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作為現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的部分,學好古文是孩子學習階段必須重點掌握的能力。但是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古文,學好古文,又是令諸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畢竟學古文有別於普通的閱讀興趣培養,在教材的選擇、方法的應用上更為講究。許多家長因為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而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
其實,讀古文,學經典是有便捷方法的。
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一位博學的老爺爺用自己濃濃的愛給以上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當時,這位老爺爺為了培養自己孫輩對古文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從中國的傳統典籍中精挑了數百篇故事性、文學性、可讀性俱佳的小短文。並把自己如何讀、如何理解,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形成一部短文結集,作為送給孫輩們學習古文的啟蒙讀物。
而這部飽含對兒孫濃濃愛意的厚重大禮一經面世即得到諸多專業人士的賞識。後來相關報紙刊物紛紛邀請老爺爺開闢專欄公開發表,後續結版成書公開發行。自成書發行以來,此書多次再版、重印,廣受好評,成為許多古文愛好者首選的入門讀物。
此書就是被稱為百字版《古文觀止》的《念樓學短》
楊絳先生為其作序,並用文短情長的「四好」來表達自己對此書的讚賞:「《念樓學短》合集,選題好,翻譯的白話好,注釋好,批語好,讀了能增廣學識,讀來又趣味無窮。」
當然這位編書的老爺爺也很是厲害。他就是出版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著名的出版家——鍾叔河先生。
早年的讀書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出版人鍾叔河的,由他拍板引進的D.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曾在當時讀書界引起軒然大波。同時,他也是國內最早主張編輯大型系列圖書《周作人作品集》和《曾國藩全集》的編輯。而由其主持編輯出版的 「走向世界叢書」更是8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一套叢書。因其學術價值和文史趣味,此套從書曾轟動整個出版界和史學界。
從不肯為人作序的錢鍾書先生,唯一破例,主動作序的就是該套從書。
楊絳先生為其作序的《念樓學短》合集,則與錢鍾書作序的「走向世界叢書」成就了一段「雙序珠玉交輝」的佳話。
此書的價值,朗讀君認為楊絳先生的序言評價最為恰如其分。而關於此書的特點精髓則濃縮包含在「學短」二字當中。
正如鍾叔河先生在自序中強調:「古文最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學短,便是要從古人的文章中學寫作之文短字精、學道理之深入淺出。
《念樓學短》合集以「學其短」為宗旨,從古籍精典中精選530篇短文,所選的古文都在百字以內,或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或是一段精彩的評議,或是一封動人的情書,雖然短小,卻都獨立完整。充分展現古文精煉簡約之美。
全書涵蓋53項主題,從四書五經、筆記小說到序文題跋、文論詩話,包羅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另配白話翻譯「念樓讀」和延伸品評「念樓曰」,每篇細緻的解讀,真正做到讓人看得懂、不費勁、學得會。
對於古文學習入門來說,此類選題好,翻譯的白話好,注釋好,批語好的小短文當然最合適不過了。
下面我們就讀兩篇來試試,跟著鍾叔河老爺子來領略一下短文的雅趣。
例如嘆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最高境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千載文人皆用篇幅感嘆過時光流逝,但「逝者如斯夫」可以說是寫時光流逝的文祖。
短短14個字,用白描代抒情,畫面凜然而出,留白恰到好處,讓人看到一位老人站河邊,此外遼闊無物,讓人自然的去想像人與自然的關係。
後來人再寫同樣的感受,無法更精簡,就算李白也不行。他寫「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也美,但用了26個字。
讓人不得不感嘆古文的精妙,也讓人不得不佩服鍾叔河老爺子的選題功力。
我們再來看被稱為中國最美情書之一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吳越國王錢鏐寫信給回娘家的夫人,催她快點歸來。信只有兩句,第一句「陌上花開」,點明此際春光大好,提醒夫人不要辜負大好春光。明明心情迫切,第二句「可緩緩歸矣」卻欲擒故縱,含蓄委婉,完全以商量的語氣,顯出了一片好男人的溫柔。」
短短九個字,卻能傳達出如此豐富的含義,難怪鍾叔河說它「比唐昭宗賜給他的丹書鐵券更可貴的獎賞了。」
當然,像以上這樣精妙有趣的小短文在《念樓學短》中比比皆是,鍾叔河老爺子的出發點就是讓我們從這些小短文中體驗語言的趣味和美好。從而培養古文閱讀的興趣。
看這套書你會發現,文言文不再是個枯燥的語言符號,它精煉、深刻又有趣。
530篇精選短文
讀了能增廣學識,讀來又趣味無窮
其實,《念樓學短》的精妙遠不止於類似這樣小短文的選擇。鍾叔河老爺子以其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用平實而又不失有趣的語言,給每篇短文作的白話翻譯及注釋解讀更是此書的精髓所在。
翻開書中每篇文章,我們會發現體例都是固定的,每篇都包含一個小標題和【學其短】【念樓讀】【念樓曰】這四個部分。其中【學其短】是原文,用作者的話說「學的是古人的文章,不過幾十百把個字一篇」,而【念樓讀】和【念樓曰】則是作者自己的文字,是作者對古人文章的「讀」法。每篇文章的小標題,更是蘊含了作者的獨特創造與智慧。
例如,本書開篇故事《各言爾志》
鍾叔河老爺子給本篇所作的標題是「師生之間」,並用其平實的白話把內容翻譯成師生之間簡單對話的畫面。就像我們第一節作文課總要寫「我的理想」一樣呀,分分鐘帶你進入狀態。
解讀此篇時,鍾叔河老爺子則通過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勾勒出孔子作為優秀導師的鮮明形象,同時給出自己對孔夫子的評價。
通篇語言樸素、平實,但又充滿真知灼見,這樣的解讀,就像一位淵博而又平易近人的老先生,給孫輩講解經典一樣,不僅讓人看得懂、看得進,而且有趣,易學。在讀懂文章的同時,也學習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還有就是鍾叔河的知識量確實豐富,在《念樓學短》中無論是白話翻譯、批語,他都不止於對原文的逐字今譯,而是結合歷史文化背景,旁徵博引。對古文細緻剖析,力圖從文學的角度描摹出古代人生活的側影,幫助讀者理解文章背後的更多文化內涵。
比如,講做詩寫文章的節制有度,相關文人的特點及詩詞則在鍾叔河的筆下隨之躍出,評價的入木三分。講莊子的「曳尾塗中」,類比了第歐根尼的「別遮了我身上的陽光」。講「惠子謂莊子」又談到了日文「哲學」源出西文……
細讀《念樓學短》你就可以發現,鍾叔河並不急於向讀者灌輸某種觀點,而是將自己的感悟娓娓道來,有時義憤填膺,有時幽你一默,有時慨然而嘆,有時欲言又止,就好像和朋友品茶聊天,閒適又自在,讓你不知不覺就看了很多頁。
誠如他在零四年自序所言,他的興趣不在「古文今譯」,而是讀之有感。並把自己的所感所語用簡煉、有趣的語言娓娓道來。
註:他為此書作了7篇自序,每重版一次作一篇,最後一篇為二零一七年,八十六歲所做
鍾叔河曾說過,「每一種語言裡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
「我們在學習英文的時候,會強調在掌握溝通能力的同時,學習西方的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學習古文,不應該僅僅學習字詞的意思,更應該深入其中,探尋古文背後的文化傳統,不然,那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所以,《念樓學短》這套書不同於一般古文注釋、翻譯的書,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原文意思的傳達,而是把古文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體會中,並把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借之表達出來。也正是有了作者不代古人言,不隱自己言的【念樓讀】和【念樓曰】,所以每一章都是新鮮有趣的。
另外,《念樓學短》的選文並不拘泥於文學大家,全書除了很多我們所熟悉的古文,也有許多我們並沒有讀過的地方小事、人物特寫、雜談隨筆等等,通過閱讀【學其短】,品味【念樓讀】和【念樓曰】,我們同樣也能夠從中增加感觸。
例如,通過標題、【念樓讀】和【念樓曰】,鍾叔河把一篇簡單的隨筆短文不但解讀出了畫面的美感,食味的香味、文人的雅趣,還旁徵博引出了文句的出處和相關典故。
寥寥數語,不僅能讓我們增加知識面,也讓我們在閱讀中盡數領略百味人生。
可以說,這是一本知識含量很大又條理清楚的書,讓人讀了(無論孩子還是大人),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領略到融會貫通的美,覺得博學是值得羨慕的事,給孩子在今後的古文現代文閱讀中,都找到光明的方向。
當你細讀下來,你就會發現楊絳先生的作序評價:「《念樓學短》合集,選題好,翻譯的白話好,注釋好,批語好,讀了能增廣學識,讀來又趣味無窮。」真的恰如其分!
點擊下方小程序,進入朗讀者書店購買▼