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讀文言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
卡爾維諾說,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經典是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
對於中國人來說,文言經典就是這樣的作品。魯迅、胡適甚至曾國藩,這些大學問家,都是從古代經典中獲得滋養而又獨樹一幟的。那些文言經典既像我們多年未見的老友,又像剛剛結識的新朋。
故交如初逢,是因為一次次的人生體驗過後,你總能在過往的那些經典中尋找力量和指引,從而獲得新的認知。
初逢如故交,是因為爺爺的爺爺們讀著這些長大,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映射,那麼我們身上註定宿命般沉睡著這些基因。經典便是喚醒這些沉睡者,它們讀起來似曾相識。
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最近上映了,看得我非常感動,葉先生半生飄零,然而根植傳統,傳播經典,不離文字,心系歌詩,終於回歸故國,令人感佩。
這讓我想起了出版界的一位令人景行行止的「高山」——鍾叔河先生。鍾先生半生坎坷,然一生愛書、讀書、編書,最是懂書。他說過:「古文最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
「月」如果是亙古的經典,「掬水」就應該是鍾先生的「學其短」,而我們出版人所做的就是如何努力地將「水中明月」盛到一雙雙的小手上。
於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採英擷華,大家小書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套書的作者是鍾叔河,這可是位大名鼎鼎的學者、出版家,錢鍾書、楊絳先生都非常信任他。他在1980年代主持出版的「走向世界叢書」轟動出版界和文史界,錢鍾書先生主動為這套叢書作序,後來鍾先生的著作《念樓學短》出版時楊絳先生又為之作序,這也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本書的母本《念樓學短》本是鍾老為外孫女們學文言而編寫的,被文言滋養的小姑娘們長大後都留學歐美,學成後成了國之棟梁,可以說滋養了一代人。
此次鍾老擷英採華,選取《念樓學短》的精華198篇,配上萌趣十足的插圖和範讀音頻,改編而成這一套「給孩子讀文言」,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文言的簡潔之美,簡約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本套書的特點
1、國學啟蒙,從經典開始。
一提到學國學啟蒙,一提到傳統文化,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一下子想到「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為這就是國學啟蒙的讀物,其實那只是明清時代的識字讀物,說白了是為了「掃盲」用的。古人真正開始國學發蒙,進學讀書,是要從經典學起的。
遠一點的曾國藩,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位集大成者,他是讀四書五經開始的。近一點的魯迅、胡適,這二位是學貫東西的大學者,無論承認與否,他們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反哺中國的。連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都如此。林黛玉進賈府,賈母問黛玉讀什麼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並沒有聽誰說過讀三百千的。
給孩子讀文言這套書的內容並不僅僅包括儒學經典,它是精選自經、史、子、集,內容涉及名人逸事、名物探究、奇聞怪事、寓言笑話,採英擷華,共198篇,完全是百字版的少兒中國傳統文化小百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這套入手,絕對沒有錯。
《給孩子讀經典》66篇,精選了《論語》《孟子》《禮記》《國語》《左傳》《戰國策》《莊子》等先秦必讀經典部分,幫助孩子進行正統的國學啟蒙。
《逝者如斯》只有短短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但是這超越時空的人類永恆的感慨,連李白的「大江流日夜」,杜甫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等名句比起來也要遜色呢。
鍾叔河先生說:「不僅可以給孩子讀經典,有了孩子的人和有了孩子的孩子的人,也是可以讀的。我已經是有了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人了,也還在讀呢。」
《給孩子讀簡訊》66篇,揀選了範蠡、馬謖、王羲之、王維、顏真卿、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金聖歎等文人書信,可以讓孩子們在書信中一探古人的精神世界。
《毋相忘》一封信中寫了這樣的內容——
「奉謹以琅一,致問春君,幸毋相忘。」
奉是漢朝是戍守在居延的徵人,他給春君寫了這封信,送上一枚玉佩,希望她不要忘了自己。信是寫在兩支竹簡上的,一共短短14個字。
兩千年前的烽燧,早已夷為沙土,可是這件用十四個字熱烈懇求春君「幸毋相忘」的情書,歷經兩千年的烈日嚴霜,飛沙走石,卻仍然保持了美的形態和內涵,表現出那番血紛紛的白刃也割不斷,如刀的風沙也吹不冷的感情,使得百世之後,我們的仍不能不為之悸動,從中領受到一份崇高和偉大的美。
有實物為證,這件漢簡,真可以稱為不朽的情書了。
如果說「陌上花開」是最優美的情書,那麼在我看來這封「致問春君」應該是最壯美的情書。
《給孩子讀故事》66篇,選錄於《世說新語》《容齋隨筆》《老學庵筆記》《巢林筆談》《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等經典筆記體散文,短小精悍,博識有趣。
《奪香花》,介紹了一種植物「瑞香」的特點——香。
《雪夜訪戴》則反映了「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魏晉名士風度。
2、文章短,內容多,百字版中國傳統文化小百科。
首先,每篇精心揀選的文言文都不超過一百字,篇幅短小,簡約而不簡單,不會給孩子記誦古文造成壓力,更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讓孩子從此對古文望而生畏。
鍾叔河先生說過:「中國文言文最大的優勢就是短,簡練,而且它表達意思都表達得出。青少年應該掌握中國的語文,掌握中國的語文就要懂一點文言文,培養起這個興趣有好處。」
3、譯文美,孩子讀完會更喜歡文言原文。
這套書不同於文言教輔書的生硬翻譯,那些翻譯割裂了文言文整體性,讓孩子看到譯文只能更討厭文言文。「給孩子讀文言」則不同,這三本書中的每一篇譯文都流暢典雅、自然流動,篇篇都是高水平的精緻小散文。讀了這樣的美文,會更容易理解文言原文中的深刻。
《寒食帖》這封信是書法家顏真卿的千年名文,書文俱佳。文言原文只有短短22個字:
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數日間,得且住,為佳耳!
但是點名時間——寒食,也寫出了事情——留客,還表達了情感——且住為佳。
鍾先生的譯法獨出機杼:
天氣這樣差,難道你一定得走?馬上就要過寒食節了,留下來再住幾天,我看也好吧!
同樣簡短,同樣流暢,獨立於原文也是一篇優美的現代小散文,也更有利於小讀者理解文言原文的意思與情感。
4、每篇古文都有範讀音頻,解決家長也看不懂古文的尷尬。
看懂了文言原文可是不會讀,怎麼辦?沒關係。
書中有音頻的二維碼,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聽到專業人員的範讀音頻了。小小孩兒可以用來當催眠曲,磨耳朵;小孩兒可以跟著誦讀;即使國學根基較淺的成人也能輕鬆無障礙地與孩子共讀了。家長也不會因為看不懂古文而在孩子面前尷尬了。
5、點評精,讀後回味無窮,可以豐盈一生。
作者90年坎坷人生、70年出版經驗,一生愛書、讀書、編書、寫書,最是懂書。他的點評文字精當有力,絕不忽悠,言之有物而又智慧溫情,幽默風趣,充滿深深的人文情懷。讀後很多年都可以不斷回味。
《上舍》一文中講:
明朝初年,一位監生出身的官員,當了都察院的都御史。科第出身的御史們看不起他,約了幾個即將出差到外省去巡按的,一同去請他做訓示,想試試他的斤兩。
誰知他竟毫不推辭,立即接見,放大聲音講的重話卻只有兩句:
「從這裡出去,不要使人害怕;回到這裡來,不要讓人笑話。」
這兩句話一說出來,從此全院上下,再沒人敢小看這位學歷不硬扎的新來的主官了。
「出去不可使人怕,歸來不可使人笑。」主官話雖不多,卻擊中了要害,要言不煩,威信自立。
這句話多好啊,簡短、有力、三觀正,記住這句話,孩子在以後的人生成長之路上,肯定會時時回味,這是一生的滋養啊。
6、有趣的插圖讓古文生動起來,不讓孩子對古文望而卻步。
這本書中的插圖不同於我以前看到的插圖,美則美矣,美到沒意思。趣則趣矣,沒什麼太大的深度。
這套書中的插圖,模糊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跳脫出寫實的圈子,變換了常規的大小比例,萌趣十足,非常符合孩子的豐富想像力。比如《看衡山》中,插圖是一個大沙盤,沙盤中擺放著五嶽,而一個小孩子手裡則拿起了衡山的模型,一隻小貓咪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這種宏闊的視角,更能突出文中對衡山美景的描寫。也符合孩子的好奇心理。
《微山湖上》,巨筆如椽,正在描畫一幅叫江山的大畫,「疏星萬點,清輝一鉤」,我這個大人也覺得創意好呢。
7、彩蛋連連,需要小讀者自己去發現喲。
《不說現話》一文中,說寫牛郎織女的詩很多,但是恩竹樵的一句「仙家歲月異人間,彈指便經年,一年一度相見,小別即團圓」則有些自己的特色,沒有套前人的創意。插圖中牛郎織女在現代化手段中交流,也算是「小別即團圓」了。那麼文中的一句「You are ma Vega!」是什麼意思呢?「Vega」就是織女星的英文名啊。學著古文,順便還記住了一個英文單詞,豈不快哉!
《謝客啟事》一文中,黃仲霖參奏馬士英,知道自己參不倒後,便寫了一張謝客啟事。插圖中的門額上有幾個字很有意思:拆開來看,就是「青氣」「萬丈」「山水土」「多年」,什麼意思呢?
其實啊,這種字體常見於中國各地古民居的門楣上,大多二字為一組,組成一生僻字。細細辨析之下,不難發現各組字各自含有一個意思,青氣指天,萬丈為長,山水土意地,而多年則為久,合起來便是「天長地久」啦!
書中的彩蛋隱藏了很多有趣的知識細節,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傳統文化知識,還有助於激發孩子們探究的動力。
8、深沉的情感,端正的態度,一以貫之的價值觀。
高中的時候上古文課,有名的一篇是《觸龍說趙太后》,記住了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前一陣又讀了幾個故事,更加覺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深遠。父母愛子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是愛之深遠,就需要父母的高明了。這三個父母就很有意思:
——父親的惦念——
兩千二百年前,一場戰役,晉軍大獲全勝,主帥率三軍凱旋。範文子是上軍的指揮官,凱旋入城時卻走在最後。
文子的父親見到了他,忙不迭地問:「燮兒呀,你也曉得我在眼巴巴地望著你早些回來嗎?」文子回答:「三軍的統帥是郤獻子,勝利的光榮應該屬於他。入城式上我若走在前,多少會分散對他的注意,所以走在後頭。」父親高興了,說:「你能這樣想,就不會犯錯誤了,我放心了。」
且不說這其中的一些為人處世規則,就是一句:「燮兒呀,你也曉得我在眼巴巴地望著你早些回來嗎?」這充分表現出老父親的心,表現出他對去打大仗的兒子的擔心、渴念和憐愛。讀到這裡,千古共情。
——父親的博愛——
一千五百年前,一個人出門去當縣令,考慮到孩子們還小,就派了一個幹力氣活的僕人給他們,但他擔心孩子們不知天高地厚,就給孩子寫信道:
「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告訴孩子們:你們年紀尚小,早晚生活安排,定有不少困難。現派去一名勞役,幫助你們做點打柴挑水之類的事情。他雖系奴僕,同樣是人生父母養的,對待他務必要和善一些。
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他去彭澤當縣令,便派一個人照顧自己的兒子,這是出於父子之情。但在顧惜自己兒子的同時,他還能顧惜到這名「力」也是人家的兒子,說出「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這句話來,可謂充滿了博愛精神,這就是孟子說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啊,陶淵明的三觀在那個時代也挺正呢。
——母親的智慧——
一千七百年前,有一個人趙夫人嫁女兒,在女兒出門時,她叮囑道:「到了婆家,切記不要只想做好事啊。」
女兒問:「不做好事,難道去做不好的事?」
趙夫人說:「好事還不必急於做,何況不好的事呢!」
做好事當然是對的,但如果不顧條件,不具實力,為了出成績而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則好事亦會辦成壞事。一家一室的小事固如此,天下國家的大事又何嘗不如此。趙母有此見識,何止教女修身齊家,即使治國平天下也已足夠,這在現代媽媽中恐亦少有。
這樣的父親、母親,這樣深沉的愛,還有這樣長遠的眼光與端正的三觀,這都是高明的父母啊!這些故事我都是在這三本書中讀到的,當然裡邊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期待每位小讀者的發現,相信你們會為這些優美的詞章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