判官都被感動了,於是赦免了他的罪過。
額,以無詞歌免罪,他倒是古今第一人。
《無為州志》中記載過一位唐代的高人張綸,也善於嘯。據說他窮得要死,家裡什麼都沒有,經常穿得破破爛爛的。
但只要他發出嘯聲,人們就肅然起敬,因為那抑揚頓挫的嘯聲,就像是高僧念經,又像是老子騎著青牛出關時的囔囔自語。
這種空靈的聲音,能讓人忘記他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反而像是一個不出世的君子。
四:唐之後,嘯聲在上層社會就徹底沒了蹤影
也許是五代武夫當政的年代,懂得如何長嘯的士人們在戰火中消逝。
又或宋後儒學發展,讀書人們不是忙著研究義和理,就是忙著科舉為官,無暇顧及這類精神享受,
總之,嘯這種曾經是高人隱士專屬的自然音樂,慢慢的暗淡了下去。
只有偶爾的記載和現代的考古,偶爾能發現嘯已經淪為伶人或者街頭表演者的東西,再也沒有之前的輝煌。
圖解:宋元雜技雕刻
到了元朝之後,嘯更成為丑角的專屬,完全褪去原有的高雅。甚至更晚一些的時候,嘯,就真變成普通的口哨了。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總結
這就像是一個「輪迴」。曾經產生於人民當中的聲音,因為時代的發展,成為近千年隱者們專屬的音樂。又因為時代的發展,嘯又回到百姓當中,不再是陽春白雪。
到如今,我們早就無法!嘯,到底該如何演奏。也許它是忐忑,也許它是Beatbox。
歷史的長河,淹沒了不少的東西。
如果沒有那些史書典籍的記載,或許當今的人們,還以為節奏口技只是外來的東西。
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早就把這類東西玩到極致,只是失傳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